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罗小龙, 周敬祝, 黄红武, 李乾, 王丹, 师伟芳, 梁文琴
- LUO Xiao-long, ZHOU Jing-zhu, HUANG Hong-wu, LI Qian, WANG Dan, SHI Wei-fang, LIANG Wen-qin
- 贵州省榕江县一起恙虫病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an outbreak of tsutsugamushi disease in Rongji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3, 34(6): 804-808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3, 34(6): 804-808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1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3-05-29
2 榕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贵州 榕江 557200
2 Rongjiang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ongjiang, Guizhou 557200, China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东南州)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地跨珠江和长江流域,河流深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苗、侗、水、瑶等民族聚居地,被誉为“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榕江县下辖1个街道、9个镇、10个乡,常住人口数29万余。2022年6月4日黔东南州多县发生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其中榕江县也受灾较重。本次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疫情就发生在黔东南州榕江县,在2022年7-8月先后报告恙虫病疑似病例20例,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证实为一起恙虫病暴发疫情。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Ot)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其主要通过寄生于鼠体表的恙螨幼虫叮咬人类进行传播,临床多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疼、乏力、全身酸痛、焦痂、淋巴结肿大、皮疹等,严重者甚至死亡[2-4]。据报道,在2006-2018年,我国恙虫病发病率快速上升,分布区域不断扩大,给恙虫病防治和研究提出新挑战[5]。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22年6-8月,采用统一问卷对该县区所有符合《恙虫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疾控疾发〔2009〕1号)恙虫病病例定义的人群,进行个案调查。收集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年龄、性别、职业等)、临床症状、体征情况、高危行为类型(田间劳作、钓鱼和草地行走等)。另外,对部分病人采集血清标本。病例定义如下:疑似病例为发热伴皮疹或淋巴结肿大者;临床病例为疑似病例症状+特异性焦痂(溃疡)或外斐试验阳性;确诊病例为临床病例症状+恙虫病东方体IgG抗体阳性/PCR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到病原体。
1.2 实验室检查现场采集部分病人血清置于-70 ℃保存,检测过程中被调查者均知情同意。样本检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相关实验室完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e assay,IFA)检测恙虫病IgG抗体。试剂采用美国FULLER公司生产的Orientia tsutsugamushi IFA IgG Antibody Kit和Orientia tsutsugamushi IFA IgM Antibody Kit检测试剂盒,具体操作步骤和结果判读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采用巢式PCR方法对宿主动物脏器及寄生蚤、螨检测Ot(详见上述技术指南)。此外,1例病例肺泡灌洗液标本送广州达安临床检验中心有限公司进行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
1.3 统计学分析利用Excel 2022对榕江县20例恙虫病病例中确诊、临床和疑似病例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绘制组合图分析恙虫病发病与降水量变化趋势。
2 结果 2.1 疫情发现2022年8月榕江县1例病例以“重症肺炎”转诊至贵州省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集患者肺泡灌洗液进行病原微生物宏基因检测,结果为Ot阳性。榕江县疾控中心对从7月以来多家医疗机构报告的相似症状病例进行搜索,累计发现疑似恙虫病病例20例,鉴于榕江县从2003年开始网络直报以来均无恙虫病病例报告,榕江县疾控中心于8月25日11:40通过中国疾控中心监测系统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未定级)榕江县恙虫病聚集性疫情,省、市、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立即参与现场调查处置。
2.2 病例构成依据病例定义榕江县2022年6-8月累计搜索到病例20例,其中确诊病例9例,临床病例3例,疑似病例8例。
2.3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其发热最高温度均≥38.5 ℃,多数临床表现还包括畏寒(13例)、头疼(11例)、乏力(9例)、全身酸痛(6例)、焦痂或溃疡(5例)等,气喘、胸闷、腹胀、胸痛症状少见。见表 1。
2.4 流行病学分析 2.4.1 病例时间分布及当地降水情况病例最早发病时间为7月17日,最晚为8月19日,高峰在8月4-12日。自2022年6月1日-8月25日榕江县共发生2次强降雨,分别在6月4日和18日。恙虫病发病与降雨时间见图 1。
2.4.2 地区分布20例恙虫病患者分布在8个乡镇(街道),其中定威乡占比最高共10例,古州镇2例,车民街道1例,兴华乡2例,八开乡、计划乡、仁里乡、寨蒿镇和忠诚镇各1例。见图 2。
2.4.3 人群分布20例病例中,男性18例,女性2例,男女性别比为9∶1,其中确诊病例男性7例、女性2例,临床病例和疑似病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42~52岁,占总病例数的40.00%。职业均为农民。
2.5 实验室检测结果检测急性期血清8份(检测后诊断为确诊病例),滴度≥1∶128的5份,阳性率62.50%;检测上述病例恢复期血清,滴度均≥1∶128;在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的有5份(表 2)。1份肺泡灌洗液标本宏基因组测序检出Ot,共检测到东方体属特异性序列数137个,属的相对丰度为38.38%,种特异性序列111个,鉴定置信度为0.99。
2.6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病例发病前活动情况调查发现,20例病例均有户外活动史。其中有过捕鱼活动的有8例,钓鱼5例,田间劳作5例,游泳1例,狩猎1例。其中2例确诊病例为同行钓鱼及游泳返家后先后发病。
2.7 就诊及死亡情况病例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为2 d,最长12 d,平均5.85 d,就诊至诊断最短当天诊断,最长就诊后18 d诊断,平均2.80 d。恙虫病确诊死亡1例。
2.8 宿主动物调查在计水溪与都柳江交汇河段两岸布放鼠笼25个,捕获黄胸鼠(Rattus tanezumi)4只;采集鼠类的肝、脾及寄生蚤、螨送中国疾控中心,采用巢式PCR方法,对宿主动物脏器及寄生蚤、螨[蚤鉴定为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螨鉴定为鼠体寄生螨(未鉴定到属、种)及恙螨(Trombiculidae)]检测Ot,结果均为阴性。
3 讨论恙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西太平洋地区[6],在我国恙虫病分布广泛,其主要发生于东南沿海各省及西南地区如广东、四川、福建[5]和江西省[7]等地。此前贵州省榕江县尚未有过恙虫病病例报告,本次疫情的出现提示恙虫病流行在逐步扩展。此次榕江县聚集性恙虫病疫情的发生可能与6月榕江县的高温及降水量丰富有关[8-9]。榕江县分别在2020年6月4日和18日发生2次强降雨。降雨开始后,会导致恙螨数量明显增加[10]。恙螨可在水中生活10 d左右,恙虫病感染人体后潜伏期在4~21 d,如有病例感染,预计在7月中旬左右,本次疫情病例最早发病时间为7月17日,与此推断基本一致。此外,强降水还会造成多地山体滑坡以及都柳江及其支流水位上涨,可能使恙虫病疫源地随水流发生迁移,因此今后可在恙虫病发生地水域附近及其水域的上游再对恙虫及恙虫病进行监测,从而确认恙虫病的疫源地。本次暴发病例有都柳江或其支流附近活动史,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病例数,这与其他研究结果有差异[11-12],推测本次疫情中男性是主要劳动力,常在野外活动,从而与传播媒介恙螨接触机会较多,感染Ot的机会也较多。综合以上,本次恙虫病疫情的发生,推测是由于6月暴雨使都柳江及其支流水位上涨,同时降雨使恙螨数量增加,并进入河水,造成在计水溪与都柳江交汇河段活动的人群发生感染。
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该病的主要储存宿主,经恙螨幼虫叮咬传播,恙虫病潜伏期4~21 d(一般10~14 d)。通常恙虫病的初期症状是不明原因的发热[13],随着病情的发展其最典型的特征是焦痂、区域淋巴结疾病和斑丘疹[14]。在本次调查中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临床病例临床表现相差较大,在确诊病例和临床病例中有部分病例会有溃疡结痂、淋巴结肿大,而在疑似病例均无上述临床表现。另外在疑似病例中有部分病例有胸闷、胸疼、呕吐和腹胀的临床表现,而确诊病例和临床病例均无上述症状,推测疑似病例中存在较大非恙虫病的可能。因此在临床诊断为恙虫病病例时应将间接免疫荧光试验、PCR核酸检测、外斐试验等实验室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相结合,这样可更准确地对恙虫病进行诊断,进一步提高对恙虫病不典型化的认识。
本次疫情病例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为5.85 d,就诊至诊断时间平均2.80 d,提示群众缺乏恙虫病相关知识,当地临床医生也缺少恙虫病诊疗经验,从而导致了本次恙虫病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本次疫情提示,针对恙虫病的防控,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手段开展恙虫病流行特征和诊疗方法等宣传活动和相关培训,增强群众对恙虫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恙虫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当发生自然灾害后,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尤其需要提高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意识,及时发现和处置异常病例。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降低该类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本次调查未对宿主动物、媒介恙螨等开展深入调查,存在对病例标本采集不及时、病例失访等不足之处,拟下一步对该地区恙虫病传播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及研究。
志谢 本研究得到黔东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榕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大力支持,特此志谢利益冲突 无
[1] |
李兰娟, 任红. 传染病学[M]. 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47-150. Li LJ, Ren H. Infectious diseases[M]. 9th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8: 147-150. |
[2] |
Bonell A, Lubell Y, Newton PN, et al. Estimating the burden of scrub typhus: A systematic review[J]. PLoS Negl Trop Dis, 2017, 11(9): e0005838. DOI:10.1371/journal.pntd.0005838 |
[3] |
Taylor AJ, Paris DH, Newton P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ortality from untreated scrub typhus (Orientia tsutsugamushi)[J]. PLoS Negl Trop Dis, 2015, 9(8): e0003971. DOI:10.1371/journal.pntd.0003971 |
[4] |
Sharma R, Mahajan SK, Singh B, et al. Predictors of severity in scrub typhus[J]. J 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19, 67(4): 35-38. |
[5] |
岳玉娟, 王玉姣, 李贵昌, 等. 2006-2018年中国大陆恙虫病高发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 2020, 35(4): 301-306. Yue YJ, Wang YJ, Li GC,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crub typhus in high-incidence area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2006-2018[J]. Dis Surveill, 2020, 35(4): 301-306.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20.04.007 |
[6] |
Jeong YJ, Kim S, Wook YD, et al. Scrub typhus: Clinical, pathologic, and imaging findings[J]. Radiographics, 2007, 27(1): 161-172. DOI:10.1148/RG.271065074 |
[7] |
廖如桂, 何似, 谢党根, 等. 江西省恙虫病首例报告[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9, 15(2): 31. Liao RG, He S, Xie DG, et al. The first report of tsutsugamushi disease in Jiangxi province[J]. Chin J Zoonoses, 1999, 15(2): 31. |
[8] |
Kwak J, Kim S, Kim G, et al. Scrub typhus incidence modeling with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south Korea[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5, 12(7): 7254-7273. DOI:10.3390/ijerph120707254 |
[9] |
Acharya BK, Chen W, Ruan ZL, et al. Mapping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of scrub typhus in Nepal using MaxEnt and random forest models[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9, 16(23): 4845. DOI:10.3390/ijerph16234845 |
[10] |
Elliott I, Pearson I, Dahal P, et al. Scrub typhus ecolog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Orientia in vectors and hosts[J]. Parasit Vectors, 2019, 12(1): 513. DOI:10.1186/s13071-019-3751-x |
[11] |
李贵昌, 栗冬梅, 李焱, 等. 2006-2016年我国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 2018, 33(2): 139-143. Li GC, Li DM, Li Y, et al. Epidemiology of scrub typhus in China, 2006-2016[J]. Dis Surveill, 2018, 33(2): 139-143.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8.02.007 |
[12] |
韩腾伟, 刘菁, 洪荣涛, 等. 福建省2010-2013年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5, 21(6): 8-10. Han TW, Liu J, Hong RT,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sutsugamushi disease in Fujian, China (2010-2013)[J]. Strait J Prev Med, 2015, 21(6): 8-10. |
[13] |
李孟磊, 其木格, 王若琳, 等. 河南省一起恙虫病暴发疫情调查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6, 43(23): 4384-4387, 4401. Li ML, Qi MG, Wang RL, et al. Investigation on an outbreak of tsutsugamushi disease, Henan[J]. Mod Prev Med, 2016, 43(23): 4384-4387, 4401. |
[14] |
张嘉溪, 谭盛葵. 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 2022, 22(3): 274-279. Zhang JX, Tan SK. New progress in epidemiology of scrub typhus[J]. China Trop Med, 2022, 22(3): 274-279. DOI:10.13604/j.cnki.46-1064/r.2022.0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