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郭颂, 凌锋, 刘营, 任江萍, 张蓉, 施旭光, 侯娟, 孙继民
- GUO Song, LING Feng, LIU Ying, REN Jiang-ping, ZHANG Rong, SHI Xu-guang, HOU Juan, SUN Ji-min
- 浙江省2021年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虫监测结果分析
- Surveillance of Aedes larvae as a dengue vector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2021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2, 33(4): 489-492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2, 33(4): 489-492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09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2-02-07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浙江省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也是城乡居民区的主要蚊种。浙江省与东南亚和非洲的人员、贸易交流频繁,蚊媒传染病疫情输入的风险很大,自2009年以来,浙江省多地相继发生了因输入病例引起本地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事件,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了解和掌握白纹伊蚊的季节消长及活动规律对于蚊虫和相关传染病防控至关重要[1]。2021年浙江省在全省各县(市、区)对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2021年浙江省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数据。
1.2 监测点设置依据《浙江省登革热监测方案》要求,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蚊监测,每月监测1次,其中余杭、建德、慈溪、奉化、龙湾、苍南、义乌、永康、路桥、莲都、南浔、海盐、越城、定海和柯城等15个县(市、区)为省级监测点,每月监测2次,间隔10-15 d。
1.3 监测方法用布雷图指数(BI)法开展监测,每个监测点选择2个固定监测点和2个流动监测点,每点随机抽样调查≥50户,共≥200户对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孳生环境、幼虫指数进行监测,记录调查户数、调查积水数、白纹伊蚊阳性容器数和小型积水数,将现场不易鉴定的幼蚊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后进行蚊种鉴定。监测指标为BI和容器指数(CI)。
利用Excel 2016和SPSS 19.0软件对监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统计。采用多样本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检验统计量为H)分析不同区域(浙北:杭州、嘉兴和湖州市;浙东:宁波、绍兴和舟山市;浙西:金华和衢州市;浙南:温州、台州和丽水市)年均BI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类型积水容器阳性率差异。应用ArcMap 10.8软件绘制全省BI月分布图。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白纹伊蚊幼虫监测情况及地区分布2021年浙江省11个地市伊蚊幼虫监测共调查居民151 989户,调查积水容器100 858个(处),白纹伊蚊阳性容器21 525个(处),年均BI为14.16,最高值出现在台州市(19.12),最低值出现在杭州市(10.87);年均CI为21.34%,最高值出现在丽水市(43.55%),最低值出现在嘉兴市(11.91%)(表 1)。不同区域年均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5.361,P=0.069)。
2.2 白纹伊蚊幼蚊季节消长2021年浙江省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季节变化呈现双峰曲线,BI和CI趋势大致相同。年内峰值均出现在6月,当月BI最大值出现在台州市(24.73),CI最大值出现在丽水市(45.84%);全年次峰值出现在8月,当月BI最大值出现在舟山市(21.30),CI最大值出现在丽水市(52.20%)。各地市与全省趋势存在差异,BI和CI呈现单峰或者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不同的月份。大部分地市BI峰值出现在6月,仅金华、嘉兴和舟山市的BI峰值出现8月,未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差异。CI峰值在不同地区出现时间分别为6月(湖州、温州、台州市)、7月(舟山、绍兴、衢州和金华市)、8月(杭州、宁波和嘉兴市)和9月(丽水市)。见图 1。
2.3 白纹伊蚊孳生环境监测2021年浙江省监测的8类伊蚊孳生地中废旧轮胎阳性率最高,为30.94%,其次为闲置容器(碗、瓶、缸、罐)和竹兜、树洞、石穴。不同类型积水容器的伊蚊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3.193,P < 0.001)。孳生地构成比以闲置容器(碗、瓶、缸、罐)最高,占50.99%,其次为贮水池、缸盆和盆景、水生植物,其他类型的积水容器构成比较低。见表 2。
2.4 浙江省白纹伊蚊BI月分布由浙江省各县(市、区)的BI月分布图(图 2)可知,进入5月后,全省BI≥20的县(市、区)开始增多,呈现一定的聚集性,全年BI最高值出现在6月的天台县(60.48),6月浙江省无县(市、区)BI < 5,16.48%的县(市、区)5≤BI < 10,52.75%的县(市、区)10≤BI < 5,30.76%的县(市、区)BI≥20。进入10月,浙江省BI≥10的县(市、区)数量开始明显下降。
3 讨论浙江省城乡主要伊蚊蚊种是白纹伊蚊,2021年5-10月幼蚊密度较高,月均BI在10以上,这与浙江省所属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密切相关,温度和降水是决定蚊虫密度的关键因素[2],5-10月也是以往登革热疫情高发季节[3]。BI和CI在全省表现出相似的季节波动趋势,这与其他研究类似[4],但是不同区域BI和CI峰值出现时间也有所不同,如杭州市的BI峰值出现在6月,而CI峰值出现在8月,嘉兴市的BI和CI峰值均出现在8月,金华市的BI峰值出现在8月,而CI峰值出现在7月。蚊虫密度不同指数的综合评价可以弥补彼此之间的缺陷,在蚊虫控制和登革热防控中更好地起到监测预警的作用。
杭州、宁波、温州和义乌市等流动人口多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登革热疫情,特别是2019年[3],随着浙江省与东南亚往来人员的迅速增加,输入性登革热病例也激增,导致浙江省登革热本地聚集性疫情较2017、2018年明显增多,波及范围明显扩大。但是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到来,2021年浙江省无本地登革热病例报告,推测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入境人员管控影响,浙江省无登革热病例输入。因此,除了关注蚊虫监测和控制外,登革热防制中入境病例的早期发现和管理也同样重要[5],这需要各级部门加强入境人员的筛查,从源头上控制疫情输入,医疗机构提高对登革热的鉴别发现能力和警惕性,做到登革热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因误诊、漏诊、延迟诊断及不当处置导致的疫情扩散蔓延。
监测中伊蚊孳生地以闲置容器(碗、瓶、缸、罐)、贮水池和缸盆以及盆景和水生植物最多,占到总孳生地数量的89.28%。废旧轮胎数量虽然仅占监测总数的3.14%,但阳性率最高,应重点关注。城乡结合部或农村带庭院农户,该类生境中闲置小型积水容器多,易形成伊蚊孳生地,导致蚊虫密度升高,这也反映了爱国卫生运动中健康教育宣传不够深入,居民忽视蚊虫骚扰和蚊媒传染病的危害,缺乏环境治理等科学防蚊灭蚊意识,不了解清除蚊虫孳生地的重要性,使得蚊虫孳生地大量存在。针对农村蚊虫困扰的问题,自2016年以来,浙江省在全省开展了“生态无蚊村”建设活动[6],推广以清除和改造孳生地为主的环境友好型控制技术和措施,培养村民科学防蚊灭蚊的健康素养和自觉参与防制的长效机制,通过开展蚊虫可持续控制活动,积极发动群众科学防蚊灭蚊,全面整治环境,将农村蚊虫长期控制在极低密度的水平。“生态无蚊村”倡导蚊虫可持续控制理念[7],是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的一项创新工作,将促进农村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实现健康与农村社会经济良性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利益冲突 无
[1] |
Sun HY, Dickens BL, Richards D, et al.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the main dengue vector populations in Singapore[J]. Parasit Vectors, 2021, 14(1): 41. DOI:10.1186/s13071-020-04554-9 |
[2] |
Valdez LD, Sibona GJ, Diaz LA, et al. Effects of rainfall on Culex mosquito population dynamics[J]. J Theor Biol, 2017, 421: 28-38. DOI:10.1016/j.jtbi.2017.03.024 |
[3] |
王桢, 凌锋, 刘营, 等. 浙江省2015-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 31(6): 643-647. Wang Z, Ling F, Liu Y,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fever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2015-2019[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0, 31(6): 643-647.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03 |
[4] |
赵奇, 高丽君, 郭祥树, 等. 河南省2016年白纹伊蚊幼虫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4): 358-360. Zhao Q, Gao LJ, Guo XS, et al. Analysis on surveillance results of Aedes albopictus larvae in Henan province in 2016[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8, 29(4): 358-360.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4.009 |
[5] |
Vitale M, Lupone CD, Kenneson-Adams A, et al. A comparison of passive surveillance and active cluster-based surveillance for dengue fever in southern coastal Ecuador[J]. BMC Public Health, 2020, 20(1): 1065. DOI:10.1186/s12889-020-09168-5 |
[6] |
Guo S, Huang WZ, Sun JM, et al. "Mosquito-free villages": Practice, exploration, and prospects of sustainable mosquito control-Zhejiang, China[J]. China CDC Wkly, 2019, 1(5): 70-74. DOI:10.46234/ccdcw2019.021 |
[7] |
刘起勇. 我国登革热流行新趋势、防控挑战及策略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 31(1): 1-6. Liu QY. Dengue fever in China: New epidemical trend,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0, 31(1): 1-6.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