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25, Vol. 42 Issue (5): 619-631   PDF    
山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发展潜力评价
张生瑞, 宋勇勇, 张桐艳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 以山东省567个省级及以上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山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然后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因子分析、AHP-熵值法等方法构建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各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潜力并提出相关发展策略。结果如下:1)山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总体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发展相对不均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山区或城市内的不发达区域;2)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村落文化资源、村落生态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旅游基础设施和村落经济活力5个层面的28项指标。在各项指标中,村落的文化资源(权重0.331 2)、管理制度(0.144 0) 具有重要地位,其次是旅游基础设施(0.143 7)、村落生态自然资源(0.143 4)和村落经济活力(0.097 7);3)评价结果显示,山东省重点开发型传统村落(S≥7.9)有135个,仅占山东省传统村落总数的23.81 %;一般开发型传统村落(6.2 < S < 7.9)有295个,占山东省传统村落总数的52.03 %;以保护为主型的传统村落(S≤6.2)共137个,占山东省传统村落总数的24.16 %;4)基于各类传统村落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AHP-熵值法    山东省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ZHANG Shengrui, SONG Yongyong, ZHANG Tongyan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567 national level (168) and provincial level (511)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subjects of investigation. Firstly, a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Secondly, the Delphi method and SPSS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re used to screen and analyze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 total of 28 indicators including village cultural resources, village ecologic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village economic vitality are obtained. Finally, the AHP entropy weight method is used to combine weights to score the selected indicators. A scoring table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constructed, and a multi-objective linear weighted function model is used for scor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overal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uneven, mostly distributed in mountainous areas or underdeveloped areas of cities with relatively uneven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ed infrastructure; 2) Among various indicators, the cultural resources (0.331 2) and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0.144 0) of the villag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llowed by tourism infrastructure (0.143 7), village ecologic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0.143 4), and village economic vitality (0.097 7); 3)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135 key traditional villages (S≥7.9) in Shandong Province, accounting for only 23.81 % of the total numb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re are 295 traditional villages (6.2 < S < 7.9), accounting for 52.03 % of the total numb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re are 137 traditional villages with a focus on protection (S≤6.2), accounting for 24.16 % of the total numb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4)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raditional villages,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spatial distribution    evalu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AHP-entropy weight method    Shandong Province    

传统村落是文化兴衰、记忆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沧海桑田、时过境迁的重要历史见证;是我国历代农民“精神空间”的外在体现,也是“生活空间”的现实演绎[1-2]。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愈发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村落面临着城镇化过快[3]、老龄化激增[4]、空巢化[5]和空心化[6]加剧等社会问题,导致其在开发与保护之间产生了割裂式的内在矛盾[7-8]。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通过对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探究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挖掘、继承、创新传统村落中优秀的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传承活化等问题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传统村落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与传统村落保护[9]、乡村旅游[10]与乡村振兴[11]、传统村落文化[12]与空间格局[13]等主题相关,主要研究领域集中于建筑科学与工程[14]、农业与经济[15]、历史[16]、旅游和文化[17]等相关学科。在传统村落旅游研究中,主要集中于传统村落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18]、相关利益者分析[8, 19]、传统村落景观游客感知[20]与可持续发展[21]、传统村落旅游的相关评价[22-23]等。

国外关于村落、历史街区的评价研究较早,Freeman[24]和Mazzanti[25]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总结;Taylor和Bandathole[26]以及Adawiyah等[27]从旅游基础设施、政策、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等多方面、多维度地对村落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价,并认为旅游业受这些因素影响较大。

我国传统村落的旅游评价研究起步较晚,通过CNKI数据库,搜集与传统村落评价相关的主题发现,国内关于传统村落旅游评价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传统村落人文开发利用价值评价、传统村落自然环境评价两大类。研究内容包括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适应性、脆弱性、可持续性等多类评价分析,落脚点多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而在传统村落旅游评价方面,主要从村落本体、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3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魏峰群等[28]构建包含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生态系统、发展条件、发展潜力5个维度的传统村落活化发展评价模型,并以陕西省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进行验证;邹君等[29]运用“敏感-暴露-适应”分析框架和数理模型评价法对3种类型、6个村落的脆弱程度和致脆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刘奔腾等[30]以乡土景观的吸引力评价为核心内容,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吸引力研究;杨立国和彭梓洺[31]通过文化景观与旅游发展融合度评价分析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潜力。利益相关者感知评价也是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吴吉林等[32]通过农户旅游适应性进行评价和影响因素研究;唐承财等[33]采用模糊定性分析法解析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组合路径。

总体而言,我国在传统村落旅游潜力评价研究中,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拓展;缺乏关于传统村落旅游潜力评价指标的选取方式、打分标准和量表开发等相关研究;从地域上看,关于山东省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评价研究较少。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山东省6批国家级、5批省级共567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首先,借助GIS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点进行总体分析;其次,通过专家咨询、因子分析、空间分析和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熵值法(AHP-熵值法)对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进行量化、标准化,并对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进行分类;最后,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和政策,为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借鉴。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山东省南部和北部以山地为主,东部为胶东半岛,三面环海,多丘陵,起伏相对平缓,河流分布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优越的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使山东省从古至今人口繁盛,村落聚集分布错落杂多,为乡村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在历史发展中,山东省主要是齐国、鲁国封地,受孔孟儒家文化影响明显,东部为莱夷地区,主要以商渔文化为主。此外,齐鲁大地还曾出现过兵家文化、道家文化等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代表。在近代,山东省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主战场之一,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得山东省传统村落发展极具特色,当前山东省现存明清之前的传统村落数量近百个,明清及近现代时期的传统村落数量繁多,为山东省传统村落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历史文化特点和地理位置,山东省可分为3个文化区——胶东半岛地区、鲁南山区和齐北文化区(图 1)。

Download:
图 1 山东省传统村落概况图 Fig. 1 Overview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空间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文化补偿理论、场景理论和遗产保护理论,借助ArcGis10.8软件[34]对山东省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进行空间分析,并通过相应的数据对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核密度等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研究思路如图 2所示。

Download:
图 2 研究思路 Fig. 2 Research scheme

主要空间分析方法包括平均最近邻分析[35]$ \mathrm{ANN}=\frac{D_0}{D_E}=\frac{\frac{1}{n} \sum_{i=1}^n d_i}{0.5 \times \sqrt{\frac{A}{n}}} $;地理集中度指数[36-37]$\begin{aligned} F=\sqrt{\sum_{j=1}^m\left(\frac{Y_j}{N}\right)^2} \times 100 \end{aligned}$;不平衡指数[38]$ U=\frac{\sum_{j=1}^n X_j-50(n+1)}{100 n-50(n+1)}$;核密度分析[39]$ f_n(X)=\frac{1}{n h} \sum_{i=1}^n k\left(\frac{x-X_i}{h}\right), \bar{\rho}=S / N $。通过德尔菲法[40]对获取的指标进行筛选,$ N_j=\frac{1}{n} \sum_{i=1}^n Y_{i j}, Q_J=\sqrt{\frac{1}{n-1} \sum_{i=1}^n\left(Y_{i j}-N_j\right)^2}, X_j=Q_j / N_j $。综合运用AHP-熵值法[40-42]和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43]构建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资源潜力评价模型并进行研究分析。

2 数据来源及指标获取 2.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研究主要选取住建部公布的山东省第1~6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以及山东省住建厅公布的第1~5批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理编码系统和坐标拾取系统获取所有村落的地理坐标并利用ArcGis10.8软件进行修正;通过文本分析获取CNKI中与传统村落评价有关的文献,从住建部、文旅部和山东省住建厅、文旅厅以及山东省各市区县的住建局、文旅局官方网站中获取关于《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和评价办法》等相关文件和传统村落的规划建设情况。

2.2 指标获取

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合《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和评价办法》《山东省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等相关评价标准和调查登记表进行概括分析,对相关评价体系的各级指标进行深入探究。为丰富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指标的获取渠道,通过CNKI数据库以“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乡村旅游开发潜力”等主题进行搜索,通过阅读并收集大量与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传统村落评价指标构建相关的文献数据,对获取的文献数据进行梳理并结合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人文、经济、地理等因素,进行传统村落资源开发潜力指标的提取、归纳与频次筛选。

3 山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3.1 山东省传统村落空间集聚形态分析

通过平均最近邻分析[35],将567个传统村落点的地理坐标导入ArcGis10.8软件平台,计算最近邻比率为0.495,小于1,说明山东省传统村落属于凝聚型分布。地理集中指数[36-37]的计算结果为F=33.24。同时假设若传统村落均匀分布于山东省16个地市,此时地理集中指数F′=25。因为F>F′,说明山东省传统村落在市域尺度上分布比较集中。

图 3可以看出,山东省传统村落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淄博市,烟台市北部沿海地区,淄博市与济南市交界地带,淄博市与潍坊市交界地带,淄博市与临沂市交界地带,枣庄市、临沂市与济宁市交界地带,济南市、泰安市与聊城市交界地带,威海市东部沿海,以及济宁市与菏泽市交界地带。

Download:
图 3 山东省传统村落分布密度图 Fig. 3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3.2 村落均衡程度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对传统村落分布进行洛伦兹曲线[37]绘制,可见山东省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情况为,淄博市110个、烟台市94个、临沂市61个、济南市51个和威海市47个,这5个市的传统村落占全省传统村落总数的64 %,滨州市2个、东营市2个、德州市5个和日照市8个所占比例不超过3 % (图 4)。其余地市中,青岛市16个,枣庄市41个,潍坊市36个,济宁市40个,泰安市27个,聊城市17个,菏泽市10个。

Download:
图 4 山东省传统村落的洛伦兹曲线 Fig. 4 Lorentz curv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4 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4.1 指标筛选与体系构建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构建“村落文化资源-村落生态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旅游基础设施-村落经济活力”的5分量框架模型。其中,每项要求与框架模型一一对应,分别代表传统村落在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契合关系。本研究初步筛选出与“5分量框架模型”相关的80个指标作为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模型的基本指标。

共邀请19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福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福建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潍坊学院、滨州学院、《中国旅游报》山东记者站等11所高校、1家报社的不同学科背景,但在传统村落开发保护方向都开展过深入调研的专家对所获取的80项指标进行重要程度评价打分,并对所获取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提出建议。经过3轮专家打分并运用SPSS 26.0对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信度检验(表 1),各指标算术平均值整体大于6.5,变异系数在0~0.298,说明各指标专家意见的协调度较高,确定最终指标体系(见表 1)。

表 1 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 Table 1 Factor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test
4.2 指标权重确定 4.2.1 基于AHP的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构建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判断矩阵A,邀请专家进行重要性打分。遵循AHP的具体步骤计算各指标的权重[41],对相关指标进行赋权[40-41],并依据权重对相关指标进行排序。

依据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值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将所求特征向量归一化,得出各层次指标的相对权重。通过一致性检验,对上述所获得的权重分配结果进行检验,并判断是否合理。当CR < 0.1时,认为该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即权重分配合理。通过计算得出AHP中6个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分别为0.043 6、0.040 0、0.021 1、0.025 9、0.029 4、0.037 5,均小于0.1,通过一致性检验,并获得各指标权重(表 2)。

表 2 山东省传统村落潜力评价指标组合权重表 Table 2 Combined weights of potential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4.2.2 基于熵值法的专家打分权重修正

通过熵值法对第3轮专家咨询统计结果打分情况所获取的28个指标进行客观赋值[42-43],主要步骤包括:1)数据极值法无量纲处理;2)指标体系的比重矩阵公式;3)计算各指标熵值;4)对构建的模型所有指标进行熵权计算。结果详见表 2

4.2.3 基于AHP-熵值法的组合权重赋权结果

AHP通过人为制定判断矩阵进行赋权,受主观因素影响,而熵值法则是基于样本数据计算各指标权重,权重的计算较为客观。因此,本研究将专家主观赋权与数据客观权重相结合,得到较为科学合理的组合权重[40-43](表 2)。其中,Wj表示AHP-熵值法求权重之后两者结合的组合权重,Wi表示通过AHP所获得的主观指标权重,Wj则表示通过熵值法所获得的客观指标权重。

4.3 山东省传统村落发展潜力评价指标的量化与标准化处理

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性质及表现形式,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及标准化处理(表 3)。

表 3 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 Table 3 Quantific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表 3中,相关指标的数据获取利用ArcGis10.8进行定量分析,主要包括C8~C10C19。高程、地表起伏和水热条件的差异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ArcGis10.8对山东省传统村落地理位置及地形地势(C8指标),按照中国山地划分标准进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高程叠加及水文量化打分,地势中分为平原(低于200 m)、丘陵(200~ < 500 m)、低山(500~ < 800 m)、低中山(800~1 000 m)、中山(高于1 000 m)5类,如图 5(a)所示。在水文影响中,通过河流的5 km缓冲区分析,距河流越远,传统村落分布数量总体上越少,如图 5(b)所示。通过靠近水系的距离对相关村落的旅游开发潜力指标进行打分赋值。

Download:
图 5 山东省传统村落DEM叠加显示与水文分布图 Fig. 5 DEM superimposed display and hydrological distribution map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通过对山东省传统村落与国道、省道5 km缓冲区进行分析,与国道相交的村落共120个,超过总数的21 %,如图 6(a)所示;与省道相交的村落共384个,超过总数的67 %,如图 6(b)所示。对交通条件进行分析,山东省传统村落总体的可进入性较强,在旅游开发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距离公路越近,说明旅游可进入性越高,开发潜力越大,得分越高。

Download:
图 6 山东省传统村落国道、省道5 km缓冲区分析图 Fig. 6 Analysis of 5 km buffer zone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road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部分数据以县志记载及村落碑志为依据,主要包含C1~C7C23;部分指标的打分评判以2019—2022年的旅游数据和经济数据及山东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包括C17C18C20~C22C24~C28。其中旅游经济发展水平C24以当地旅游年总收入为依据,旅游产地位C28以当地旅游年总收入在当地GDP中的占比为依据等;居民友好度C13、居民参与度C14通常以OTA游记评论的文本、词频、情感分析为依据;C11C12C15C16主要以获取的网络数据为参考。

4.4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

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S= \sum_{j=1}^m\left(\sum_{i=1}^n A_i B_i\right) C_j $。其中S为总得分;Ai为第i个单项指标的得分;Bi为指标体系中指标层第i个单项指标AHP-熵值法的组合权重;Cj为项目层第j个指标的AHP-熵值法的组合权重;n为指标层的指标数,共28个;m为项目层的指标数,共5个。

4.5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等级划分

根据上述评价模型计算各传统村落的得分情况,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对567个传统村落的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结果之后发现,各项指标得分较小的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生态自然资源都比较匮乏,旅游基础设施较差,旅游开发潜力较低,不适合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具有上述特点的传统村落最高分为6.2分;而村落文化资源、生态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且村落整体保存较好,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有很大旅游开发潜力的传统村落最低分为7.9分[44-45]。因此最终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结果划分为重点开发型(S≥7.9)、一般开发型(6.2 < S < 7.9)、保护为主型(S≤6.2)3个等级(表 4)。

表 4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等级 Table 4 Evaluation lev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4.6 山东省传统村落类型划分结果

按照最终得分情况进行等级划分, 其结果为:重点开发型传统村落共135个,占山东省全部传统村落的23.81 %;一般开发型传统村落共295个,占山东省全部传统村落的52.03 %;保护为主型传统村落共137个,占山东省全部传统村落的24.16 % (图 7)。

Download:
图 7 3类传统村落分布图 Fig. 7 Distribution map of three class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5 结论和讨论 5.1 山东省传统村落发展建议 5.1.1 重点开发型传统村落发展策略

通过分析135个重点开发型传统村落(S≥7.9)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其村落文化资源种类丰富且数量较多、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有序,旅游收入占集体收入的比重较大。因此,重点开发型传统村落应充分利用村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积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在保护利用好现有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对潜在的旅游资源进行良性开发。

5.1.2 一般开发型传统村落发展策略

通过分析295个一般开发型传统村落(6.2 < S < 7.9),发现其在村落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村落管理或村落旅游经济中存在一项或者几项短板。因此,一般开发型传统村落应当更加注重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在保护的基础上对相关旅游资源进行合理修复;保护好村落自然资源,及时挽救已遭到破坏的资源;加强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

5.1.3 保护为主型传统村落发展策略

通过分析137个保护为主型传统村落(S≤6.2),发现其村落文化资源、生态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并且此类型的大部分村落存在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较少或破坏严重的情形;在交通可达性方面,可进入性较弱;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因此,根据遗产保护理论,保护为主型传统村落应积极核查并保护村内历史文物和历史建筑等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力度,积极制定兼顾保护与发展的规划。

5.2 研究结论

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角度提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的5个层面28项指标。通过空间分析、SPSS因子分析和AHP-熵值法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进行量化评价。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 山东省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总体不均衡。省域层面上属于凝聚型分布;在市域层面上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于淄博市(110个)、烟台市(94个)、临沂市(61个)、济南市(51个)和威海市(47个);地域分布上,传统村落的集中分布更利于保护及开发。

2) 通过高程水系及交通分析可以发现,山东省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平原低山地区,亲水性强,同时与国道、省道相交的数量较多,交通可达性较强。

3) 在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过程中,村落的文化资源(0.331 2)是旅游开发的先决性要素,同时管理制度(0.144 0)、旅游基础设施(0.143 7)和村落生态自然资源(0.143 4)对旅游开发具有重要影响,村落经济活力(0.085 8)对旅游开发的影响较小。

4) 山东省传统村落开发潜力评价结果共分为重点开发型(S≥7.9)、一般开发型(6.2 < S < 7.9)、保护为主型(S≤6.2)3个等级。其中重点开发型传统村落共135个,占总数的23.81 %;一般开发型传统村落共295个,占总数的52.03 %;保护为主型传统村落共137个,占总数的24.16 %。

5) 提出山东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策略。其中,重点开发型传统村落,应充分利用村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积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在保护利用好现有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对潜在的旅游资源进行良性开发。一般开发型传统村落应当更加注重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在保护的基础上对相关旅游资源进行合理修复。保护为主型传统村落应积极核查并保护村内历史文物和历史建筑等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力度,积极制定兼顾保护与发展的规划。

5.3 讨论

1) 本文仅根据住建部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和山东省省级传统村落名单获取了山东省567个传统村落研究样本,山东省仍存在很多虽不在传统村落名录内但极具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本研究并未对它们进行分析,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非名录村落的实地调研和相关旅游资源资料的获取,补充完善山东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2) 在评价指标的量化与标准化处理过程中,部分指标的量化依据来源于网络数据,处理情况不够理想。另外,疫情期间的部分旅游相关数据不够准确,如疫情导致部分食宿设施关闭、村落原住民数量波动较大等。后续将以实地调研的形式对当地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依据调研结果进行数据的量化与标准化处理。

参考文献
[1]
屠爽爽, 龙花楼.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理论解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09-517. Doi:10.13249/j.cnki.sgs.2020.04.002
[2]
张晓瑶, 陆林, 虞虎, 等. 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23, 32(4): 132-143.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00619
[3]
Wu C, Chen M M, Zhou L, et al. Identifying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a multiscale perspective[J]. Land, 2020, 9(11): 449. Doi:10.3390/land9110449
[4]
郭文炯, 吕敏娟. 山西省传统村落人口特征及变动研究[J]. 西北人口, 2018, 39(1): 41-50. Doi:10.15884/j.cnki.issn.1007-0672.2018.01.006
[5]
朱羽佳, 汪德根, 周国艳. 传统村落居业分离式空心化识别及驱动机制: 以苏州市东村为例[J]. 城市规划, 2022, 46(7): 96-107. Doi:10.11819/cpr20221810a
[6]
唐晓云. 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以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例[J]. 人文地理, 2015, 30(1): 135-142.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15.01.022
[7]
李江苏, 王晓蕊, 李小建.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20, 40(2): 143-153. Doi:10.15957/j.cnki.jjdl.2020.02.016
[8]
李军, 吴海涛. 扩展机会: 传统旅游村落相对贫困治理新思路[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2(2): 81-89, 184. Doi:10.19898/j.cnki.42-1704/C.2022.0210
[9]
Lu Y, Ahmad Y. Heritage protection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angxi,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23, 15(4): 3387. Doi:10.3390/su15043387
[10]
韦亚, 张虹. 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系统风险研究: 以重庆为例[J]. 人文地理, 2022, 37(4): 166-174.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22.04.019
[11]
王金伟, 蓝浩洋, 陈嘉菲. 固守与重塑: 乡村旅游介入下传统村落居民地方身份建构: 以北京爨底下村为例[J]. 旅游学刊, 2023, 38(5): 87-101. 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5.010
[12]
黄震方, 黄睿. 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 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J]. 地理研究, 2018, 37(2): 233-249. Doi:10.11821/dlyj201802001
[13]
Zhu J J, Xu W Z, Xiao Y H,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distribution evolution in Xiangxi, China: identifying multidimensional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conservation significance[J]. Heritage Science, 2023, 11(1): 261. Doi:10.1186/s40494-023-01110-3
[14]
李伯华, 周璐, 窦银娣, 等. 基于乡村多功能理论的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风貌演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 以湖南怀化皇都村为例[J]. 地理科学, 2022, 42(8): 1433-1445. Doi:10.13249/j.cnki.sgs.2022.08.011
[15]
蒋小杰, 赵春盛. 村落共同体现代转型的逻辑与政策回应: 基于弥勒山兴村的观察与思考[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36(1): 49-58. Doi:10.13727/j.cnki.53-1191/c.2019.01.008
[16]
田磊, 王开队. 历史地理学视阈下传统村落历史信息的数据化处理: 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J]. 江汉论坛, 2020(2): 102-108. Doi:10.3969/j.issn.1003-854X.2020.02.015
[17]
吴必虎. 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J]. 社会科学家, 2016(2): 7-9. Doi:10.3969/j.issn.1002-3240.2016.02.002
[18]
Chen X H, Xie W Z, Li H B. The spatial evolution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ural ecosystem: a case study of Chengkan Village[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20, 104: 102250. Doi:10.1016/j.habitatint.2020.102250
[19]
晋孟雨, 邵秀英. 古村落旅游地利益主体诉求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以后沟古村为例[J]. 旅游论坛, 2018, 11(3): 113-126.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1803034
[20]
郑文武, 李伯华, 刘沛林, 等. 湖南省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识别与分区[J]. 经济地理, 2021, 41(5): 204-212. Doi:10.15957/j.cnki.jjdl.2021.05.022
[21]
孙九霞. 传统村落: 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J]. 旅游学刊, 2017, 32(1): 1-3.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12.001
[22]
何艳冰, 周明晖, 贾豫霖, 等. 基于韧性测度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22, 42(8): 222-231. Doi:10.15957/j.cnki.jjdl.2022.08.024
[23]
王淑佳, 孙九霞. 中国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J]. 地理学报, 2021, 76(4): 921-938. Doi:10.11821/dlxb202104010
[24]
Freeman C. Development of a simple method for site survey and assessment in urban area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9, 44(1): 1-11. Doi:10.1016/S0169-2046(98)00114-5
[25]
Mazzanti M. Cultural heritage as multi-dimensional, multi-value and multi-attribute economic good: toward a new framework for economic analysis and valuation[J].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002, 31(5): 529-558. Doi:10.1016/S1053-5357(02)00133-6
[26]
Taylor T K, Bandathole C.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Northern Province of Zambia[J]. American Journal of Tourism Management, 2013, 2(1A): 10-25. Doi:10.5923/s.tourism.201304.02
[27]
Adawiyah W R, Praptapa A, Kusuma P D I, et al. Promoting local potential as a strategy to develop tourism village[J]. Geo Journal of Tourism and Geosites, 2020, 31(3): 1113-1118. Doi:10.30892/gtg.31324-547
[28]
魏峰群, 赵晶雪, 杨蕾洁, 等. 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水平评估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44(1): 162-173.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30116
[29]
邹君, 刘媛, 刘沛林. 不同类型传统村落脆弱性比较研究[J]. 人文地理, 2020, 35(4): 56-63, 120.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20.04.008
[30]
刘奔腾, 段嘉元, 严海慧, 等. 面向传统村落旅游的乡土景观吸引力评价: 以兰州市永丰村为例[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7(4): 46-53. Doi:10.16783/j.cnki.nwnuz.2021.04.007
[31]
杨立国, 彭梓洺.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度评价: 以首批侗族传统村落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2, 45(2): 74-82. Doi:10.7612/j.issn.2096-5281.2022.02.008
[32]
吴吉林, 周春山, 谢文海. 传统村落农户乡村旅游适应性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湘西州6个村落的调查[J]. 地理科学, 2018, 38(5): 755-763. Doi:10.13249/j.cnki.sgs.2018.05.013
[33]
唐承财, 刘亚茹, 万紫微, 等. 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J]. 地理学报, 2023, 78(4): 980-996. Doi:10.11821/dlxb202304013
[34]
李鹏, 王英杰, 虞虎, 等. 基于LBS&GIS的旅游资源普查、评价与可视化系统[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7, 34(6): 692-700. Doi:10.7523/j.issn.2095-6134.2017.06.006
[35]
张一. 河南黄河区域文化遗产时空间分布特征: 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1, 40(6): 160-165, 176. Doi:10.3969/j.issn.1003-2363.2021.06.027
[36]
黄雪, 冯玉良, 李丁, 等. 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6): 117-123. Doi:10.16783/j.cnki.nwnuz.2018.06.020
[37]
朱沁夫, 李昭, 杨樨. 用地理集中指数衡量游客集中程度方法的一个改进[J]. 旅游学刊, 2011, 26(4): 26-29.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1.04.009
[38]
薛明月, 王成新, 窦旺胜, 等.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4): 94-99. Doi:10.13448/j.cnki.jalre.2020.101
[39]
谭林, 姚瑶, 陈岚. 四川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作用机制及规划发展策略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2, 38(7): 818-826, 849. Doi:10.3969/j.issn.1005-8141.2022.07.007
[40]
王娜, 钟永德, 黎森. 基于AHP的森林公园科普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5(9): 139-143. Doi:10.14067/j.cnki.1673-923x.2015.09.024
[41]
Saaty R W.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hat it is and how it is used[J]. Mathematical Modelling, 1987, 9(3/4/5): 161-176. Doi:10.1016/0270-0255(87)90473-8
[42]
杨振, 雷军.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9, 36(1): 82-92. Doi:10.7523/j.issn.2095-6134.2019.01.012
[43]
张生瑞, 钟林生, 周睿, 等.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生态旅游监测研究[J]. 地理研究, 2017, 36(5): 887-898. Doi:10.11821/dlyj201705007
[44]
张强, 王爱, 储金龙, 等. 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可视化模拟与分析: 以古徽州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 43(5): 239-250.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524
[45]
刘沛林, 于海波. 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 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11): 1304-1310. Doi:10.13249/j.cnki.sgs.2012.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