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马丽华, 韩晓莉, 高文, 王喜明, 赵勇, 宋纪文
- MA Li-hua, HAN Xiao-li, GAO Wen, WANG Xi-ming, ZHAO Yong, SONG Ji-wen
- 河北省2011-2022年成蚊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 An analysis of adult mosquito ecological surveillance results in Hebei Province, China, 2011-2022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3, 34(4): 508-512,547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3, 34(4): 508-512,547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1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3-01-16
蚊虫是重要的媒介昆虫,可通过吸血传播多种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登革热、疟疾、丝虫病、基孔肯雅热、西尼罗病毒病、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近年来,我国蚊媒传染病流行风险不断上升,登革热暴发范围不断北扩,以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为代表的媒介伊蚊传染病不断输入,传统乙脑的流行区向西北扩展,引起各地政府高度关注[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2005年下发《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河北省于2006年按照国家方案在市级层面开展蚊监测。2010年在全省启动县级病媒生物监测工作,2011年在11个地级市各设立1个蚊监测试点县,以点带面,继续推进县级监测工作。为保证监测质量,根据《2014年河北省蚊虫监测质量控制工作方案》,省疾控中心要求17个市、县监测点寄送蚊监测标本,进行复核鉴定。2016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河北省作出相应调整,制定《河北省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2016版)》于同年8月执行。2021年对全省市、县级监测点优化调整,并继续开展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现将2011-2022年17个蚊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2011-2022年17个市、县级蚊虫监测点监测统计报表。
1.2 监测点的选择按照地理方位选择5个地级市和1个省直管市,并从河北省11个地级市各选择1个县,组成17个市、县级监测点,监测点相对固定,如因监测方案调整、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无法继续开展,将对监测市、县进行微调。
1.3 监测时间于2011-2022年每年4-11月间监测,每月上下旬各1次,2014年6-9月收集监测标本复核。
1.4 监测方法诱蚊灯法,统一采用功夫小帅诱蚊灯,每处1台,各监测点相对固定。2011年4月-2016年7月,市级监测点选择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5种生境各4处,县级监测点选择居民区、医院和农户3种生境各1处,日落20 min后开启电源,连续诱集6 h,密闭收集器,关闭电源,收灯后,用乙醚或氯仿杀死蚊虫,鉴定种类、雌雄并计数,以捕蚊数、布灯数、诱蚊小时数计算蚊密度。2016年8月-2022年11月根据新方案,市级监测点选择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5种生境各2处,县级监测点5种生境各1处,连续诱集1夜,所获雌蚊数、布灯数、诱蚊夜数经标化后计算蚊密度。
2014年在全省市、县级17个监测点开展标本复核(2021年在全省市级层面开展第2轮标本复核,因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标本报送不理想,计划2023年继续开展),为使2016版监测方案执行前后蚊密度数据的有效衔接,利用标本复核获得的各蚊种雌蚊占比,以及将“1夜”折合为“12 h”,对2016年8月-2022年11月蚊密度数据进行标化修订。
1.6 统计学分析使用WPS Excel(11.1.0.11045)软件汇总分析监测数据,使用R 4.2.2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Friedman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复核结果2014年6-9月收到17个监测点寄送的蚊虫标本10 933只,经复核鉴定分别为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三带喙库蚊(Cx. tritaeniorhynchus)、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和其他蚊种,平均雌蚊占比为48.72%。见表 1。
2.2 历年监测结果 2.2.1 蚊密度及蚊种构成利用标本复核结果的各蚊种雌蚊占比,对2016年8月-2022年11月蚊密度数据进行标化修订。2011-2022年共布放诱蚊灯10 192台,捕获蚊虫222 415只,平均蚊密度为1.24只/(灯·h),2011年蚊密度最高,达3.40只/(灯·h),2020年最低,为0.57只/(灯·h),2011-2022年平均蚊密度呈波浪式缓慢下降趋势,不同年份间平均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155,P < 0.001)。2011-2022年淡色库蚊年平均密度呈波浪式缓慢下降趋势,不同年份间淡色库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5.664,P < 0.001);三带喙库蚊在2011、2013和2016年密度高于其他年份,2016年之后密度逐年下降,2011-2022年不同年份间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2.801,P=0.001);白纹伊蚊在2016、2022年密度略高于其他年份,2020-2022年密度持续上升,2011-2022年不同年份间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1.290,P=0.419);中华按蚊在2014、2017年密度略高于其他年份,2017年之后密度呈下降趋势,2011-2022年不同年份间中华按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791,P=0.941)。平均蚊种构成比以淡色库蚊为最高,占捕获总数的96.62%,不同年份间蚊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 186.200,P < 0.001)。见表 2和图 1。
2.2.2 不同生境蚊密度不同生境平均蚊密度以牲畜棚最高,达1.55只/(灯·h),其次为农户,为1.39只/(灯·h),居民区最低,为1.06只/(灯·h),不同生境间平均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3.529,P < 0.001)。淡色库蚊为各生境优势种,不同生境间淡色库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3.153,P < 0.001);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在牲畜棚中的密度高于其他生境,不同生境间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758,P=0.029),不同生境间中华按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886,P=0.041);白纹伊蚊在5种生境的密度相近,密度排序依次为牲畜棚 > 公园 > 居民区 > 农户 > 医院,不同生境间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325,P=0.364)。见图 2。
2.2.3 不同蚊种季节消长平均蚊密度季节消长呈明显的单峰曲线,8月达到峰值,密度为2.38只/(灯·h)。蚊密度高峰期为6-9月,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均在8月达到高峰。不同月份间蚊种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5.143,P=0.034)。见图 3。
2.2.4 不同生境季节消长不同生境蚊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单峰曲线,牲畜棚蚊密度在8月达到峰值,高峰期密度上升明显,其他生境在7-8月间达到峰值,高峰期较平缓。不同月份间不同生境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653,P < 0.001)。见图 4。
3 讨论2011-2022年河北省不同年份间蚊种构成略有变化,经检验,不同年份间蚊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河北省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平均占比为96.62%,其次为三带喙库蚊,占1.72%,白纹伊蚊占1.27%,中华按蚊占0.31%,从地域分布来看,4种蚊种从南到北分布较广,均为河北省重要媒介蚊种[2]。白纹伊蚊属白昼吸血的蚊种,而诱蚊灯法监测时间主要为夜间,王学军等[3]对光诱诱蚊灯法和CO2诱蚊灯法诱蚊效果进行比较的实验中,捕获的主要蚊种为淡色库蚊、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光诱诱蚊灯法中白纹伊蚊占比为1.93%,CO2诱蚊灯法中白纹伊蚊占比为2.95%,诱蚊灯法对白纹伊蚊诱捕效果较差,使得其在蚊种构成中占比偏低。
2011-2022年河北省淡色库蚊密度呈波浪式缓慢下降趋势,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除个别年份密度增高外,整体密度呈下降趋势,白纹伊蚊密度自2020年起有所上升。张勇等[4]认为将重要媒介蚊种和相应的蚊媒传染病联系起来分析,探讨其相关性,城市蚊虫监测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河北省蚊媒传染病主要为乙脑、疟疾和登革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中华按蚊是我国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截至目前,河北省登革热和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与同年度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密度消长无明显相关趋势[5],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数据显示,2011-2022年河北省共报告乙脑413例(主要为本地感染),每年均有病例报告,2013年最高,报告234例,其次为2016年,报告72例,这与2013、2016年三带喙库蚊密度突然增高相符,但2011年病例数较少与三带喙库蚊密度较高不符,蚊媒传染病暴发流行还受发病原因、病例的流动、蚊虫带病毒率等多种因素影响,建议在蚊虫活动季节积极开展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才能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染病的发生。
监测结果显示,2011-2022年河北省不同生境平均蚊密度以牲畜棚最高,其次为农户,与国家和一些省份报道一致[6-10]。牲畜棚和农户血源多、环境卫生条件相对较差,适宜蚊虫孳生,因此应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保持庭院和圈舍卫生整洁,采取清除小型积水容器、储水容器加盖、硬化路面、疏通沟渠、池塘和稻田养鱼等措施,使蚊虫密度保持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从而防止蚊媒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
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在5种生境均有发现,其中,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在牲畜棚中的密度远高于其他生境,白纹伊蚊在5种生境密度相近,与以往报道基本一致[8, 11-13]。有报道表明,我国的蚊媒疾病发生规律呈现登革热以城市为主,乙脑和疟疾以农村为主的特点[6]。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本孳生于农村的优势蚊种已经进入并适应城市环境[14-15],提示应持续关注当地重要蚊媒侵害状况,河北省农村地区应重视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的防制。近年河北省白纹伊蚊密度持续上升,与山东省、武汉市等报道一致[16-18],且各生境密度相近,因此城市和农村地区均应持续关注白纹伊蚊监测,以便适时采取防制措施。
河北省南北地区存在气候差异,不同地区可选择在4-11月间开展蚊监测,南部地区监测起止月份略长于北部地区。河北省各蚊种、各生境蚊密度季节消长均呈明显的单峰曲线,与北方一些省份报道一致[10-11],蚊密度高峰期为6-9月,重要媒介蚊种一般在8月达到密度峰值,不同生境蚊密度在7-8月达到峰值,与河北省地理纬度和气候条件有关。掌握当地蚊虫发生规律,在高峰期前清除蚊虫孳生地,开展蚊虫治理工作,才能有效控制蚊媒传染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对河北省蚊虫监测点12年的连续监测,基本掌握了河北省蚊虫种类构成、分布、生境差别和季节消长等特征,为有效控制蚊虫,开展蚊媒传染病监测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志谢 本研究得到河北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病媒生物防制同仁的大力支持,特此志谢利益冲突 无
[1] |
刘起勇. 新时代媒介生物传染病形势及防控对策[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1): 1-6, 11. Liu QY. Epidemic profile of vector-borne diseases and vector control strategies in the new er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9, 30(1): 1-6, 11.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1.001 |
[2] |
马丽华, 黄钢, 王喜明.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河北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6): 634-638, 660. Ma LH, Huang G, Wang XM. A quality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vector density surveillance in Hebei province,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9, 30(6): 634-638, 660.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6.009 |
[3] |
王学军, 赵志刚, 刘峰, 等. 两种蚊虫密度监测方法实验室及现场诱蚊效果观察[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6): 590-591, 594. Wang XJ, Zhao ZG, Liu F, et al. Efficacy of two mosquito density monitoring methods in laboratory and field settings[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1, 22(6): 590-591, 594. |
[4] |
张勇, 刘婷, 曾晓芃. 北京市2010-2012年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及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01-104. Zhang Y, Liu T, Zeng XP. 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results and trends of mosquito density in Beijing from 2010 to 2012[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4, 25(2): 101-104.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03 |
[5] |
高文, 马丽华, 黄钢, 等. 河北省2013-2015年蚊媒传染病与蚊密度相关性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4): 350-353. Gao W, Ma LH, Huang G, et al. Analysis on correlation between mosquito-borne diseases and seasonality of mosquito density in Hebei province from 2013 to 2015[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6, 27(4): 350-353.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4.009 |
[6] |
郭玉红, 吴海霞, 刘小波, 等. 2018年全国媒介蚊虫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2): 128-133. Guo YH, Wu HX, Liu XB, et al. National vectors surveillance report on mosquitoes in China, 2018[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9, 30(2): 128-133.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3 |
[7] |
陆润泽, 刘起勇, 吴海霞, 等. 2014年中国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种群地理分布特征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2): 107-111. Lu RZ, Liu QY, Wu HX, et al. Zoogeographical analysis of Culex pipiens pallens/C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 in China, 2014[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6, 27(2): 107-111.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2.004 |
[8] |
李治平, 吴照, 刘旭红, 等. 甘肃省2018年病媒生物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6): 639-642. Li ZP, Wu Z, Liu XH, et al. A vector surveillance report of Gansu province, China, 2018[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9, 30(6): 639-642.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6.010 |
[9] |
丁俊, 王纯玉, 白玉银, 等. 辽宁省2014-2018年蚊虫密度与季节消长监测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2): 169-172. Ding J, Wang CY, Bai YY, et al. Surveillance and analysis of mosquito density and seasonal fluctu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2014-2018[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1, 32(2): 169-172.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10 |
[10] |
袁爽, 葛涛, 唐磊, 等. 黑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点2007-2017年蚊虫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1): 52-55. Yuan S, Ge T, Tang L, et al. An analysis of mosquito surveillance results from vector surveillance sit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2007-2017[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1, 32(1): 52-55.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10 |
[11] |
唐振强, 樊金星, 刘吉起. 河南省2019年病媒生物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 31(6): 706-709. Tang ZQ, Fan JX, Liu JQ. A surveillance report of vectors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2019[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0, 31(6): 706-709.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17 |
[12] |
王巧燕, 王韶华, 武峥嵘, 等. 上海市嘉定区2018-2020年成蚊生态学监测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2, 33(3): 346-350. Wang QY, Wang SH, Wu ZR, et al. Ecological surveillance of adult mosquitoes in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from 2018 to 2020[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2, 33(3): 346-350.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6 |
[13] |
杨维芳, 张育富, 刘大鹏, 等. 江苏省2008-2018年蚊虫种群消长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1): 45-51. Yang WF, Zhang YF, Liu DP, et al. A study of mosquito population vari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2008-2018[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1, 32(1): 45-51.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9 |
[14] |
刘小波, 吴海霞, 殷文武, 等. 2006-2012年全国19省三带喙库蚊监测研究[J]. 疾病监测, 2014, 29(4): 281-286. Liu XB, Wu HX, Yin WW, et al. Surveillance for Culex tritaeniorhynchus in China, 2006-2012[J]. Dis Surveill, 2014, 29(4): 281-286. DOI:10.3784/j.issn.1003-9961.2014.04.008 |
[15] |
刘起勇. 气候变化对中国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影响及应对: 重大研究发现及未来研究建议[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1): 1-11. Liu QY.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vector-borne diseases and related response strategies in China: Major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1, 32(1): 1-11.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1 |
[16] |
刘小波, 岳玉娟, 贾清臣, 等. 2020-2021年我国12省份媒介伊蚊生态学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2, 33(1): 8-15. Liu XB, Yue YJ, Jia QC, et al. Ec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edes vector in 12 provinces of China in 2020-2021[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2, 33(1): 8-15.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02 |
[17] |
孙钦同, 韩英男, 刘言, 等. 山东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学调查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2, 33(1): 16-20. Sun QT, Han YN, Liu Y, et al. Ec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Aedes albopictus, the vector of dengue fever,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2, 33(1): 16-20.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03 |
[18] |
郭慧, 柳静, 毛伟平, 等. 武汉市2018-2021年媒介伊蚊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3, 34(1): 48-52. Guo H, Liu J, Mao WP, et al. Ecological monitoring of Aedes vector in Wuhan, Hubei province, China, 2018-2021[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3, 34(1): 48-52.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