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丁俊飞, 管鹏程, 李伟
- DING Jun-fei, GUAN Peng-cheng, LI Wei
- 安徽省金寨县2013-2022年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hus fever in Jinzhai County, Anhui Province, China, 2013-2022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3, 34(6): 767-771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3, 34(6): 767-771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1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3-06-19
斑疹伤寒(typhus fever)是由立克次体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包括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感染所致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 typhi,或称莫氏立克次体(R. mooseri)]感染所致的地方性斑疹伤寒[1-2],在我国分布广泛,人群普遍易感[3],为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由体虱传播,宿主主要为人,地方性斑疹伤寒主要由蚤类传播,宿主主要为鼠。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个人和环境卫生改善,我国流行性斑疹伤寒得到有效控制,但地方性斑疹伤寒仍散发流行。随着斑疹伤寒发病率逐渐下降,各地对斑疹伤寒缺乏足够重视。我国斑疹伤寒报告发病数在2017年降至最低水平后,2018-2021年又有所回升[4]。金寨县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山区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多为丘陵和山区地貌,县内有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水资源丰富,为节肢动物及其宿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年均有斑疹伤寒病例报告,且有上升趋势。自2016年起金寨县斑疹伤寒报告发病数居全国前5位,并在2021年居全国第2位[4]。金寨县斑疹伤寒流行特征的分析对本县疫情控制,乃至对安徽及全国的疫情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安徽省金寨县近10年斑疹伤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科学防控斑疹伤寒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报告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监测”模块,按照现住址、发病日期统计2013-2022年金寨县斑疹伤寒报告病例数。人口学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基本信息系统”。
1.2 研究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金寨县近10年来的斑疹伤寒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报告病例分析纳入“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实验室诊断、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1.3 诊断标准医疗机构根据《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WS 215-2008)诊断并报告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采用外斐反应检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抗体,主要以OX19菌株凝集效价 > 1∶160为阳性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述,采用χ2检验对其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金寨县2013-2022年累计报告426例斑疹伤寒病例,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7例,临床诊断病例330例,疑似病例89例。年均发病率为8.23/10万。2013-2022年金寨县斑疹伤寒发病可划分为2个阶段:2013-2019年,病例报告数与发病率较低,除2015年有小规模上升外,基本呈现逐年平缓上升趋势;2020年开始,病例数与发病率快速上升,2020年较2019年病例数与发病率均有3倍以上的升高;2021年病例数最多,为109例,发病率达21.95/10万,2022年流行态势虽有小幅下降,但仍远高于第一阶段。金寨县斑疹伤寒病例整体转归情况较好,无死亡病例报告。见图 1。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除2和12月外,金寨县2013-2022年其他月份均有病例报告,但病例主要分布于4-11月。发病高峰期为4-9月;10年累计4、5和9月报告病例数最多,各月累计报告病例均为82例,均占病例总数的19.25%(82/426)。4-9月(春夏季)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85.68%(365/426)。见图 2。
2.2.2 人群分布2013-2022年金寨县斑疹伤寒报告病例中,男性163例,女性263例,男女性别比为0.62 ∶1,不同性别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78,P < 0.001)。男性平均年发病率为6.06/10万,女性平均年发病率为10.63/10万。见表 1。
2013-2022年金寨县斑疹伤寒报告病例中,报告发病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83岁,平均年龄(59.51±13.19)岁。60~ < 70岁人群占比最大(34.51%),其次为50~ < 60岁人群(29.58%)和70~ < 80岁人群(15.49%);按发病率统计,60~ < 7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56.67/10万),其次为70~ < 80岁人群(160.07/10万)和50~ < 60岁人群(119.55/10万)(表 2)。各年龄组发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069,P < 0.001)。
金寨县斑疹伤寒报告病例以农民为主,占全部报告病例数的93.90%,其次是学生和家务及待业人员,分别占2.82%和1.64%。见图 3。
2013-2022年报告病例发病至被诊断(临床或实验室)平均时间为6.49 d(最短0 d,最长24 d)。发病至诊断年平均时间间隔呈缩短趋势。见表 1。
2.2.3 地区分布金寨县23个乡镇中,除关庙乡无病例报告外,其他乡镇均有斑疹伤寒病例报告,10年累计病例数居前5位的乡镇有梅山镇(64例)、南溪镇(43例)、槐树湾乡(36例)、古碑镇(34例)和桃岭乡(29例),合计占病例总数的48.36%,发病数较多乡镇集中在金寨县中部、梅山水库库区周边,且均为人口大镇。其中发病率最高乡镇为槐树湾乡,达256.06/10万。对城区乡镇(梅山镇)和非城区乡镇(其他乡镇)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14,P < 0.001)。见表 3。
3 讨论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平均海拔高度在1 000 m以上,生态植被茂盛,山高林密,适宜节肢动物及其宿主生长繁殖。县内山区海拔高度不同,鼠种分布亦存在明显差异,550、1 000和1 600 m 3个地段优势鼠种分别是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中华姬鼠(A. draco)[5]。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使得许多媒介和媒介传播病原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一些原有的虫媒传染病再度暴发和新的媒介生物传染病流行范围不断扩大[6-7]。2020年开始金寨县斑疹伤寒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每年病例发病时间分布特征较一致。1-3月病例报告较少,4-9月为发病高峰,存在明显季节性,发病的季节性可能与金寨县居民生产劳作及户外活动有关。年均发病率为8.23/10万,远高于2011-2020年河北省监测结果和2005-2022年四川省监测结果[8-9]。本研究发现病例中农民占比最高,女性高于男性,中老年人群高发,其原因可能是:农村地区是鼠类和节肢媒介动物活动的活跃场所,人群感染概率与暴露于传播媒介的机会有关,农民多从事人工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暴露于自然疫源环境的机会多,发病风险高;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男性青壮年多进城务工,或不再务农,女性在家从事采茶等活动较多,暴露风险高。
斑疹伤寒病例在全县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关庙乡、沙河乡、吴家店镇、斑竹园镇、果子园乡等西片边缘乡镇近10年来斑疹伤寒发病数较少,提示这些地区可能还未形成斑疹伤寒疫源地构成条件;梅山镇、南溪镇、槐树湾乡、古碑镇和桃岭乡等水库周边乡镇斑疹伤寒发病数多,每年均有斑疹伤寒病例报告,水库周边乡镇发病高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但提示这些地区可能已具备斑疹伤寒疫源地构成条件,形成斑疹伤寒在本地区流行的主要疫点,加大这些地区的疫情监测和控制,是降低金寨县本地疫情的重要举措。
金寨县斑疹伤寒报告病例发病至疾病被诊断平均时间为6.49 d,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 d[3],但发病至确诊时间仍较长,开展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发现、识别斑疹伤寒能力很有必要;同时也应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有助于在发现疑似病例时及时确诊。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近年来蜱传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金寨县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且引起多起聚集性疫情[10-1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在金寨县采集的蜱虫中检出13种立克次体目微生物,分属于立克次体属、无形体属(Anaplasma)和埃立克体属(Ehrlichia)[12]。大别山地区蜱传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点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及恙螨引起的恙虫病症状与斑疹伤寒症状相似[13],鉴别诊断不准确,易引起误诊,需加强以上病种鉴别诊断培训。此次研究的斑疹伤寒病例均来源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其中绝大多数为临床诊断病例,未能全部开展实验室检测,同时监测系统里斑疹伤寒未区分地方性和流行性班疹伤寒;抗生素类对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抑杀作用较强,农村居民发病后一般会第一时间前往当地村卫生室(站)就诊,村医根据症状往往会给予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故常不明确诊断斑疹伤寒而不进行网络直报,导致报告病例数可能与实际发病情况存在偏差。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以来,根据政策,村卫生室(站)不能截留发热患者,大量斑疹伤寒病例在县级医院能够明确诊断,也是斑疹伤寒病例数明显增加的原因之一。同时提示,加强村医培训,提高村医诊疗能力,对金寨县斑疹伤寒疫情评估和防控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金寨县斑疹伤寒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从事家务和上山采茶的中老年人发病较多,近年发病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斑疹伤寒防控形势严峻。下一步应重点关注重点地区,提高重点人群防病知识水平,针对中老年人发病率高,通过广播、横幅、同伴教育等多种宣传方式,宣传斑疹伤寒的危害和防护知识,降低与蚤等传播媒介的接触率,切实提高医护人员的诊断救治能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利益冲突 无
[1] |
贺联印, 许炽熛. 热带医学[M].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36-338. He LY, Xu CB. Tropical medicine[M]. 2nd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4: 336-338. |
[2] |
于恩庶.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M]. 2版.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532-547. Yu ES. Chinese zoonotology[M]. 2nd ed. Fuzhou: Fuj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6: 532-547. |
[3] |
高源, 牛彦麟, 刘小波, 等. 中国斑疹伤寒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4): 379-382. Gao Y, Niu YL, Liu XB, et al. Typhus in China: The interval between onset of disease and diagnosi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9, 30(4): 379-382.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4.005 |
[4] |
韩玲, 张云飞, 滕中秋, 等. 1950-2021年中国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 44(3): 430-437. Han L, Zhang YF, Teng ZQ,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hus in China, 1950-2021[J]. Chin J Epidemiol, 2023, 44(3): 430-437.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20805-00690 |
[5] |
付启明, 李芙蓉, 胡述松, 等. 金寨县林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调查[J].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1, 7(1): 31-32. Fu QM, Li FR, Hu SS,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foci o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in forest area of Jinzhai county[J]. Anhui J Prev Med, 2001, 7(1): 31-32. |
[6] |
张柳, 李思昂, 李正, 等. 蒙新区人畜重要蜱传疾病及病原体研究概述[J]. 中国动物保健, 2023, 25(2): 1-3. Zhang L, Li SA, Li Z, et al. An overview of important tick-borne diseases and pathogens in humans and animals in Inner Mongolia-Xinjiang Region[J]. China Anim Health, 2023, 25(2): 1-3.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02.001 |
[7] |
别双双, 杜春红. 我国新发蜱传立克次体病研究进展[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21, 28(4): 263-270. Bie SS, Du CH. Research progress on emerging tick-borne rickettsiosis in China[J]. Acta Parasitol Med Entomol Sin, 2021, 28(4): 263-270. DOI:10.3969/j.issn.1005-0507.2021.04.010 |
[8] |
韩晓莉, 高文, 高哲敏, 等. 2011-2020年河北省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23, 29(1): 43-47. Han XL, Gao W, Gao ZM,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hus in Hebei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20[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23, 29(1): 43-47. DOI:10.19821/j.1671-2781.2023.01.014 |
[9] |
曹一鸥, 周兴余, 袁珩, 等. 2005-2022年四川省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23, 29(2): 122-125. Cao YO, Zhou XY, Yuan H,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hus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22[J]. Chin J Hyg Insect Equip, 2023, 29(2): 122-125. DOI:10.19821/j.1671-2781.2023.02.007 |
[10] |
解少煜, 吕勇, 孙婕, 等. 皖西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现状调查[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8, 53(3): 386-389. Xie SY, Lyu Y, Sun J, et al. Survey on antibody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 in west of Anhui province[J]. Acta Univ Med Anhui, 2018, 53(3): 386-389. DOI:10.19405/j.cnki.issn1000-1492.2018.03.012 |
[11] |
吕勇, 吴家兵, 徐鹏鹏, 等. 皖西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传人疫情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4, 30(9): 1129-1132. Lyu Y, Wu JB, Xu PP, et al.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epidemic of 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in western Anhui province[J]. Chin J Public Health, 2014, 30(9): 1129-1132. DOI:10.11847/zgggws2014-30-09-07 |
[12] |
Jin XJ, Liao JS, Chen QQ, et al. Diversity of Rickettsiales bacteria in five species of ticks collected from Jinzhai county, Anhui province, China in 2021-2022[J]. Front Microbiol, 2023, 14: 1141217. DOI:10.3389/fmicb.2023.1141217 |
[13] |
杨慧, 孙婕, 徐鹏鹏, 等. 斑点热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流行特征的对比研究[J].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4): 373-377. Yang H, Sun J, Xu PP,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tted fever and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J]. China Trop Med, 2023, 23(4): 373-377. DOI:10.13604/j.cnki.46-1064/r.2023.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