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梁莹, 徐烨, 殷颖璇, 李学荣, 茅范贞, 戴洋, 李泓运, 李超, 马德龙, 周若冰,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岳玉娟, 侯雪新, 李明慧, 李振军, 蔡慧玲, 刘起勇
- LIANG Ying, XU Ye, YIN Ying-xuan, LI Xue-rong, MAO Fan-zhen, DAI Yang, LI Hong-yun, LI Chao, MA De-long, ZHOU Ruo-bing, WEI Xiao-hui, WANG Xiao-xu, JI Hao-qiang, YUE Yu-juan, HOU Xue-xin, LI Ming-hui, LI Zhen-jun, CAI Hui-ling, LIU Qi-yong
-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
- Catalogue of major invasive alien vectors and pathogens in China (2023 version)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3, 34(2): 129-136, 144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3, 34(2): 129-136, 144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3-02-02
2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热带医学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515;
3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80;
4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江苏 无锡 214064;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 102206;
6 广州海关技术中心, 广东 广州 510403
2 Institute of Tropical Medicin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5, China;
3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80, China;
4 Jiangsu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Wuxi, Jiangsu 214064, China;
5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6, China;
6 Guangzhou Customs Technology Center,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03, China
根据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2022年8月1日起施行)中的表述,外来物种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无天然分布,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传入的物种,包括该物种所有可能存活和繁殖的部分;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传入定殖并对生态系统、生境、物种带来威胁或者危害,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生物入侵可导致严重的经济、生态损失,威胁人类健康,降低生物多样性,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贸易、跨境电商、国际旅游业和快递行业等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生物入侵威胁日益严重,有害生物入侵已成为国际关注热点问题[3]。我国是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均存在外来有害生物[4]。《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报告,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入侵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政府对生物入侵危害和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视,多部门发布过外来入侵物种名录。除上述提到的《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由原环境保护部分别于2003、2010、2014和2016年分4批发布,共71种),原农业部于2013年发布了《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共52种),农业农村部2021年更新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共446种)。2019年,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发布《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收录了云南省境内发现的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等外来入侵物种441种及4个变种,是我国首个省级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此外,《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5]和《中国外来入侵生物(修订版)》[6]这两部专著也分别系统总结整理了现阶段我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名称、分类学地位、危害影响等重要信息。
生物入侵不仅会破坏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威胁生态安全和农林牧渔业生产,还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历史上,疟疾、黄热病、斑疹伤寒和鼠疫都是因携带病原体的媒介入侵而引起疾病在非自然疫源地区的暴发流行[7-8]。然而,我国目前公布的入侵物种名录中大部分是植物和能够引起植物病害的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农林害虫等物种,很少涉及危害人畜健康的媒介生物和病原生物,鉴于此,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记录、国际权威网络数据库和官方名录,收集整理了400余种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危害人畜健康、破坏生物多样性以及危害农作物的外来有害媒介和病原生物的原产地、世界分布、生物学特征等信息,并对每个物种进行入侵我国的风险评估,进而编制了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以下简称“名录”。
1 材料与方法首先,初步确定拟纳入名录的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候选物种名单;其次,对每个候选物种进行入侵风险评估;最后,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最终可以纳入名录的物种。
1.1 物种初筛候选物种须符合以下条件:①在中国境内无自然分布,即原产地不在中国;②危害人、畜健康或者影响农业生产(优先选择能够导致人类疾病的媒介和病原)。参照我国已公布的《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同时基于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入侵物种编目(Center for Agriculture and Bioscience International invasive species compendium)(https://www.cabidigitallibrary.org/product/QI)、全球入侵物种数据库(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GISD)(http://www.iucngisd.org/gisd/)等入侵生物领域国际权威数据库,以及图书文献等公开资料进行物种的初步筛选。
1.2 入侵风险评估 1.2.1 适生区预测对可获取到分布信息的物种,应用maxent V3.4.4软件[9],通过构建最大熵生态位模型,预测其在我国的适生区分布情况。对在我国无适生区的物种,不再进行后续的多指标综合评估,并将其从候选名单中删除。对于无法进行适生区预测分析的物种,则直接利用多指标综合风险评估体系进行评估。
1.2.2 多指标综合风险评估体系针对外来媒介生物(包括节肢动物类、软体动物类)和外来病原生物(包括病毒类、细菌类和寄生虫类)的基本特征,分别构建由不同判定指标构成的综合性风险评估体系。媒介类评估体系可计算得到某物种的总入侵风险值,取值范围在0~1,对风险值的定性等级描述参照《进出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程序和技术要求》(SN/T 2486-2010)中对于风险级别用术语的规定;而病原生物类评估体系通过判断矩阵法最终获得某物种的入侵风险等级。
1.3 名录纳入标准总入侵风险值≥0.3的外来媒介,以及综合入侵风险等级为“低”及以上级别的外来病原生物,可纳入本名录。
2 结果本名录包含304个外来有害物种(亚种、株)(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种),其中69种媒介生物,235种病原生物,均有进入我国境内,并且定殖甚至扩散产生健康和生态危害的可能性。高入侵风险等级的物种有196种(其中媒介生物10种,病原生物186种);名录中99个物种在我国已有分布记录,其余205个物种虽无分布记录但潜在入侵风险较大。见表 1。
3 讨论与我国已公布的几个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相比,本名录包括了更多的具有潜在入侵风险的物种,因此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预警名录,将为防范相关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起到早期预警防范作用。另外,本名录更多地关注了能够引起人类疾病,危害人、畜健康的媒介和病原生物,在入侵风险评估方面借鉴了植物检疫领域中对外来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这是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工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一次创新性尝试。生物入侵能够为人类疾病的远距离传播流行提供便利,及早地认识了解外来入侵物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并制定合理的防控管理措施,将有效降低生物入侵给我国带来的健康和生态危害,保障国家生物安全。
利益冲突 无
[1] |
印丽萍, 梁忆冰, 薛华杰, 等. 浅议外来生物(种、物种)[J]. 植物检疫, 2014, 28(4): 1-5. Yin LP, Liang YB, Xue HJ,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of alien species[J]. Plant Quar, 2014, 28(4): 1-5. DOI:10.3969/j.issn.1005-2755.2014.04.002 |
[2] |
鞠瑞亭, 李慧, 石正人, 等. 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J]. 生物多样性, 2012, 20(5): 581-611. Ju RT, Li H, Shi ZR, et al. Progress of biological invasions research in China over the last decade[J]. Biodiv Sci, 2012, 20(5): 581-611. DOI:10.3724/SP.J.1003.2012.31148 |
[3] |
Pyšek P, Hulme PE, Simberloff D, et al. Scientists' warning on invasive alien species[J]. Biol Rev, 2020, 95(6): 1511-1534. DOI:10.1111/brv.12627 |
[4] |
万方浩, 侯有明, 蒋明星. 入侵生物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2-5. Wan FH, Hou YM, Jiang MX. Invasion biology[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5: 2-5. |
[5] |
马金双, 李惠茹.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1-3. Ma JS, Li HR. The checklist of the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China[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8: 1-3. |
[6] |
徐海根, 强胜. 中国外来入侵生物[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4-16. Xu HG, Qiang S. China's invasive alien specie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8: 4-16. |
[7] |
Schaffner F, Medlock JM, Van Bortel W.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 of invasive mosquitoes in Europe[J].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3, 19(8): 685-692. DOI:10.1111/1469-0691.12189 |
[8] |
Lounibos LP. Invasions by insect vectors of human disease[J]. Annu Rev Entomol, 2002, 47: 233-266. DOI:10.1146/annurev.ento.47.091201.145206 |
[9] |
Phillips SJ, Anderson RP, Schapire RE. Maximum entropy modeling of specie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s[J]. Ecol Modell, 2006, 190(3/4): 231-259. DOI:10.1016/j.ecolmodel.2005.03.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