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张晨曦, 李建云, 刘芳, 冯一兰, 范蒙光
- ZHANG Chen-xi, LI Jian-yun, LIU Fang, FENG Yi-lan, FAN Meng-guang
- 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地区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蚤类的调查数据分析
- Analysis of vector fleas in the plague foci of Meriones unguiculatus in Ulanqab Plateau, Inner Mongolia,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2, 33(6): 895-899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2, 33(6): 895-899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2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2-08-01
2 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防科,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2 Pla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epartment, Inner Mongolia Center for Comprehensiv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31, China
内蒙古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鼠疫疫源地是由乌兰察布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相对独立的2块鼠疫疫源地组成,其中乌兰察布高原鼠疫疫源地自1954年发现以来,动物鼠疫连年不断,是目前我国最为活跃的鼠疫疫源地之一。既往在该鼠疫疫源地研究和监测过程中,对鼠疫媒介蚤类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有过一些专门的论述[1-6]。但近年来,该鼠疫疫源地的生态环境受到自然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疫源地内宿主动物种类、分布和数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从而使其寄生蚤的种类、数量及感染鼠疫的情况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笔者收集和整理了2011-2020年该鼠疫疫源地的媒介蚤类监测资料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资料和数据源自2011-2020年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地区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及巴彦淖尔市共5个盟(市)20个旗(县)开展的常年蚤类监测,按不同生境分层进行抽样,获得的10个年度的鼠疫监测总结和疫情分析报告。
1.2 蚤类的调查方法 1.2.1 鼠体蚤采集对捕获的各种鼠单只装入鼠袋,将鼠袋投入密封箱内,用乙醚或三氯甲烷麻醉鼠体寄生物,置于白瓷盆内,用无钩眼科镊或软毛刷,将鼠体和鼠袋内跳蚤全部取下,将采获的蚤类均直接进行不透明标本分类鉴定、登记和计数。
1.2.2 巢穴蚤采集挖掘鼠洞,获取窝巢,当挖到窝巢时,迅速将全部窝巢草和巢内浮土一起装入袋内,做好标记,用集蚤器、清水漂浮或将窝巢内容物逐次倒入白瓷盆检蚤,将采获的蚤类均直接进行不透明标本分类鉴定、登记和计数。
1.3 病原学检查对采获的蚤全部分类后,除少量留取作为标本外,其余均做细菌学检验,进行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分离培养,培养方法和鼠疫菌株判定标准,按照《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16883-1997和GB16883-1997附录B)。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Excel 2003软件分别对媒介蚤类的种类、数量及分离鼠疫菌情况,按不同年代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各年度蚤类的组成及其数量分布2011-2020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共获蚤类3总科5科14属28种(亚种)41 930匹。各年度获蚤种类在17~23种,平均每年获蚤为18.8种。各年度获蚤数量在2 012~7 979匹,平均每年捕获4 193匹。蚤类的组成及其数量构成情况见表 1。
在近10年中,有秃病蚤(Nosopsyllus laeviceps)、同型客蚤指名亚种(Xenopsylla conformi conformi)、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mongolicus)、簇鬃客蚤(X. skrjabini)、光亮额蚤(Frontopsylla luculenta)、近代新蚤东方亚种(Neo. pleskei orientalis)、角尖眼蚤(Ophthalmopsylla praefecta)、不常纤蚤(Rhadinopsylla insolita)、弱纤蚤(Rh. tenella)、阿巴盖新蚤(N. abagaitui)、多齿细蚤(Leptopsylla pavlovskii)、短附鬃眼蚤(O. kukuschkini)、长突眼蚤(O. kiristschenkoi)等共17种(亚种)蚤类在大多数年份均能获取,而且数量较多,是该鼠疫疫源地的广布种和常见种,其中秃病蚤、同型客蚤指名亚种、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优势种。近代新蚤东方亚种数量所占比例仅为2.46%。
鼠体蚤和巢蚤调查:2011-2020年在捕获的41 758只长爪沙鼠中有染蚤鼠9 486只,获蚤总数27 870匹,鼠体染蚤率为22.72%,蚤指数为0.67。其中,同型客蚤数量最多,共9 854匹,占获蚤总数的35.36%,为优势蚤种;对当地优势种长爪沙鼠挖到有效巢1 268个,染蚤巢691个,获巢蚤14 385匹,鼠巢平均染蚤率为54.50%,巢指数为11.34(表 2)。其中,秃病蚤占巢蚤总数的21.97%,为优势蚤种。
2.2 各年度蚤类带菌情况2011-2020年10年中,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地区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有5个年度从3种163匹蚤中检出鼠疫菌。其中,秃病蚤(田野亚种和蒙冀亚种)占66.87%,同型客蚤指名亚种占28.22%,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占4.91%(表 3)。10年间蚤类鼠疫菌的总检出率为0.39%,其中秃病蚤(田野亚种和蒙冀亚种)检出率为0.81%,同型客蚤指名亚种为0.46%,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0.20%。
3 讨论监测数据显示,内蒙古全区在2011-2020年共发生7例人间鼠疫,其中2019年4例,2020年3例,均发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地区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该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和媒介数量多、分布广,而且疫点、疫区有向城镇及人口密集区逼近的趋势,对周围群众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该疫源地有连续10年的鼠间疫情发生,主要以长爪沙鼠为主,约半数年份在鼠和蚤类中分离出鼠疫菌。
通过近10年蚤类的监测结果与既往该鼠疫疫源地的蚤类研究[1-3]比较后发现:2002-2011年10年间该疫源地蚤类数量居前3位的是同型客蚤指名亚种、秃病蚤和簇鬃客蚤,较以往不同,近年来秃病蚤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同型客蚤指名亚种和二齿新蚤。近年来簇鬃客蚤数量也大量减少,原因主要是由于在乌兰察布地区大沙鼠(Rhombomys opinnus)数量下降,从而导致该鼠的主要寄生蚤簇鬃客蚤在该地区媒介蚤类中数量下降,所占比例也下降[1, 7-8]。二齿新蚤虽不是某个地区或者重要宿主的优势蚤种,但由于其在中国的分布广泛并且宿主的种类也很多,其鼠疫实验感染率高达80%以上,菌栓的形成率也很高[3],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密切,故在动物鼠疫的流行过程中,二齿新蚤无疑起到较重要的作用,应对其加以重视。近代新蚤东方亚种数量所占比例仅为2.46%,通过对比2002-2011年研究,较以往大幅度下降,近10年来近代新蚤东方亚种主要宿主巢蚤数量也在大幅度的下降,此蚤与长爪沙鼠关系最密切,巢蚤的数量远高于体蚤[3, 9],尤以巢内指数更高,以冬季为盛。由于寒冷,宿主到巢穴外活动减少,耽巢时间延长[3],有利于蚤的吸血和繁殖。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受到自然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乌兰察布高原地区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每年都会有鼠间疫情的发生以及大面积的保护性灭鼠后,使得广泛分布各种生境的野鼠栖息地逐渐退缩,野鼠迁徙,鼠密度有所下降,进而导致蚤种和数量也随之改变。当地蚤种数量与分布的改变趋势,需在今后监测工作中引起注意。近年由于检蚤率的下降,从蚤类分离出鼠疫菌的种类和数量较以往少,今后在监测和调查中要进一步加强对蚤类的监测和鼠疫菌的分离工作。
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地区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的监测工作,涵盖了该疫源地内所有20个旗(县),按照方案的要求,每年均在所有旗(县)鼠疫疫源地代表性生境内,按分层抽样原则开展监测工作,近10年监测到蚤的种类、分布、数量和分离鼠疫菌情况等,总体反映了该鼠疫疫源地近年来蚤类的空间分布特点,这为我们分析当地动物鼠疫的流行特征和有效开展鼠疫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利益冲突 无
[1] |
尉瑞平, 范蒙光, 李建云, 等. 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蚤类的某些特点[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2): 170-173. Yu RP, Fan MG, Li JY, et al.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flea populations in plague natural foci of Meriones unguiculatus in Inner Mongolia,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4, 25(2): 170-173.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23 |
[2] |
刘纪有, 张万荣. 内蒙古鼠疫[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17. Liu JY, Zhang WR. Inner Mongolia plague[M]. Hohhot: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7: 103-117. |
[3] |
刘俊, 石杲. 内蒙古蚤类[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 67-83. Liu J, Shi G. Inner Monglolia fleas[M]. Hohhot: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9: 67-83. |
[4] |
刘俊, 王建军, 杨秀峰. 内蒙古蚤类的鼠疫流行病学意义[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6): 576-578. Liu J, Wang JJ, Yang XF. Fleas and the epidemiology of plague in Inner Mongolia,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1, 22(6): 576-578. |
[5] |
刘纪有, 刘俊, 王兰芳. 内蒙古地区自然感染鼠疫的蚤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2, 3(6): 413-415. Liu JY, Liu J, Wang LF. Fleas naturally infected with plague in Inner Mongolia and epidemiological significance,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1992, 3(6): 413-415. |
[6] |
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鼠疫防控应急手册[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 304-323. Ministry of Health Emergency Offic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Emergency manual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 Press, 2009: 304-323. |
[7] |
刘纪有. 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地区沙土鼠寄生蚤类的季节消长[J]. 昆虫学报, 1986, 29(2): 167-173. Liu JY. Seasonal fluctuation of fleas parasitizing gerbils in the northern desert-steppe area of Nei Mongol Autonomous Region[J]. Acta Entomol Sin, 1986, 29(2): 167-173. DOI:10.16380/j.kcxb.1986.02.008 |
[8] |
甄根伏, 孙庆. 内蒙古巴音查干地区大沙鼠寄生蚤某些生态习性的调查研究[J]. 地方病通报, 1987, 2(4): 11-18. Zhen GF, Sun Q. Study of some ecological characters of fleas on Rhombomys opimus in Baingchagan part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J]. Endem Dis Bull, 1987, 2(4): 11-18. DOI:10.13215/j.cnki.jbyfkztb.1987.04.004 |
[9] |
龚正达, 于心, 刘起勇, 等.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研究Ⅵ. 鼠疫媒介生物学特征[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8): 818-822. Gong ZD, Yu X, Liu QY, et al. Ecological-geographic landscapes of natural plague foci in China Ⅵ.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vectors of Yesinia pestis[J]. Chin J Epidemiol, 2012, 33(8): 818-822.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2.08.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