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孙斌, 魏叶, 周小毅, 袁建明
- SUN Bin, WEI Ye, ZHOU Xiao-yi, YUAN Jian-ming
- 江苏省南通市2014-2022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fever in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2014-2022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3, 34(4): 530-535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3, 34(4): 530-535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1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3-03-17
2 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 南通 226007
2 Nanto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由4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感染引起,经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 albopictus)叮咬传播[1]。在全球范围内,登革热是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有128个国家39.7亿人暴露于感染风险中[2]。近年来,我国多省(自治区、直辖市)暴发了登革热疫情[3],报告病例空间分布显著扩大[4]。2005年江苏省南通市网络报告了全市首例输入病例[5],之后疫情呈静息状态。2014年起,登革热输入性散发病例在南通市时有发现。为了解南通市近年登革热的流行特征,本研究拟对2014-2022年登革热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为制定适宜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数据和人口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监测”子系统和“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管理”子系统,个案信息来源于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1.2 方法收集和整理发病日期为2014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南通市(崇川区、通州区、海门区、启东市、如皋市、海安市和如东县)且已审核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资料。对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输入来源和发病就诊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1.3 统计分析采用WPS Office 2019建立病例数据库和制作图表,采用ArcGIS 10.8软件绘制病例地区分布图,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病至确诊的间隔时间正态性检验和返回南通市至确诊的间隔时间正态性检验采用Shapiro-Wilk检验,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R)]描述发病至确诊的间隔时间和返回南通市至确诊的间隔时间。检验水准(双侧)α=0.05。
1.4 相关定义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4 d内到过境外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例;境内输入病例是指发病前14 d内离开南通市、到过南通市外的境内登革热流行地区的病例[6];病毒血症期指发病前1 d至发病后5 d[7]。
2 结果 2.1 时间分布共报告登革热病例52例,其中2019年病例报告最多,为37例(71.15%),2021和2022年无病例报告。年均发病率为0.08/10万,2019年发病率最高,为0.51/10万(图 1)。全年除3月外其他月均有病例报告,6-9月为发病高峰期,共37例(71.15%),以9月最多,为15例(28.85%)。2014和2015年的病例均出现在发病高峰期,而2016和2020年的病例均出现在非高峰期。2017年的病例以出现在非高峰期居多,为2例,而2018和2019年的病例则以出现在高峰期为主,分别为4和30例。2019年多数月份的报告病例数高于其余年份同时期的报告病例数,尤其以7-9月明显。见图 2。
2.2 地区分布2014-2022年海门区报告病例最多,为19例(36.55%),崇川区、如皋市和海安市各6例(各11.54%),通州区、启东市和如东县各5例(各9.61%)。有病例报告的地区逐年增多,至2018年,南通市7个县(市、区)均累计有病例报告。2019年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且报告病例数均高于本地区其余年份,其中海门区报告16例(30.77%),单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海门区2019年报告病例数显著高出其他年份(χ2=35.526,P < 0.001)。见图 3。
2.3 人群分布发病人群年龄集中在20~59岁,其中以40~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为21例(40.38%),且多数年份也以40~岁年龄组比例最高。发病人群中男性47例、女性5例,男女性别比例为9.4∶1。除2014和2016年,其余年份男性病例均多于女性,尤其以2019年明显。职业以务工人员为主,为30例(57.69%),其次为家务及待业7例(13.47%)。见表 1。
2.4 病例来源52例病例均为境外输入,主要感染地点为东南亚国家,共47例(90.38%),其中柬埔寨28例(53.85%)、马来西亚13例(25.00%)、泰国3例(5.77%),为输入居前3位的国家。见表 2。
2.5 发病就诊情况52例现住址为南通市的登革热病例由南通市报告47例(90.38%),外市报告5例(9.62%)。在南通市境内48例(92.31%),未入境南通市4例(7.69%)。首诊于境外医疗机构10例(19.23%),国内一级医疗机构9例(17.31%),二级医疗机构5例(9.61%),三级医疗机构28例(53.85%)。确诊前平均就诊1.96次。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52例病例发病至确诊的间隔时间不服从正态分布(Statistic=0.867,P < 0.001),M(QR)为6.0(3.0)d。48例病例返回南通市至确诊的间隔时间不服从正态分布(Statistic=0.869,P < 0.001),M(QR)为5.0(4.0)d。在南通市境内的48例病例中有42例(87.50%)处于病毒血症期,病毒血症期确诊20例(41.67%)。
3 讨论2014-2022年数据资料显示,南通市的登革热疫情具有明显的输入性和季节性特征。52例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未监测到境内输入病例,与江苏省[8]和苏州市[9]的研究报道存在一定差异。90.38%的病例来源于东南亚国家。东南亚不仅是全球登革热的主要流行区之一[10],也是我国登革热输入病例的主要来源地[11]。近年来,南通市与东南亚在劳务输出、商务贸易、旅游观光等方面往来密切,高频的人口流动增大了登革热跨境输入的风险。发病高峰集中于6-9月,与本地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重合,输入病例通过“人-蚊-人”的传播方式引起本地疫情的风险始终存在。据报道,周边的浙江省已报告多例登革热本地病例[12],省内毗邻的泰州市曾在2004年发生一起由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暴发疫情[13],提示每年6-9月南通市应将来自东南亚的入境人员作为检疫的重点人群,并落实随访观察,持续关注入境人员健康状况。有研究认为,在登革热的传播链中,相较于患者,隐性感染者可能是更为重要的传染源[14]。因此,在严防病例输入的同时,还要注意切断传播途径,例如做好蚊媒的日常和应急监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这些措施对减少疫情扩散风险非常有必要。
南通市登革热年均发病率与苏州市报告发病率基本持平[9],但远低于一些南方省市的水平[15-16]。发病呈现一个高峰,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4-2019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第二阶段为2019-2022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推测原因,可能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期间,受入境隔离管控政策的影响,人员跨境流动受限所致。2019年是有史以来全球报告登革热病例数最多的一年[1],受此轮境外疫情波及,南通市的登革热发病率达到历年峰值,但仍低于同年中国大陆的平均水平[4]。本地卫生部门应密切关注国际疫情变化,及时发布疫情实时动态和出境健康提示。
就人群分布而言,南通市登革热病例以务工人员为主,40~年龄组占比最大,男性远多于女性。病例人口学特征对比省内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异[8-9]。推测原因,可能与南通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往返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中务工人员占比更大有关,提示应将这类人群作为病例输入的重点监测人群,并加强健康宣教,提升健康素养。就地区分布而言,海门区报告病例数超过其他县(市、区)3倍,主要表现为2019年病例数显著超出,提示应将海门区作为今后人间疫情监测的重点地区,并结合疫情形势加强风险评估。
发病至确诊的间隔时间是衡量病例是否早发现的重要依据[17]。研究发现,南通市输入性登革热发病至确诊的间隔时间中位数为6.0 d,长于海口市的3.7 d[17]和全国的5.6 d[11]。可能的原因为南通市是登革热非流行区,就诊病例少,临床医生对此病的敏感性较低。但也有研究显示,间隔时间长短还受发病地点、诊前自行服药、首次就诊医疗机构、首诊NS1抗原检测、流行季、患者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7-18]。因此,南通市登革热发病至确诊时间延长的确切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传染性最强的病毒血症期及时发现病例是登革热疫情有效防控的关键[7, 17]。在本研究中,返回南通市的病例中有87.50%处于病毒血症期,但只有41.67%的病例在病毒血症期被确诊隔离,不利于疫情的早期防控。因此,卫生部门应定期开展登革热专项培训,提高临床医生询问流行病学史的意识和疾病诊断能力;新闻媒体应多渠道宣传,提高风险区入境人员入境前的健康申报意识以及入境后的自我健康监测和主动就医意识,为实施有效防控争取更多的时间。
南通市存在登革热病例输入而未发现本地传播,可能的原因有:一是疫情处置及时全面;二是近年来南通市的媒介伊蚊密度总体控制在较低水平;三是可能已经发生本地传播,隐性感染者因无症状未被发现,本地病例因症状轻微未就医或就医被漏诊、漏报。对于第3种原因,今后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调查如检测疫点内非病例人群血清登革热抗体进行验证。
本研究存在不足。一是病例资料主要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是基于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的被动监测。由于多数登革热病例临床症状轻微和不典型,可能会造成漏报现象,导致实际发病率被低估。二是未开展病毒血清型分型检测,缺少相关数据,对全面分析南通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存在一定的影响。
登革热造成的疾病负担重,产生的健康威胁大,是虫媒传染病防治的重点。虽然2019年后南通市登革热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入境隔离管控政策的取消,南通市存在病例持续输入和本地传播的风险,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目前登革热临床治疗无特效药,国内也没有经审批注册的疫苗上市,在部分国家获批上市的CYD-TDV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受既往登革病毒感染史直接影响[19-20],疫情防控仍需依靠传染源控制、蚊媒防制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因此,政府应建立健全涵盖商务局、文旅局、海关、医院、有害生物防制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新闻媒体等部门的登革热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形成疫情防控的有效合力,并动员全民共同参与,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登革热疫情。
志谢 南通市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登革热疫情处置付出辛勤劳动,一并志谢利益冲突 无
[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ngue and severe dengue[EB/OL]. (2022-01-10)[2023-03-10].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ngue-and-severe-dengue.
|
[2] |
Brady OJ, Gething PW, Bhatt S, et al. Refining the global spatial limits of dengue virus transmission by evidence-based consensus[J]. PLoS Negl Trop Dis, 2012, 6(8): e1760. DOI:10.1371/journal.pntd.0001760 |
[3] |
牟笛, 崔金朝, 殷文武, 等. 2015-2018年我国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5): 685-689. Mu D, Cui JC, Yin WW,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fever outbreaks in China, 2015-2018[J]. Chin J Epidemiol, 2020, 41(5): 685-689. DOI:10.3760/cma.j.cn112338-20190715-00523 |
[4] |
刘起勇. 我国登革热流行新趋势、防控挑战及策略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 31(1): 1-6. Liu QY. Dengue fever in China: New epidemical trend,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0, 31(1): 1-6.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1.001 |
[5] |
章士军, 王智泉, 陈郁, 等. 南通市首例输入登革热的调查与防制对策[J]. 医学动物防制, 2006, 22(10): 727-729. Zhang SJ, Wang ZQ, Chen Y,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the first imported dengue fever case in Nantong[J]. J Med Pest Control, 2006, 22(10): 727-729. DOI:10.3969/j.issn.1003-6245.2006.10.011 |
[6]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登革热防治技术指南[Z]. 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dengue fev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Z]. Beijing: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4. (in Chinese) |
[7] |
肖东楼. 登革热防治手册[M].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4. Xiao D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anual of dengue fever[M]. 2nd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3-4. |
[8] |
张楠, 王笑辰, 胡建利. 江苏省2011-2017年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J]. 江苏预防医学, 2019, 30(1): 78-79. Zhang N, Wang XC, Hu J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mported dengue fever in Jiangsu province, 2011-2017[J]. Jiangsu J Prev Med, 2019, 30(1): 78-79. DOI:10.13668/j.issn.1006-9070.2019.01.024 |
[9] |
崔朋伟, 包林, 董泽丰, 等. 2011-2019年苏州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 2021, 33(3): 274-276. Cui PW, Bao L, Dong ZF,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fever from 2011 to 2019 in Suzhou[J]. Prev Med, 2021, 33(3): 274-276. DOI: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1.03.014 |
[10] |
Messina JP, Brady OJ, Golding N, et al. The current and future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at risk of dengue[J]. Nat Microbiol, 2019, 4(9): 1508-1515. DOI:10.1038/s41564-019-0476-8 |
[11] |
牟笛, 何泱霓, 陈秋兰, 等. 我国2016年登革热输入和本地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比较[J]. 疾病监测, 2017, 32(3): 184-189. Mu D, He YN, Chen QL, et al. Comparison of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between imported and indigenous dengue fever cases in China[J]. Dis Surveill, 2017, 32(3): 184-189.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7.03.004 |
[12] |
王桢, 凌锋, 刘营, 等. 浙江省2015-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 31(6): 643-647. Wang Z, Ling F, Liu Y,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fever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2015-2019[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0, 31(6): 643-647.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03 |
[13] |
彭维斌, 杨开玺, 徐文斌. 一起由输入病例引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14): 2752-2753. Peng WB, Yang KX, Xu WB.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n outbreak of dengue fever caused by imported case[J]. Mod Prev Med, 2007, 34(14): 2752-2753. DOI:10.3969/j.issn.1003-8507.2007.14.069 |
[14] |
叶凌, 谭启龙, 赵剑刚, 等. 浙江省一起海岛地区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的隐性感染情况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 31(3): 353-357. Ye L, Tan QL, Zhao JG,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inapparent infections in a local outbreak of dengue fever in an island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0, 31(3): 353-357.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3.022 |
[15] |
王晶, 罗飞, 何为涛, 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6-202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3, 34(1): 65-69. Wang J, Luo F, He WT,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fever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2016-2020[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3, 34(1): 65-69.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2 |
[16] |
刘永华, 尹小雄, 张海林, 等. 云南省德宏州2013-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及媒介伊蚊监测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2): 173-180. Liu YH, Yin XX, Zhang HL,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fever and monitoring of Aedes vector mosquitoes in Dehong Dai and Jingpo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2013-2019[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1, 32(2): 173-180.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11 |
[17] |
曾小平, 陈琴, 王明昌, 等. 海口市2010-2020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J]. 海南医学, 2021, 32(18): 2430-2433. Zeng XP, Chen Q, Wang MC, et al. Analysis on the interval time between onset to diagnosi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mported dengue fever cases from 2010 to 2020 in Haikou city[J]. Hainan Med J, 2021, 32(18): 2430-2433.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21.18.031 |
[18] |
王成岗, 刘起勇, 姜宝法. 中国登革热患者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10): 1064-1066. Wang CG, Liu QY, Jiang BF. Time between the onset and diagnosis of dengue fever and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ina[J]. Chin J Epidemiol, 2012, 33(10): 1064-1066.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2.10.016 |
[19] |
龚甫哲, 龚震宇. 201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登革热疫苗的意见书[J]. 疾病监测, 2019, 34(3): 278-284. Gong FZ, Gong ZY. Dengue vaccine: WHO position paper-September 2018[J]. Dis Surveill, 2019, 34(3): 278-284.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9.03.020 |
[20] |
李晋涛. 登革热防治研究进展[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9, 41(19): 1902-1907. Li JT. Advances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dengue fever[J]. J Army Med Univ, 2019, 41(19): 1902-1907. DOI:10.16016/j.1000-5404.201909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