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王金娜, 李天奇, 罗明宇, 吴瑜燕, 刘钦梅, 龚震宇
- WANG Jin-na, LI Tian-qi, LUO Ming-yu, WU Yu-yan, LIU Qin-mei, GONG Zhen-yu
- 浙江省2017-2020年蜱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 Analysis of the tick ecological surveillance results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2017 to 2020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2, 33(4): 466-470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2, 33(4): 466-470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0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2-01-15
蜱是动物体表常见的寄生虫,可通过叮咬人及动物传播疾病[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2],目前已有证据表明蜱为SFTS的重要传播媒介[3]。浙江省存在SFTS自然疫源地,自然环境存在媒介动物和易感人群,因此,该病可能在浙江省长期传播和流行。为了解浙江省蜱的生态学动态,从2017年开始,浙江省开始系统、全面地对蜱类开展监测,为SFTS等蜱传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主要对浙江省2017-2020年蜱生态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浙江省蜱种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蜱的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设置及监测频次浙江省蜱生态学监测点主要设置在杭州市、宁波市、衢州市、温州市、嘉兴市海盐县、丽水市、湖州市南浔区、金华市浦江县、义乌市、建德市、江山市和临海市共12个监测点。监测时间为每年的3、5、7和9月。
1.2 监测方法寄生蜱:在城镇居民区和农村居民区,采用体表检蜱法开展寄生蜱监测,重点检查动物耳朵、眼睛周围、口鼻周围、脖子、腋窝、胸脯、乳房、大腿根、阴囊、肛周、会阴、尾根等部位,毛较长的动物需用手触摸,用小镊子收集检获的蜱。每个农村居民区至少调查10只放养的家养动物(牛、羊、犬为主),城镇居民区以宠物犬为主。
游离蜱:在农村外环境的农田及荒坡草地和景区绿化带,采用布旗法开展监测。用90 cm×60 cm的白色或浅色布旗,窄的一边两端用绳子固定,将旗子平铺地面,拖拉绳子前进,每步行10 m停下检视附着的蜱。每一样地拖旗不能少于500 m,时间不少于30 min。
检获的蜱用小镊子装入塑料管内,立即旋紧管盖或塞紧塞子。每一样地的蜱放入同一管内或做一致编号,带回实验室,将蜱冷冻处死后,采用体视显微镜进行蜱的分类鉴定,并计数。
1.3 统计与计算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的汇总及统计分析,计算寄生蜱蜱指数以及游离蜱密度。
式中,S1、S2…… Sn为各布旗拖蜱距离,单位:m;x1、x2…… xn分别为各布旗采获蜱数,单位:只。
2 结果 2.1 不同地区寄生蜱种类、数量及蜱指数2017-2020年浙江省共检获动物3 540只,其中染蜱阳性动物756只,检获蜱7 972只,总均蜱指数为2.25。其中,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为浙江省寄生蜱优势蜱种,共捕获6 059只,占捕获总数的76.00%,其次为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捕获555只,占总捕获数的6.96%,此外,微小扇头蜱(Rh. microplus)、镰形扇头蜱(Rh. haemaphysaloides)、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粒形硬蜱(I. granulatus)和龟形花蜱(Amblyomma testudinarium)等在部分地区也有少量捕获。不同监测点中,温州市的蜱指数最高,为8.63,其次是临海市,为4.14。杭州市(除建德市外)、海盐县、南浔区近4年监测中未监测到寄生蜱。见表 1。
2.2 不同宿主动物寄生蜱种类、数量及蜱指数不同动物中,羊的蜱指数最高,近4年共调查羊1 497只,共检获蜱6 416只,蜱指数为4.29。牛的蜱指数为1.33,农村犬蜱指数(0.77)比城镇犬(0.51)略高。见表 2。
不同宿主动物体表检获蜱的种类也略有差别,羊体表检获的长角血蜱数量最多,占羊体表检获蜱总数的88.19%(5 658/6 416),其次为镰形扇头蜱(170/6 416,2.65%)。牛体表检获的微小扇头蜱数量最多,占牛体表检获蜱总数的39.17%(291/743),其次为长角血蜱(132/743,17.77%)。农村犬体表检获蜱中长角血蜱数量最多,占犬体表检获蜱总数的57.49%(215/374),其次为血红扇头蜱(116/374,31.02%),而城镇犬体表检获最多的为血红扇头蜱,占其体表总检获数的81.38%(354/435)。
2.3 不同地区游离蜱种类、数量及蜱密度游离蜱拖蜱距离为285 794 m,拖蜱总时间为17 168 min,捕获蜱数量为1 359只,总密度指数为0.48只/(布旗·100 m)。其中,长角血蜱为浙江省游离蜱优势蜱种,共捕获1 060只,占总捕获量的78.00%,其余为少量的中华硬蜱、镰形扇头蜱和龟形花蜱。不同监测点中,临海和宁波市蜱密度较高,分别为2.25和2.16只/(布旗·100 m),其余监测点游离蜱密度较低,其中,杭州市(除建德市外)、衢州市和南浔区监测点近4年未捕获到游离蜱。见表 3。
2.4 不同生境游离蜱种类、数量及蜱密度游离蜱监测生境主要为农村外环境和景区,其中,农村外环境拖蜱距离为138 842 m,捕获蜱数量1 306只,密度为0.94只/(布旗·100 m),景区拖蜱距离为146 952 m,捕获蜱数量53只,密度为0.04只/(布旗·100 m)。见表 4。
2.5 蜱的时间分布2017-2020年寄生蜱季节分布见图 1。在2018年7月,有一异常密度高峰,其余月份密度普遍较低。其中,2017-2020年各年寄生蜱蜱指数较高的月依次为3、7、5和9月,季节分布尚未发现明显规律。
2017-2020年游离蜱季节分布见图 2。2017和2018年游离蜱的密度高峰均出现在7月,而2019年游离蜱密度高峰为9月,2020年游离蜱密度普遍较低,密度较高的月份为5月。
3 讨论2017-2020年,浙江省在全省12个监测点,每年进行4次蜱生态学监测,设点覆盖面广,数据量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浙江省全省蜱种类、数量及蜱密度水平。监测结果发现,长角血蜱为浙江省人居环境周边寄生蜱和游离蜱的优势蜱种,与浙江省其他研究结论基本一致[4]。长角血蜱是我国SFTS的主要传播媒介[5],浙江省SFTS自然疫源地的存在与长角血蜱的高密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除此之外,血红扇头蜱、微小扇头蜱、镰形扇头蜱、龟形花蜱和粒形硬蜱等在浙江省均有捕获。
不同宿主动物中,羊的蜱指数最高,其次为牛,农村地区犬的蜱指数比城镇地区犬的蜱指数略高,这一结果与全国的监测结果基本一致[6]。辛正等[7]对济南市蜱分布进行研究发现,在所有宿主动物中,羊体表携带蜱比例最高。韦娜娜等[8]对宠物蜱传疾病流行概况进行综述,发现宠物猫、犬身上寄生蜱种占比最高的为血红扇头蜱,而本研究发现城镇犬捕获最多的为血红扇头蜱,城镇犬基本以宠物犬为主,因此与其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而农村犬大部分用于看家护院,可能与农村饲养的家养动物和周边环境(本研究的主要监测生境之一)等接触较多,因此,感染蜱的种类略有不同,长角血蜱的占比高于血红扇头蜱。除此之外,其他宿主动物体表检获蜱的种类与羊不同,牛身上检获的微小扇头蜱数量最多,其次为长角血蜱。有研究对SFTS病毒(SFTSV)的可能宿主动物进行meta分析,发现SFTSV血清抗体阳性率在山羊和绵羊中为45.70%,牛为36.70%,犬为29.50%[9],不同宿主动物抗体阳性率的不同可能与宿主动物身上蜱的密度及种类具有一定的关联。不同宿主动物身上优势蜱种不同,原因可能有2个,一个是不同蜱种对宿主动物可能具有一定的选择偏好,另一个原因可能与宿主动物活动的生境有一定的关系,如同一宿主动物犬在农村和城镇2个不同的生境中,其身上的优势蜱种明显不同。
地区分布中,不同地区的蜱密度差别较大,寄生蜱指数最高的地区为温州和临海市,游离蜱密度最高的地区为临海和宁波市,有部分地区监测点在4年的监测中,均未捕获到游离蜱或寄生蜱。地区差异出现的原因,可能与各地养殖业差异有关。寄生蜱监测时,需要寻找家养动物牛、羊、犬等,而游离蜱监测,游离蜱也多在有牛、羊等放养动物活动的地方才能监测到。因此,各地监测过程中能否找到放养动物,以及该放养动物是否染蜱,是导致各地蜱密度不同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生境中,农村外环境游离蜱密度显著高于景区生境,可能也与这一因素有关。另外,李冰等[10]研究发现,使用药物驱蜱能明显降低羊体表的染蜱率和蜱指数,因此,养殖动物是否使用驱避药物,也是影响该地区蜱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8年7月出现寄生蜱密度异常高峰,经核实发现,该月温州市监测点共监测动物40只,其中,蜱阳性动物20只,捕获长角血蜱3 033只,由此导致浙江省平均蜱密度在该月份出现异常升高。除此之外,季节分布中,目前浙江省游离蜱密度和寄生蜱密度在不同年份均不一致,尚未发现明显的季节消长规律。有研究认为,SFTS全年有2个高峰,其中5-7月为第1个高峰期,9月为次高峰,在发病前2周接触蜱是SFTS流行病学危险因素[11],蜱密度高峰应与之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赵奇等[12]对河南省蜱密度进行分析发现,优势蜱种长角血蜱以夏秋季高峰为主。吴海霞等[6, 13]对全国2018和2019年蜱类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年蜱密度高峰略有不同,2018年全国寄生蜱高峰在7月,游离蜱高峰在8月,而2019年全国寄生蜱和游离蜱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呈现双峰型,寄生蜱上半年蜱指数较高,至7月下降,游离蜱6月密度最高。于志军等[14]对蜱类生态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或不同种类的蜱,活动高峰均不一致,甚至同一种蜱(如长角血蜱),成蜱与幼蜱活动的季节高峰也不相同。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浙江省蜱密度未发现明显季节消长趋势的原因。不同地区的蜱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及更大量的数据支持。
利益冲突 无
[1] |
Li ZF, Bao CJ, Hu JL, et al. Ecology of the tick-borne phlebovirus causing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in an endemic area of China[J]. PLoS Negl Trop Dis, 2016, 10(4): e0004574. DOI:10.1371/journal.pntd.0004574 |
[2] |
Yu XJ, Liang MF, Zhang SY, et al.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11, 364(16): 1523-1532. DOI:10.1056/NEJMoa1010095 |
[3] |
Hu JL, Li ZF, Hong L, et al. Preliminary fast diagnosis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with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parameters[J]. PLoS One, 2017, 12(7): e0180256. DOI:10.1371/journal.pone.0180256 |
[4] |
马婷, 龚震宇, 张严峻, 等. 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宿主媒介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4): 353-356. Ma T, Gong ZY, Zhang YJ, et al. Survey of vectors and hosts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5, 26(4): 353-356.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06 |
[5] |
Wang SW, Li JD, Niu GY, et al. SFTS virus in ticks in an endemic area of China[J]. Am J Trop Med Hyg, 2015, 92(4): 684-689. DOI:10.4269/ajtmh.14-0008 |
[6] |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等. 2018年全国蜱类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2): 146-150. Wu HX, Liu XB, Yue YJ, et al. National vectors surveillance report on ticks in China, 2018[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9, 30(2): 146-150.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7 |
[7] |
辛正, 王东, 杨国樑, 等. 济南市蜱分布及带病毒状况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2): 179-181. Xin Z, Wang D, Yang GL, et al. Status of tick distribution and tick-borne pathogens in Ji'nan city[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5, 26(2): 179-181.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18 |
[8] |
韦娜娜, 张厚双, 周金林. 宠物蜱传疾病流行概况和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32(3): 257-264. Wei NN, Zhang HS, Zhou JL. Research progress in epidemic situa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tick-borne diseases in pets[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1, 32(3): 257-264.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01 |
[9] |
Chen C, Li P, Li KF, et al. Animals as amplification hosts in the spread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Int J Infect Dis, 2019, 79: 77-84. DOI:10.1016/j.ijid.2018.11.017 |
[10] |
李冰, 木合塔, 王启果, 等. 药物驱蜱对新疆出血热流行抑制作用的现场实验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1): 5-7. Li B, Muheta, Wang QG, et al. A field experimentation on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tick management with avermectin on the prevalence of Xinjiang hemorrhagic fever[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1, 22(1): 5-7. |
[11] |
Sun JM, Lu L, Wu HX, et al. The changing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in China, 2011-2016[J]. Sci Rep, 2017, 7(1): 9236. DOI:10.1038/s41598-017-08042-6 |
[12] |
赵奇, 高丽君, 唐振强, 等. 河南省蜱种类和地理分布及季节消长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1): 75-77. Zhao Q, Gao LJ, Tang ZQ, et al. Investigation of specie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icks in Henan province, China[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5, 26(1): 75-77.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20 |
[13] |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等. 2019年全国蜱类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 31(4): 417-422. Wu HX, Liu XB, Yue YJ, et al. National surveillance report on ticks in China, 2019[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0, 31(4): 417-422.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7 |
[14] |
于志军, 董娜, 刘书广, 等. 蜱类生态学研究现状与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2): 211-213. Yu ZJ, Dong N, Liu SG, et al. Progr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studies of tick ecology[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5, 26(2): 211-213.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