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甘立勤, 沈培林, 何志海, 刘武艺, 王荀, 许玉成
- GAN Li-qin, SHEN Pei-lin, HE Zhi-hai, LIU Wu-yi, WANG Xun, XU Yu-cheng
- 深圳市龙岗区在建工地登革热疫情风险及防控现状调查
- Investigation on the epidemic risk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atus of dengue fever at construction sites in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4, 35(2): 257-260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4, 35(2): 257-260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2.02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3-11-20
2 深圳市福田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管理科, 广东 深圳 518000
2 Infectious Disease Management Division, Futian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Shenzhen,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China
登革热被认为是人类最流行和传播最快的蚊媒传播的病毒病[1]。近年来我国报告登革热病例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2019年我国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2.2万例[2]。建筑工地因人员密集、蚊虫密度高, 一直是登革热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3-5]。深圳市龙岗区曾在2019年发生建筑工地登革热暴发疫情, 严重影响工地的正常生产建设秩序。截至2023年11月, 深圳市已出现多起建筑工地登革热疫情, 病例数超过100例。为掌握辖区在建工地登革热防控现状以便提出防控建议, 本研究于2023年9月对辖区48处在建工地开展现场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深圳市龙岗区所有正在施工且已完成地基与基础建设的大中型在建工地, 其中有地下室或工棚的工地为必检对象。工程进度及工地规模以区住建局登记信息为准, 工地名录由区住建局提供。
1.2 调查内容参考《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GB/T 23797-2020)和《登革热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标准》(WS/T 784-2021), 使用布雷图指数(BI)法监测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幼蚊密度[6-7]。现场走访掌握各建筑工地的基本信息, 包括工程进度, 场地布局, 人员数量等。结合既往监测经验, 选定建筑工人工棚及地下室作为建筑工地蚊媒控制关键区域, 了解工地蚊媒孳生地类型及防蚊设施, 调查工地负责人对登革热防控的熟悉程度及其他各项管理制度。所有调查均在2023年9月开展并完成。
1.3 调查方法和评价指标采用入户和外环境调查开展监测, 工棚区室内每房间为1户, 调查房间内积水容器蚊虫孳生情况, 工棚外环境每30 m2折算为1户, 调查积水容器及幼蚊孳生情况, 每处工地工棚区调查不少于100户, 室内外面积占比约为4∶6;地下室每30 m2折算为1户, 根据在建工地的规模, 随机选取2~3栋在建建筑的地下室开展调查, 每栋建筑调查覆盖地下所有楼层, 每栋建筑调查户数不少于100户。
参考《广东省登革热防控专业技术指南》, BI≤5符合防控要求, BI > 5即蚊媒密度不达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用趋势χ2检验率的变化趋势,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48处在建工地中, 66.67%已封顶(32处), 62.50%的工地设有工棚(30处), 85.42%的工地包含地下室(41处)。工地工棚居住工人数平均206人, 70.00%的工棚居住人数在100人及以上;工地地下室层数为1~4层不等, 平均为2.32层, 68.29%的地下室为2或3层。
87.50%工地反馈建筑工人基本固定, 12.50%的工地工人流动较为频繁, 平均每周有5%~10%的工人加入或退出工地。境外返深人员在工地工作的情况存在, 占调查工地总数的6.25%, 另有2.08%的工地表示不掌握建筑工人来源, 其余91.67%的工地表示无境外返深务工人员。
2.2 蚊媒监测结果 2.2.1 工棚蚊媒密度工地工棚的BI均值为4.62, 符合防控要求, 但高于同期辖区其他类型场所(居民区、医院、公园、学校等)(4.30)。BI符合防控要求的工棚有20个(66.67%), 不达标的共10个(33.33%)。
人数介于100~200人的工地工棚蚊媒密度超标比例为58.33%;人数 < 100人和 > 200人的工地, 蚊媒密度超标占比分别为11.11%和22.22%。6个未封顶的建筑项目中有3个蚊媒密度不达标, 已封顶项目蚊媒密度不达标率为29.17%(7/24)。封顶时间越短蚊媒密度不达标率越高:15个封顶时间在0~4个月的项目中有5个不达标, 封顶时间 > 4个月的9个项目中有2个不达标。
2.2.2 地下室蚊媒密度41个地下室BI均值为4.51, 符合防控要求, BI值略低于工棚, 但仍高于区内同期其他类型场所。其中11处BI值> 5, 占26.83%;2处BI值> 10, 占4.88%。地下室层数越多蚊媒密度不达标率越高(表 1),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趋势χ2=0.822, P=0.404)。13个未封顶的项目中有5个蚊媒密度未达标, 已封顶的项目蚊媒密度未达标率为28.57%(8/2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0)。
2.2.3 孳生地类型调查孳生地类型的调查中, 70.00%的工地工棚存在生活垃圾积水阳性, 30.00%存在建筑垃圾积水阳性, 26.67%存在生活储水容器、16.67%存在排水沟渠。对比辖区同期其他类型场所, 孳生地以闲置容器、水生植物为主。
地下室蚊媒孳生地以地面低洼积水、排水沟渠、排水竖井为主, 分别为85.37%(35/41)、43.90%(18/41)和41.46%(17/41);生活生产储水容器、建筑垃圾积水、生活垃圾积水等孳生地较为少见, 分别为14.63%(6/41)、19.51%(8/41)和2.43%(1/41)。
2.3 工地管理情况 2.3.1 登革热防控的认识及制度93.75%的工地管理人员了解登革热防控要求, 但79.17%停留在常识水平并不深入;熟悉登革热防控要求, 掌握相关技术规范的工地负责人仅占调查总数的14.58%;另有约6.25%的工地负责人完全不了解登革热防控。负责人对登革热防控越熟悉, 工地蚊媒密度达标率越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5.071, P=0.038)。见表 2。
健康管理方面, 25.00%的工地未开展健康监测和制定健康管理制度, 35.42%的工地有健康管理制度但执行不严格, 仅39.58%的工地有完善的健康管理制度并运作良好。
2.3.2 蚊媒控制及预防措施95.83%的工地定期灭蚊, 68.78%的工地蚊虫控制频次在1次/2周以上;27.08%的工地蚊虫控制频次在1次/2月~1次/1月;43.75%的工地未定期清理积水或投放缓释灭蚊幼药物, 其余56.25%的工地由第三方实施或自行开展。定期对积水投放缓释灭蚊幼药物的工地, 蚊媒密度达标率较未开展的工地高, 分别为77.77%和4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7, P=0.032)。96.67%的工地工棚提供空调, 46.67%的工棚提供蚊帐, 此外仅少量的工地提供驱蚊液(23.33%)和纱门纱窗(10.00%)等防蚊设施。
3 讨论龙岗区在建工地工棚居住人数多, 蚊媒密度高, 工地内人员密集, 蚊虫叮咬风险大, 一旦有登革热输入病例, 极易造成疫情扩散[8-10]。高淑萍等[9]的调查发现在工地住宿, 地下室作业是感染登革热的危险因素, 但未探讨工程进度、地下室层数与蚊媒密度的关系。本研究发现, 与已封顶的建筑项目比较, 未封顶的项目不论是工棚还是地下室蚊媒密度达标率都更低;而有地下室的项目, 地下室层数越多蚊媒密度达标率越低。其可能的原因是:建筑项目的人数随工程进度改变, 项目未封顶时工地工程人员数量更多, 在工棚管理、环境整治、卫生保洁方面会存在更多问题, 蚊媒孳生地更多;地下室的建设在工程的早期, 地下室建成后需开展补漏、疏排积水、内部二次装修等, 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故蚊媒密度随时间逐步降低;而地下室层数越多其抽排积水、环境整治的难度和规模都会更大, 周期更长, 蚊媒孳生地更多, 蚊媒密度达标率会更低。
调查中虽大部分工地有定期灭蚊, 但近1/3的工地灭蚊频次 < 1次/2周。白纹伊蚊的生命周期与气温相关, 其最佳的发育温度为25~30 ℃, 30 ℃时从卵发育到成蚊约需10 d[10-12], 故工地夏季灭蚊频次不应低于1次/10 d;另外工地对缓释灭蚊幼剂的使用仍需加强, 如地下室难以排净的积水, 应积极投放如双硫磷、倍硫磷等缓释灭蚊幼剂[13], 能起到较好的蚊媒控制效果。
工地的登革热疫情多与务工人员流动性相关[14], 如东南亚等登革热疫情高发区务工人员加入工地、邻近地区已出现登革热疫情的工地人员流动等。调查发现, 工地人员并非持续固定, 存在一定比例的流动人员和入境务工人员。因此做好工人健康监测尤为重要, 包括新进人员前14 d活动轨迹的简要调查;在岗人员的每日健康监测, 因病缺勤人员的调查等, 此外积极改善工人居住环境, 如居住区提供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给地下室作业工人提供驱蚊液等, 均能减少工人被伊蚊叮咬的机会从而减少登革热疫情的发生。
建筑工地同样承受着来自其上级主管部门(如住建局等)的疫情防控压力, 有着强烈的政策动机和经济动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但大多数工地未掌握登革热疫情防控和蚊媒控制技术, 未能采取正确科学的方法控制蚊媒密度或评价蚊媒控制工作效果。因此, 疾控机构、监督部门、主管部门应发挥技术优势, 加强对工地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工地登革热防控措施的巡查。
由于人力及时间的限制, 本研究调查对象仅限于龙岗区部分在建工地项目, 未对建筑工地全覆盖调查。此外, 仅选取夏季登革热高发月份开展横断面调查, 未对工地全年的蚊媒密度消长趋势进行持续监测。下一步应扩大调查样本量, 将不同工程进度的项目纳入调查范围, 延长调查时段, 掌握建筑工地蚊媒消长趋势, 以更加有效地控制登革热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志谢 感谢辖区各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对本次调查的配合利益冲突 无
[1] |
Messina JP, Brady OJ, Golding N, et al. The current and future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at risk of dengue[J]. Nat Microbiol, 2019, 4(9): 1508-1515. DOI:10.1038/s41564-019-0476-8 |
[2] |
刘起勇. 我国登革热流行新趋势、防控挑战及策略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 31(1): 1-6. Liu QY. Dengue fever in China: New epidemical trend,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0, 31(1): 1-6.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1.001 |
[3] |
管辉日, 范光, 曹邦宏, 等. 福建省永安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与控制[J]. 上海预防医学, 2022, 34(2): 139-142. Guan HR, Fan G, Cao BH, et al. An outbreak and control of dengue fever in Yong'an City, Fujian Province[J]. Shanghai J Prev Med, 2022, 34(2): 139-142. DOI:10.19428/j.cnki.sjpm.2022.21046 |
[4] |
周瑞青, 朱海城, 高淑萍. 河源市某建筑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分析[J]. 应用预防医学, 2019, 25(4): 305-306, 308. Zhou RQ, Zhu HC, Gao SP. An outbreak of dengue fever at a construction site in Heyuan City[J]. Appl Prev Med, 2019, 25(4): 305-306, 308. |
[5] |
王虎, 陈宏彬, 刘起, 等. 2017年深圳市龙岗区蚊媒监测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 2019, 19(2): 244-248. Wang H, Chen HB, Liu Q, et al. Analysis of mosquito-borne diseases monitoring in Longgang District of Shenzhen in 2017[J]. J Trop Med, 2019, 19(2): 244-248. DOI:10.3969/j.issn.1672-3619.2019.02.030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WD/T 784-2021登革热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2.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D/T 784-2021 Vector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in emergencies-Dengue fever[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22. (in Chinese) |
[7]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3797-2020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0.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T 23797-2020Surveillance methods for vector density-Mosquito[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20. (in Chinese) |
[8] |
刘杰, 吴俊秋, 李剑森, 等. 广东省一起工地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处置[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1): 82-85. Liu J, Wu JQ, Li JS,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response of the dengue outbreak on a construction site in Guangdong Province[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6, 27(1): 82-85.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6.01.026 |
[9] |
高淑萍, 肖新才, 景钦隆, 等. 广州市某建筑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热带医学, 2017, 17(4): 372-374. Gao SP, Xiao XC, Jing QL, et al. Th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dengue fever outbreak in a construction site in Guangzhou[J]. China Trop Med, 2017, 17(4): 372-374. DOI:10.13604/j.cnki.46-1064/r.2017.04.12 |
[10] |
林良强, 张韶华, 朱子犁, 等. 2017年深圳市登革热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22, 28(2): 140-143. Lin LQ, Zhang SH, Zhu ZL,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ngue fever vector Aedes albopictus density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Shenzhen in 2017[J]. Chin J Hyg Insectic Equip, 2022, 28(2): 140-143. DOI:10.19821/i.1671-2781.2022.02.011 |
[11] |
赵建国, 贾巧娟, 王丽莹, 等. 气象因素对登革热传播影响的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 2020, 47(22): 4185-4189. Zhao JG, Jia QJ, Wang LY, et al.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impact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dengue transmission[J]. Mod Prev Med, 2020, 47(22): 4185-4189. |
[12] |
龚道方, 周红宁. 中国登革热重要媒介白纹伊蚊的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20(6): 607-610. Gong DF, Zhou HN. Progress in dengue fever important vector Aedes albopictus in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09, 20(6): 607-610. |
[13] |
钱万红, 王忠灿, 吴光华. 消毒杀虫灭鼠技术[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49-251. Qian WH, Wang ZC, Wu GH. Technologies on disinfection, disinsection and deratization[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249-251. |
[14] |
岳玉娟, 刘小波, 任东升, 等. 中国大陆2005-202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3, 34(6): 761-766, 818. Yue YJ, Liu XB, Ren DS,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fever in Chinese mainland 2005-2020[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3, 34(6): 761-766, 818.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