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马德珍, 宋伟, 徐燕, 刘焕燕
- MA De-zhen, SONG Wei, XU Yan, LIU Huan-yan
- 3种白纹伊蚊种群密度监测方法的效果比较研究
- Comparison of three Aedes albopictus density monitoring methods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2, 33(3): 336-339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2, 33(3): 336-339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2-01-13
2 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口腔科, 山东 泰安 2710001
2 Department of Oral, Tai'an City Central Hospital Affilated to Qingdao UniversityTai'an, Shandong 271000, China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黄热病和寨卡病毒病的可能传播媒介[1]。实施有效的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是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2]。目前,白纹伊蚊幼蚊的监测主要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诱蚊诱卵器(MOT)法,成蚊监测主要采用双层叠帐法、人帐诱法、人诱停落法、BG-trap诱捕等,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一些方法对白纹伊蚊的监测效果也存在争议[3-4]。本项目通过研究BI法、MOT法、双层叠帐法3种方法对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的效果,为白纹伊蚊监测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选择选择泰安市肥城县作为监测点,在肥城县内按不同地理位置选择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公园、废品收购站4种类型的生境各1处作为监测点。监测时间为2020年4-11月,每月上、中、下旬各监测1次。
1.2 监测方法 1.2.1 BI法调查者检查记录各监测点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蚊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幼蚊,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BI。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2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30 m2定义为1户。
调查者每30 m距离布放1个MOT,主要布放在居民区、公园等外环境的树木、花草、灌木丛中,连续布放4 d,第4天检查,收集诱捕的成蚊,蚊卵饲养至成蚊后进行种类鉴定,计算诱蚊诱卵指数(MOI)。
监测者于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内(15:00-18:00),选择相对避风、朝阴的地方,支起双层叠帐(规格:外层为180 cm×180 cm×150 cm;内层为120 cm×120 cm×200 cm)。诱集者位于内部封闭蚊帐中暴露两条小腿,收集者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停落在蚊帐上的伊蚊持续30 min,然后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计数白纹伊蚊雌蚊数量。
BI和MOI < 5为控制登革热传播的阈值,≥5有传播风险,≥10有暴发风险,≥20有区域流行风险。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不高于2只/(顶∙h)。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10、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白纹伊蚊季节消长情况调查发现,3种监测方法的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白纹伊蚊密度高峰集中在8月上旬,MOI峰值(34.80)已超过登革热区域流行阈值,而BI(9.60)则仅达到有传播风险阈值,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达到7.58只/(顶∙h)。MOT法在5月上旬开始监测到白纹伊蚊成蚊,至10月下旬一直可监测到白纹伊蚊产卵,11月上旬开始未再监测到白纹伊蚊;BI法和双层叠帐法在7月上旬开始监测到白纹伊蚊,BI法在10月上旬及之后未再监测到白纹伊蚊,双层叠帐法在11月上旬及之后未再监测到白纹伊蚊活动。统计学分析显示,BI和MOI呈正相关(r=0.957,P < 0.001),MOI和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呈正相关(r=0.914,P < 0.001),BI和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呈正相关(r=0.934,P < 0.001)。见图 1。
2.2 不同生境BI2020年4-11月全年共调查5 675户,调查积水容器337个,其中阳性容器数89个,平均BI为1.57。BI高峰集中在8月,8月上旬和中旬BI分别为9.60和7.60,孳生地主要以废品收购站和农村居民区为主。平均BI在各生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7,P=0.035),废品收购站BI(5.16) > 农村居民区(3.10) > 城镇居民区(0.11) > 公园(0.00)。见图 2。
2.3 不同生境MOI2020年4-11月全年共布放MOT 5 675个,其中阳性353个,平均MOI为6.22。MOI高峰集中在7-9月,其中公园平均MOI(6.90) > 城镇居民区(6.82) > 农村居民区(5.55) > 废品收购站(4.84)。MOI在各生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09,P=0.164)。见图 3。
2.4 不同生境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2020年4-11月全年共布放双层叠帐168顶,捕获白纹伊蚊雌蚊766只,平均蚊密度为0.05只/(顶∙h)。蚊密度高峰集中在8月,其中城镇居民区捕获白纹伊蚊雌蚊74只,农村居民区捕获256只,公园捕获179只,废品收购站捕获257只。废品收购站平均蚊密度[0.32只/(顶∙h)] > 农村居民区[0.30只/(顶∙h)] > 公园[0.22只/(顶∙h)] > 城镇居民区[0.06只/(顶∙h)]。见图 4。
3 讨论3种监测方法监测结果显示,本地区MOT法监测白纹伊蚊活动时间为5月上旬-10月下旬,BI法监测活动时间为7月上旬-9月下旬,双层叠帐法监测活动时间为7月上旬-10月下旬。比较3种监测方法的监测时间,MOT法发现白纹伊蚊活动时间最早,且MOI普遍高于BI,相较于BI法能够更敏感预警蚊传疾病发生风险;双层叠帐法虽与BI法一样7月上旬才开始发现白纹伊蚊活动,10月下旬仍能发现伊蚊成蚊活动,与MOT法末次监测时间一致。BI法是入户调查积水情况,容易受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监测者在监测过程中,对积水等幼蚊孳生地的发现和采集容易产生误差,这也可能是BI法监测到蚊虫的时间周期要短于MOT法和双层叠帐法的原因之一。但BI法在调查过程中可以开展关于蚊及蚊传疾病的知识宣教,翻盆倒罐清积水,清除了白纹伊蚊孳生地,可以有效控制BI,对于蚊传疾病的防控也具有重要意义。统计学分析显示,BI和MOI呈正相关(r=0.957,P < 0.001)。这与李天奇等[3]对农村居民区2种指数的研究结果一致。
BI法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泰安市白纹伊蚊密度高峰集中在8月,且BI > 5,提示有登革热传播风险。白纹伊蚊孳生地主要以废品收购站和农村居民区为主。废品收购站在8月上旬-9月下旬BI > 5,有登革热传播风险,其中8月上旬BI > 20,有登革热区域流行风险。农村居民区在8月上、中旬BI > 10,有登革热暴发风险;9月上、中旬BI > 5,有登革热传播风险。监测结果提示泰安地区废品收购站和农村地区是白纹伊蚊控制的重点关注场所,结合近年山东省本地登革热疫情,农村地区登革热的防控不容忽视。
MOT是根据白纹伊蚊成蚊喜欢黑色潮湿的场所,吸血后需寻找清水容器并在潮湿粗糙表面上产卵的生态特点设计[5]。本地监测结果显示,MOI高峰集中在7-9月,7月中、下旬MOI > 5,提示有传播风险,8月大部分时间MOI > 20,提示有区域流行风险;9月上、中旬MOI > 10,提示有暴发风险。公园和城镇居民区虽然积水容器不多,但在7月下旬-9月,大部分旬的MOI > 5,部分旬甚至MOI > 20。提示该类场所虽不是白纹伊蚊孳生地,但却是成蚊的栖息场所,MOT法可能更能反映出公园和城镇居民区白纹伊蚊的真实密度水平,也可能是MOT在缺少自然积水的环境中(如公园和城镇居民区)提供人工孳生地,起到了引诱的作用而导致。监测结果也提醒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在孳生地不多的环境中也应高度重视成蚊的杀灭工作。农村居民区和废品收购站的MOI峰值虽然低于城镇居民区和公园环境,但废品收购站在6月中旬、农村居民区在6月下旬MOI即达到传播风险阈值,提示对这两类环境白纹伊蚊的孳生要尽早干预。
双层叠帐法是用于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Ae. aegypti)等媒介伊蚊成蚊监测的一类工具[6]。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高峰集中在8月,且密度 > 2只/(顶∙h),其余月份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均 < 2只/(顶∙h)。白纹伊蚊成蚊密度高峰期在废品收购站和农村居民区密度较高,与幼蚊监测的BI法监测结果一致,但与MOT法高峰期城镇居民区和公园MOI较高不同。哪种方法更能体现蚊虫发生的实际情况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目前,白纹伊蚊成蚊的监测尚无大家公认的较为理想的监测工具,也缺乏更为精准的风险评估阈值和控制阈值,双层叠帐法在保护诱集者不受蚊虫叮咬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敏感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憾。白纹伊蚊成蚊的监测方法以及与幼蚊监测结果的关系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总之,白纹伊蚊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风险较大的一类蚊媒,蚊媒密度高在一定意义上表明相关蚊媒疾病发生的必然性[7]。在当前条件下,在不同生境,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合适、有效的伊蚊监测方法才能够高效反映伊蚊种群密度水平,才能科学预警蚊传疾病发生和流行风险。
利益冲突 无
[1] |
刘起勇. 寨卡病毒媒介伊蚊控制策略和措施展望[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2): 93-98. Liu QY. Prospects on Zika virus vector control measures and strategy[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6, 27(2): 93-98.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2.001 |
[2] |
景晓, 康殿民, 王学军. 蚊媒传染病监测技术及应用[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7: 702-763. Jing X, Kang DM, Wang XJ. Monitoring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of mosquito 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M]. Ji'nan: Shan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7: 702-763. (in Chinese) |
[3] |
李天奇, 刘钦梅, 吴瑜燕, 等. 浙江省登革热重点地区2020年白纹伊蚊幼蚊种群密度监测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2, 33(1): 21-24, 37. Li TQ, Liu QM, Wu YY, et al. Surveillance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Aedes albopictus larvae in dengue prone and risk areas of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2020[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2, 33(1): 21-24, 37.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04 |
[4] |
田野, 吴治明, 张恒端, 等. 3种监测方法对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监测效果比较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29(6): 586-589. Tian Y, Wu ZM, Zhang HD, et al. Efficiency of three monitoring methods for the density of adult Aedes albopictus: A comparative analysis[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8, 29(6): 586-589.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6.008 |
[5] |
刘彬彬, 王家豪, 位广帅, 等. 诱蚊诱卵器与BGS-trap捕蚊器应用效果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37(4): 254-256, 264. Liu BB, Wang JH, Wei GS, et al.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between ovitrap and BG-sentinel trap[J]. J Henan Univ: Med Sci, 2018, 37(4): 254-256, 264. DOI:10.15991/j.cnki.41-1361/r.2018.04.007 |
[6] |
Gao Q, Wang F, Lyu XH,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human-baited double net trap with the human landing catch for Aedes albopictus monitoring in Shanghai, China[J]. Parasit Vectors, 2018, 11(1): 483. DOI:10.1186/s13071-018-3053-8 |
[7] |
郭玉红, 吴海霞, 刘小波, 等. 2018年全国媒介蚊虫监测报告[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 30(2): 128-133. Guo YH, Wu HX, Liu XB, et al. National vectors surveillance report on mosquitoes in China, 2018[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9, 30(2): 128-133.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