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 北京 100049
2.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随着传感器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有人和无人飞行设备大量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战斗机、火炮等装备已成为各国强大的战斗力量,国产歼-20已装备人民空军的王牌部队,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外掀起一股无人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热潮。飞行自组网(flying ad hoc networks)作为一种新的移动自组网(mobile ad-hoc networks)应运而生[1]。这种网络由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节点组成,不依赖任何固定的基础设施,以一种无中心、自组织和多跳传输方式,为战机协同、抢险救灾等应用场景提供应急通信网络。
路由选择作为网络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决定了数据的传输路径,对网络整体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2]。然而,在高动态飞行自组织网络中,网络节点频繁入网、退网以及快速移动,网络拓扑变化快,链路容易断裂和路由重建频繁,从而导致数据分组丢失严重,网络性能严重下降[3-5]。传统的Ad hoc网络路由协议,例如AODV(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和DSR(dynamic source routing),难以适应网络拓扑结构的快速变化,不能保证网络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
链路可用带宽被认为是QoS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由发/收节点组成的链路中未被使用的空闲带宽,表征通信链路还可以提供的数据传输能力,通常定义为在不影响当前网络中现有业务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该链路可以为新加入的业务流提供的最大传输速率。在现有的带宽预测方法中,基于被动测量的带宽预测算法利用节点自身的物理载波检测能力,获取带宽利用信息来预测链路的可用带宽。基于被动测量的方法无需向网络中发送探测包,不会对原有业务的服务质量造成额外影响,预测结果更加可靠,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6]。
近年来,Q-learning作为一种离策略、无模型的启发式强化学习方法,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7-8],它能够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信息动态地调整传输路径,将学习任务分散在每一个网络节点中,通过周期性地与周围邻居节点交换控制信息,可为寻找可靠的传输路径提供依据[9-13]。
基于Q-learning强化学习框架,本文研究一种面向高动态飞行自组网的QoS路由方法,该方法考虑了转发节点质量、链路稳定性和链路通信质量,分别将邻居节点数量、链路持续时间和链路可用带宽作为路由度量信息,设计一种提供QoS保证的Q-learning奖励函数。网络节点周期性统计本地路由度量信息并封装在IP头部,然后通过广播Hello消息和发送数据分组进行交互,当邻居节点接收到Hello分组或者数据分组,根据奖励函数计算并更新Q值,源节点或者中继节点根据其维护的Q值表智能选择下一跳节点进行数据转发。EXata网络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吞吐量和平均端到端时延上具有较好的性能,能为高动态飞行自组织网络中数据传输提供稳定性好、服务质量高的通信链路。
1 Q-learning与路由重建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利用智能体(agent)与环境(environment)的交互,通过映射动作(action)和场景进行学习以获得最优策略。它不会告诉agent在当前状态(state)下应该采取的最优动作,而是让agent与环境进行交互,通过不断地尝试最大化总奖励值进而获得最优策略。Q-learning作为一种经典的强化学习算法,通过不断与外界交互信息,能够在动态的环境中找出一条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
图 1描述RL的基本框架。RL中的智能体根据系统的当前状态以及从环境中接收到的反馈来选择操作。满足马尔可夫性质的强化学习任务称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arkov decision process, MDP),通常用一个4元组(s, a, p, r)来描述,该4元组分别表示状态、动作、转移概率(transition probabilities)和奖励(reward)。
Download:
|
|
定义:
1) 动作(a):智能体可以采取的所有可能的行动。
2) 状态(s):环境返回的当前情况。
3) 奖励(rt):环境的即时反馈值,以评估智能体选择的上一个动作。
4) 策略(p):智能体根据当前状态决定下一步动作的策略。
5) 价值(V):折扣(discount)下的长期期望返回值,与rt代表的短期返回相区分。Vp(s)定义为策略p下当前状态s长期返回值的期望。
6) Q值或行动值(Q):与rt相似,但多一个参数a。Qp(s, a)指当前状态s在策略p下采取动作a的长期回报。
Q-learning是基于贝尔曼方程(Bellman equation)的离策略、无模型强化学习算法。在通信网络中,一个节点代表一个状态,数据分组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称为一个动作。每发送一个数据分组,更新一次平均值,这就是Q-learning路由的基本思想。数据分组被转发的次数越多,得到样本就越多,则更新次数越多,Q的估计值就越接近于真实值,最后依概率收敛于最优值,从而可以找出一条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最佳路径。
标准Q-learning的更新公式为
$ \begin{gathered} Q\left(s_{t}, a_{t}\right) \leftarrow(1-\alpha) Q\left(s_{t}, a_{t}\right)+ \\ \alpha\left[r_{t}+\gamma \max _{a} Q\left(s_{t+1}, a\right)\right], \end{gathered} $ | (1) |
其中: α∈(0, 1]为学习速率,用于控制学习更新的速度;γ∈[0, 1),用于表示未来奖赏的折扣,意味着相较于以后的回报看重眼前奖励的程度;rt为环境的即时反馈值,可根据网络性能需求,将性能参数如跳数、带宽、时延、丢包率、能耗等映射到rt中。
2 基于Q-learning的QoS路由方法 2.1 奖励函数设计 2.1.1 邻居节点度邻居节点度即一跳邻居节点数,是衡量节点质量的重要度量指标。如果有待发送数据的节点随机选择邻居节点作为下一跳转发节点,该转发节点的邻居节点度可能较小,则邻居节点稀少甚至没有,容易造成通信链路断裂,从而导致链路的可持续性降低。用N(R)表示节点R的邻居节点度,N(R)并非越大越好。假设节点的发送概率为Pt,在基于竞争接入的移动自组织网络中,节点成功传输数据分组的概率Ps为1-(1-Pt)N(R)-1。邻居节点数越多,越有可能产生分组冲突,导致网络性能下降。
2.1.2 链路可用带宽文献[14]提出一种基于载波检测的链路可用带宽被动测量方法,节点通过载波检测侦听自身的发送和接收可用时长,对链路可用带宽进行初步估计,然后侦听可能导致数据冲突的其他节点发送时长,对初步估计值进行修正。该方法不依赖于邻居节点的数量,考虑了当前网络的业务量,且能获得较为精确的可用带宽预测值。
首先根据数据链路层协议模型确定链路可用带宽的上限值。定义传输周期为链路成功完成一次数据传输所需要的时间,以IEEE 802.11DCF协议为例,考虑图 2所示的RTS/CTS 4次握手机制,传输周期包含分布式帧间间隔(distributed interframe space,DIFS)、退避过程(BackOff)所经历的时间、RTS/CTS控制帧交互过程经历的时间,DATA/ACK(acknowledgement)帧交互过程经历的时间,以及3个短帧间间隔(short interframe space,SIFS)。
$ t = {t_{{\rm{DIFS}}}} + {t_{\rm{B}}} + {t_{{\rm{RTS}}}} + {t_{{\rm{CTS}}}} + {t_{{\rm{DATA}}}} + {t_{{\rm{ACK}}}} + 3{t_{{\rm{SIFS}}}}, $ | (2) |
Download:
|
|
用LDATA表示DATA帧的大小,考虑到传输周期t包含传输一个DATA帧的其他协议开销,则网络中一条链路能获得的最大吞吐量Bmax为
$ {B_{{\rm{max}}}} = \frac{{{L_{{\rm{DATA}}}}}}{t}, $ | (3) |
最大吞吐量Bmax可视为链路可用带宽的上限值。
为了获得实际链路可用带宽,节点利用自身的物理载波检测能力侦听周围信道的“忙闲”状态,在一个固定测量周期Tmea内,统计各自的发送可用时长和接收可用时长。节点的物理层状态有4种情况:发送、接收、侦听和空闲,发送可用时长为节点处于空闲状态,且空闲时间大于DIFS的时长;接收可用时长为节点处于空闲或侦听状态的时长。用Ts(S)表示发送节点的发送可用时长,Tr(R)表示接收节点的接收可用时长,则由发/收节点对(S, R)组成的链路LS, R的可用时长TL计算为
$ \begin{aligned} {T_{\rm{L}}} =& \min \left\{ {[1 - p(S, R)] \cdot {T_{\rm{s}}}(S), } \right.\\ & \left. {[1 - p(R, S)] \cdot {T_{\rm{r}}}(R)} \right\}. \end{aligned} $ | (4) |
其中:p(S, R)为节点S可以发送数据,但节点R不能接收的概率;p(R, S)为节点R可以接收数据,但节点S不能发送的概率。在每个测量周期Tmea内,链路LS, R的可用带宽初步估计值Bpre根据链路可用时长的占比计算为
$ {B_{{\rm{pre}}}} = \frac{{{T_{\rm{L}}}}}{{{T_{{\rm{mea}}}}}} \cdot {B_{{\rm{max}}}}. $ | (5) |
在基于竞争接入的多跳ad hoc网络中,考虑隐藏节点的信号传输导致节点对(S, R)数据分组冲突,以及信道忙而不能应答CTS,从而造成链路可用带宽损耗的情况,对初步估计值进行修正。在一个测量周期Tmea内,通过侦听信道统计发送节点S的隐藏节点发送信号的总时间为Thid,可以推出隐藏节点导致可用带宽消耗的概率pcon为
$ p_{\text {con }}=\left\{\begin{array}{l} \frac{1}{2}\left(1+\frac{T_{\text {hid }}}{T_{\text {mea }}}\right)-\frac{t_{\mathrm{RTS}} \cdot T_{\mathrm{L}}}{t \cdot T_{\text {mea }}}, \quad \frac{T_{\text {hid }}}{T_{\text {mea }}}>\left(1-\frac{t_{\mathrm{RTS}} \cdot T_{\mathrm{L}}}{t \cdot T_{\text {mea }}}\right), \\ \frac{1}{2}\left(1-\frac{t_{\mathrm{RTS}}+t_{\mathrm{CTS}}}{t}+\frac{3 T_{\text {hid }}}{T_{\text {mea }}}\right)-\frac{T_{\mathrm{L}}^{2} \cdot t_{\mathrm{RTS}}^{2}}{2 \cdot t^{2} \cdot T_{\text {mea }}\left(T_{\text {mea }}-T_{\text {hid }}\right)}-\frac{t_{\mathrm{DATA}} \cdot T_{\mathrm{L}}}{t \cdot T_{\text {mea }}}, \\ \left(1-\frac{T_{\text {mea }} \cdot\left(t_{\mathrm{RTS}}+t_{\mathrm{CTS}}\right)+t_{\mathrm{DATA}} \cdot T_{\mathrm{L}}}{t \cdot T_{\text {mea }}}\right)<\frac{T_{\text {hid }}}{T_{\text {mea }}} \leqslant\left(1-\frac{t_{\mathrm{RTS}} \cdot T_{\mathrm{L}}}{t \cdot T_{\text {mea }}}\right), \\ {\left. {\frac{{{T_{{\rm{hid }}}}}}{{{T_{{\rm{mea }}}}}} - \frac{{T_{\rm{L}}^2 \cdot t_{{\rm{DATA}}}^2}}{{2 \cdot t \cdot T_{{\rm{mea }}}^2 \cdot \left( {t - {t_{{\rm{RTS}}}} - {t_{{\rm{CTS}}}} - t \cdot {T_{{\rm{hid }}}}} \right)}},\quad \frac{{{T_{{\rm{hid}}}}}}{{{T_{{\rm{mea}}}}}} \le \left( {1 - \frac{{{T_{{\rm{mea}}}} \cdot \left( {{t_{{\rm{RTS}}}} + {t_{{\rm{CTS}}}}} \right) + {t_{{\rm{DATA}}}} \cdot {T_{\rm{L}}}}}{{t \cdot {T_{{\rm{mea}}}}}}} \right.} \right).} \end{array} \right. $ | (6) |
则链路LS, R最终的可用带宽B(S, R)为
$ B\left( {S, R} \right) = (1 - {p_{{\rm{con}}}})\cdot{B_{{\rm{max}}}}. $ | (7) |
考虑图 3所示的平面拓扑,设节点S为源节点,D为目的节点,R为节点S的一个邻居节点,链路持续时间是移动距离RH所需的时间tRH。然而,在基于贪婪和竞争的转发过程中,它是经过距离RK所需的时间tRK,而tRK明显小于tRH。
Download:
|
|
设节点S、R和D的坐标分别为(xS, yS)、(xR, yR)和(xD, yD),节点移动的速度和方向分别为(VS, θS)、(VR, θR)和(VD, θD),参考文献[15],节点R处于节点S通信范围的时间T(S, R)预测为
$ T(S, R)=\frac{-(a b+c d)+\sqrt{\left(a^{2}+c^{2}\right) h^{2}-(a d-c b)^{2}}}{a^{2}+c^{2}} $ | (8) |
其中h为传输距离,且
$ \left\{\begin{array}{l} a=v_{S} \cos \theta_{S}-v_{R} \cos \theta_{R}, \\ b=x_{S}-x_{R}, \\ c=v_{S} \sin \theta_{S}-v_{R} \sin \theta_{R}, \\ d=y_{S}-y_{R} . \end{array}\right. $ | (9) |
根据前面对邻居节点度、链路持续时间和链路可用带宽的定义可知,N(R)∈[0, ∞),T(S, R)∈[0, ∞),B(S, R)∈[0, Bmax],首先对3个参量分别进行归一化,其归一化值n(R)、t(S, R)和b(S, R)为
$ \left\{\begin{array}{l} n(R)=\frac{2}{\pi} \arctan [N(R)], \\ t(S, R)=\frac{2}{\pi} \arctan [T(S, R)], \\ b(S, R)=\frac{B(S, R)}{B_{\max }} \end{array}\right. $ | (10) |
定义节点S到R的瞬时奖励A(S, R)为
$ \begin{gathered} A(S, R)=-g+\left[w_{\mathrm{N}} \cdot n(R)+w_{\mathrm{B}} \cdot\right. \\ \left.b(S, R)+w_{\mathrm{T}} \cdot t(S, R)\right], \end{gathered} $ | (11) |
其中:wN、wB和wT分别为邻居节点度、链路可用带宽和链路持续时间的权重因子,且满足wN+wB+wT=1。定义g为取值是正常数的惩罚因子,则-g为负值,因为每次发送数据分组都会消耗节点能量,并且占用一定的信道带宽。基于归一化的n(R)、t(S, R)和b(S, R),取g=1,则A(S, R)∈[-1, 0]。A(S, R)表明网络节点发送数据分组之后会获得一个负的奖励,从而迫使源节点最终选择相对跳数较少的转发路径,因为跳数越多,转发节点获得的负奖励越多,Q值则越小,被选为转发节点的机会越小。对于目的节点D的一个邻居节点X,有A(X, D)=-1。由于A(S, R)总是负值,则非目的节点的V值也是负的,从而目的节点的V值最大,定义为V(D, D)=0。
根据瞬时奖励对相应邻居节点的Q值进行更新,更新当前节点S对其邻居节点R的质量评估为
$ \begin{gathered} Q_{S}(D, R) \leftarrow(1-\alpha) Q_{S}(D, R)+\alpha \cdot \\ \left\{A(S, R)+\gamma \max _{X \in N_{R}} Q_{R}(D, X)\right\}, \end{gathered} $ | (12) |
其中:α∈(0, 1]为学习速率,γ∈[0, 1)为折扣因子,NR为节点R的邻居节点集。
2.2 路由方案设计基于上述的Q-learning框架,结合考虑链路可靠性和稳定性保障的奖励函数,提出基于Q-learning的QoS路由方法(Q-learning based QoS routing,QQR)。
为了计算本节点到相应目的节点的Q值,网络节点首先在本地统计路由测度相关信息,然后将其元数据封装在IP头部,并通过周期性广播Hello分组以及转发数据分组,将本地元数据发送给邻居节点。若其邻居节点正确接收到该分组,就可以从分组头部提取元数据,从而完成后续Q值的计算更新。节点周期性广播Hello分组的目的是确保所有节点(包括那些没有数据流量的节点)能够更新路由测度信息,以辅助邻居节点做出正确的路由决策,其周期大小应根据网络应用需求进行设置。
IP头部除包含传统的IP版本、协议版本、源地址、目的地址等信息,还需要添加本节点的发送可用时长、节点位置、邻居节点数和V值链表,其中V值(即Qmax)链表与经过本节点的目的节点数量有关。本节点的邻居节点表中相应地维护邻居节点上一次位置和记录时间、链路持续时间、邻居节点数、可用带宽链表和V值链表。为了减少协议开销,计算链路持续时间所需的速度参数由节点及其邻居节点在前、后2个时刻的位置进行估算,而不再交互额外的速度矢量信息。此外,每个节点都为其已知邻居维护一个如表 1所示的Q值表(即Q矩阵),表中的行代表经过本节点的目的节点ID,列表示与其相邻的一跳邻居节点ID。
1) 路由发现
图 4为QQR路由方法的路由发现流程框图。当网络节点正确接收到分组(Hello分组或者数据分组)时,无论该节点是否被指定为下一跳转发节点,它先从分组的报头中提取发送节点携带的信息,即发送可用时长,位置坐标x、y、z,邻居节点数和Qmax链表,计算和更新本节点邻居链表中的邻居节点数、链路持续时间和链路可用带宽。
Download:
|
|
如果该节点接收到的分组是一个数据包,则提取IP头部中的目的地址插入Q值表,并通过式(12)计算该目的节点与本节点每个邻居相关联的Q值,即更新Q值表中该目的节点对应的列。如果本节点接收到的是Hello包,将丢弃Hello分组释放内存。若节点进一步判断自己是中继节点,即数据包是发给自己但自己不是目的节点,则本节点通过查询Q值表选择Q值最高的节点作为下一跳转发节点,然后用自己最新的路由测度信息替换IP头部中的旧元数据并发送数据分组。如果当前不存在到目的节点的Q值,或者存在多个最高Q值相同的节点,则从中随机选择一个节点转发本次数据分组。最后,不是发给本节点的数据分组将被丢弃,发给本节点的数据分组将上传给上层。
2) 路由维护
当数据分组成功到达目的节点,则与这条路径相邻的部分节点的Q值表也得到更新,如果数据分组超过规定跳数或时间没有达到目的节点,则将该分组丢弃而不再进行转发。周期性广播Hello分组的主要目的是动态地维护全网节点的Q值表,并解决链路断开问题。此外规定了Q值表中目的节点的生存时间,如果在生存周期内某一个目的节点相关的Q值没有得到更新,则认为此目的节点失效,并删除其对应的一列Q值。
2.3 路由方法分析1) 网络开销
路由信息交互需要在IP头部添加本节点的发送可用时长(8字节)、节点位置(24字节)、邻居节点数(4字节)和V值链表(8×NDi字节,其中NDi为有数据包中转至节点i的目的节点数)。因此,QQR路由方法的Hello分组交互导致的吞吐量开销Thpoverhead大约为
$ {\rm{ Thp}}{{\rm{ }}_{{\rm{overhead }}}} = \frac{{\sum\limits_{i = 1}^{{N_{{\rm{total }}}}} {\left( {36 + 8 \times N{D_i}} \right)} }}{{{T_{{\rm{hello }}}}}}, $ | (13) |
式中:Ntotal为网络总节点数,Thello为Hello分组更新周期,一般将链路可用带宽的估计周期Tmea设置为Thello。
2) 反馈代价
QQR算法中节点每接收到一个分组便计算并更新Q值,该过程即为一次Q学习。假设当前时刻源节点S和目的节点D之间存在一条最优路径P,Q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多次迭代学习最后逼近这条最优路径。在网络初始化时采用ε-greedy算法进行探索,发现的传输路径与最优路径存在较大的偏差,可能是跳数较大甚至没有找到目的节点,那么吞吐量和时延等网络性能就表现得较差。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多,Q值不断更新逼近稳态值,则传输路径越接近最优路径,网络性能逐渐提升。Q学习发现的传输路径与理想传输路径之间的偏差导致的网络性能降低,就是Q学习用于路由时在通信网络中的反馈代价。
3) 收敛时间
由于Q-learning算法的收敛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网络中所有节点的Q值收敛后,建立的路由才会逼近最佳路由。然而对于拓扑运动的网络,可能存在Q学习还未收敛时,网络状态已经发生改变的情况,所以要求:①算法收敛时间内网络拓扑不能剧烈变化,不能导致Q值总是与稳态值存在很大的偏差;②Hello包更新时间要小于算法收敛时间,且如果网络拓扑变化较快,更新时间应该取较小的值,从而保证邻居节点能够及时报告网络状态。
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1 收敛分析本文提出的QQR协议已在EXata网络仿真环境中实现,设置邻居节点数、链路持续时间和链路可用带宽的权重系数为0.2、0.3和0.5,其他主要仿真参数如表 2所示。
本文采用的业务流模型为泊松流,数据包的产生时间服从泊松分布。为了评估QQR协议的收敛性,建立4×4平面网格拓扑,网格边长为250m,配置一条业务流使得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位于整个拓扑主对角线的2个端点,源节点发包速率为1pkt/s,Hello包的广播间隔设置为1s。统计仿真运行过程中源节点的Qmax值随发包数目的变化情况如图 5(a)所示,依据图 5(a)结合根据发包速率、数目和传输时间的关系,可转化出源节点Qmax值随传输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 5(b)所示。
Download:
|
|
在该网格拓扑中,因为源节点与目的节点距离最远,所以源节点的Qmax值收敛时间最长。图 5(a)中曲线开始部分Qmax值剧烈下降,在发包数为20时开始缓慢减少,说明源节点从网络中学习,并获得接近真实网络的信息,包括网络拓扑的运动性、周围邻居节点情况,以及流内竞争程度。当发包数为40时曲线趋于稳定,表明Qmax值基本达到收敛状态。曲线稳定后也可能小幅波动,因为流内竞争导致最佳路径上的可用带宽降低,QQR路由算法会根据奖励函数选择带宽较高的另一个节点,此时的路径可能不是最短路径。
图 5(a)还反映了源节点的Qmax值随数据分组传输时间的变化情况。源节点发包速率为1pkt/s,考虑“2.1.2链路可用带宽”中的数据分组传输周期,根据式(2)计算单个数据分组的平均传输时间t=5952μs。则由图 5(a)可知,在没有其他业务流干扰的情况下,源节点业务饱和时Qmax值收敛的数据分组总传输时间约为40t≈0.24s。在源节点业务非饱和以及存在干扰业务的条件下,节点Qmax值收敛时间为节点发送最后一个(当前仿真场景中为40pkt)使得Qmax值基本稳定的数据包之前的所有时间,主要包含所有数据包的端到端传输时延以及发包间隔,下面通过静态拓扑仿真对其分析讨论。
3.2 静态拓扑在1000m×1000m的方形拓扑中随机均匀分布25个静态节点,随机建立6条多跳泊松业务流。Hello包的广播间隔设置为0.1s,仿真时间40s,统计6条业务流总的分组投递率,吞吐量和平均端到端时延,并与LAOD[16]和AODV[17]比较分析。
1) 分组投递率和平均端到端时延随仿真时间的变化
设置每条业务流的业务负载为50Kbit/s,在40s的仿真过程中每隔2s统计一次所有业务流的总分组投递率和总平均端到端时延,仿真结果如图 6(a)和图 6(b)所示。
Download:
|
|
在静态拓扑中,由于网络节点静止不动,LAOD退化为AODV。如图 6(a)所示,当业务负载保持不变时,LAOD协议获得的分组投递率基本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Poisson业务流的随机性会导致统计结果有一些小范围波动。因为LAOD协议同样通过广播RREQ分组和应答RREP分组进行路由发现,而且是按需执行该过程,不需要额外的判断和等待,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路由。然而对于QQR协议,在仿真初期需要发送数据包来建立并更新Q值表,探索传输路径的过程使得开始阶段业务的分组投递率比较小。随着Q值表慢慢收敛,传输路径也逐渐收敛到较优路径,分组投递率逐渐提高并达到稳定水平。静态拓扑中邻居节点数和链路持续时间维持恒定,由于QQR协议还考虑了链路可用带宽,减少了网络拥塞,因而较LAOD协议提高了分组投递率。
如图 6(b)所示,在静态拓扑条件下,当业务负载保持不变时,经过2s后LAOD协议完成路由发现,通过稳定的链路传输数据包,所以平均端到端时延保持在一个平均水平。而QQR协议初始化时Q值表还未建立,在仿真初期需要发送一定的数据包来建立并更新Q值表,Q值表未收敛时网络中还不存在完整的转发路径,或者转发路径较长,造成大量的数据包积累,所以仿真开始阶段平均端到端时延较LAOD更高。仿真后期随着Q值表慢慢收敛,逐渐产生稳定且跳数较优的传输路径,故而平均端到端时延逐渐变小,最后趋于稳定。由于QQR考虑了网络中链路可用带宽,优先选择可用带宽较大的链路转发数据包,减少了不必要的数据包接入排队,从而提升了时延性能。QQR协议中稳定状态与未收敛条件下的时延差值可以看做是Q学习反馈代价在时延性能上的体现。
2) 分组投递率和平均端到端时延随全网业务负载的变化
依次改变单条业务流的负载为100、150、200和250 Kbit/s,统计不同业务负载条件下的分组投递率和平均端到端时延,仿真结果如图 7(a)和图 7(b)所示。小负载条件下2种协议均保持较高的分组投递率和较低的平均端到端时延,随着网络总负载的增加,分组投递率下降,平均端到端时延随之增加。由于考虑到链路可用带宽,QQR协议会轮换使用负载较轻的节点当作中继节点,从而减少分组冲突和网络拥塞,因此整体来看QQR的分组投递率要高于LAOD,同时平均端到端时延比LAOD更小。
Download:
|
|
在3.2节的静态拓扑条件下增加节点的运动性,设置节点运动模型为random waypoint,停留时间为0s,最小速率为0m/s,最大速率依次设置为0、5、10、15和20m/s,统计全网的丢包率和吞吐量如图 8(a)和图 8(b)所示。随着节点运动速率的加快,通信链路断裂变得频繁,3种协议下的网络丢包率均呈增大趋势,相应的网络吞吐量不断减小。然而,通过周期性交互的Hello分组和转发的数据分组,QQR协议的Q值表得以不断地更新,Q学习的任务被分配到每一个节点中,使得算法能够快速地收敛到最优路径。重要的是QQR协议综合考虑了邻居节点数、链路持续时间和链路可用带宽3个指标,对网络拓扑的变化能够做出及时的调整,不需要在拓扑变化导致链路断裂时重启路由发现交互控制信息,因此较AODV和LAOD协议的丢包率更低,吞吐量更大。LAOD协议考虑了链路持续时间和路由跳数,能够对运动拓扑做出反应,故而网络性能优于AODV协议。当拓扑运动速率增大到一定程度,QQR协议的性能较LAOD没有太大优势,因为Q值的收敛需要一定的时间,QQR协议很难适应运动速率很快的网络场景,因此需要改进和提高Q值收敛速度以获得更好的网络性能。
Download:
|
|
Q-learning作为一种离策略、无模型的启发式强化学习方法,为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研究一种基于Q-learning的QoS路由方法,该方法以Q-learning学习框架为基础,将邻居节点数量、链路持续时间和链路可用带宽作为路由测度,设计了一种提供QoS保证的奖励函数。网络节点通过广播Hello消息和发送数据分组交互路由测度信息,并根据奖励函数计算和更新Q值,待转发数据分组的节点根据其维护的Q值表智能选择下一跳转发节点。EXata网络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能为高动态飞行自组网提供可靠的通信链路。后续工作将围绕大规模网络和高业务量场景中Q值表的快速收敛和动态维护问题展开,将Q-learning与神经网络结合使用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此外,可以搭建无人机或无人车硬件系统,将本文实现的QQR路由算法移植到移动自组网节点的协议栈中,对路由算法的耗时性和实时性等性能进行实测。
[1] |
Bekmezci İ, Sahingoz O K, Temel Ş. Flying ad-hoc networks (FANETs): a survey[J]. Ad Hoc Networks, 2013, 11(3): 1254-1270. Doi:10.1016/j.adhoc.2012.12.004 |
[2] |
Moussaoui A, Boukeream A. A survey of routing protocols based on link-stability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J].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5, 47: 1-10. Doi:10.1016/j.jnca.2014.09.007 |
[3] |
Fan X R, Cai W L, Lin J Y. A survey of routing protocols for highly dynamic mobile ad hoc networks[C]//2017 IEE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CT). October 27-30, 2017, Chengdu, China. IEEE, 2017: 1412-1417.
|
[4] |
陈峥, 单剑锋, 俞能海. 移动Ad hoc网络的分簇后择路由协议[J].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8, 38(12): 1372-1375. |
[5] |
张福全, 吴寅, 杨绪兵. 移动性度量的移动时延容忍网络路由策略[J].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19, 49(2): 132-137. |
[6] |
Chaudhari S S, Biradar R C. Survey of bandwidth estimation techniques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J]. 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2015, 83(2): 1425-1476. Doi:10.1007/s11277-015-2459-2 |
[7] |
Chettibi S, Chikhi S. A survey of reinforcement learning based routing protocols for mobile ad-hoc networks[C]//Recent Trends in Wireless and Mobile Networks. CoNeCo 2011, WiMo 2011.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1, 162: 1-13.
|
[8] |
Alsheikh M A, Lin S W, Niyato D, et al. Machine learn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lgorithms, 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s[J]. 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 2014, 16(4): 1996-2018. |
[9] |
张德干, 葛辉, 刘晓欢, 等. 一种基于Q-Learning策略的自适应移动物联网路由新算法[J]. 电子学报, 2018, 46(10): 2325-2332. Doi:10.3969/j.issn.0372-2112.2018.10.003 |
[10] |
李荥, 王芳, 景栋盛, 等. 一种基于Q学习的无线传感网络路由方法[J].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17, 36(2): 155-160. Doi:10.3969/j.issn.1003-6199.2017.02.033 |
[11] |
王月娟, 张苏宁, 吴水明, 等. 基于秩的Q-路由选择算法[J].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8(10): 1-5. Doi:10.3969/j.issn.1006-2475.2018.10.001 |
[12] |
Liang X D, Balasingham I, Byun S S. A reinforcement learning based routing protocol with QoS support for biomedical sensor networks[C]//2008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ed Sciences on Biomedical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ctober 25-28, 2008, Aalborg, Denmark. IEEE, 2008: 1-5.
|
[13] |
Hu T S, Fei Y S. QELAR: A machine-learning-based adaptive routing protocol for energy-efficient and lifetime-extended underwater sensor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010, 9(6): 796-809. Doi:10.1109/TMC.2010.28 |
[14] |
朱明, 雷磊, 朱钢, 等. 多跳无线DCF自组网MAC层可用带宽预测[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6, 37(10): 2217-2221. Doi:10.3969/j.issn.1000-1220.2016.10.014 |
[15] |
Chen Y J, Wang G J, Peng S C. Link lifetime-based segment-by-segment routing protocol in MANETs[C]//2008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with Applications. December 10-12, 2008, Sydney, NSW, Australia. IEEE, 2008: 387-392.
|
[16] |
Waheed A, Wahid A, Shah M A. LAOD: link aware on demand routing in flying Ad-Hoc networks[C]//201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Workshops (ICC Workshops). May 20-24, 2019, Shanghai, China. IEEE, 2019: 1-5.
|
[17] |
Wang H P, Cui L. An enhanced AODV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C]//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July 12-15, 2008, Kunming, China. IEEE, 2008, 2: 1135-1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