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近年来南方地区的流行强度亦有所增加,局部地区时有疫情发生。布鲁氏菌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治工作,在2012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 病原学布鲁氏菌属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共有12个种,包括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沙林鼠种、绵羊附睾种、鲸种、鳍种、田鼠种、人源种和赤狐种。其中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布鲁氏菌可造成人感染。电镜下羊种布鲁氏菌为明显的球形,大小约为0.3~0.6 μm,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多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大小约为0.6~2.5 μm。布鲁氏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布鲁氏菌形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呈现多态性,细胞壁可增厚,也可变薄,或者脱落。
布鲁氏菌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等比较敏感;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55℃湿热1小时或者60℃湿热10~20分钟、75%酒精、0.1%新洁尔灭和含氯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二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感染的羊、牛、猪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鹿、犬、啮齿动物等。
二 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带菌动物的组织(如胎盘或流产物等)、血液、尿液或乳汁等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的环境及物品感染。
2.消化道传播:食用含菌的生奶、水及未加工熟的肉制品等食物感染。
3.呼吸道传播:可通过吸入病菌污染环境中的气溶胶感染。
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及屠宰工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
三 发病机制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并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表现出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进入血液循环的布鲁氏菌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形成新的感染灶,细菌繁殖再次入血,发热等症状再现,可在全身各脏器引起迁徙性病灶,累及的脏器出现相应病变。布鲁氏菌内毒素及菌体还可导致变态反应性病变。布鲁氏菌在巨噬细胞内有特定的生存机制,通过阻断巨噬细胞凋亡、抑制Th1特异性免疫反应和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产生等免疫逃逸机制而受到保护,使病原体不易被清除。
四 病理改变急性期主要病理改变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弥漫性增生,器官受累时出现细胞变性及坏死,慢性期主要表现肉芽组织增生。
一 肝、脾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浸润、实质坏死及库弗氏细胞增生等,可在肝门等部位形成肉芽肿。
二 淋巴结感染早期几乎都会受累,表现为淋巴结内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可发生坏死,出现化脓破溃。
三 骨、关节主要表现为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多侵及脊柱和大关节,引起骨质改变,甚至形成局限性骨质破坏、脓肿,也可见颅骨等少见部位骨质破坏等,继而出现广泛的骨修复,表现为软骨下和破坏灶周围弥漫性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甚至骨性强直以及肌腱韧带附着处骨化。
四 泌尿生殖系统可有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相关病理表现。
五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脑脊髓膜炎,由细菌直接侵犯神经细胞和机体的变态反应两方面因素所致,病理改变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肉芽组织增生和硬化,神经纤维脱髓鞘。脑脓肿偶见发生。
六 心、血管系统心脏病变相对少见,主要侵犯主动脉瓣、二尖瓣,可发生溃疡、穿孔。主要组织学改变为纤维化、肉芽肿及钙化。还可累及心脏内膜、心肌和心包膜,血管病变主要为血管内膜炎、血管周围炎、血管炎、血栓形成等。
五 临床表现 一 一般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4周,平均为2周。
以寒战、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为主要表现。发热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体温下降时可出现大汗。肌肉疼痛多见于两侧大腿和臀部,可呈痉挛性疼痛。关节痛多见于脊柱、骶髂、膝、肩等大关节,可为游走性刺痛。可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约为2~3周。部分病例可仅有低热。在此期间若未能得到规范有效治疗,在数天至2周无热期后可再次出现发热表现,呈现出“波状热”。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骨关节、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损害等并发症。
病程在3个月以内为急性期,3~6个月为亚急性期,超过6个月为慢性期。
二 并发症多见于早期未得到规范有效治疗的患者。
1.骨关节:脊柱炎(多为胸椎和腰椎)最为常见,还可表现为外周关节炎(通常累及膝关节、髋关节和踝关节)和骶髂关节炎。
2.泌尿生殖系统: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肾小球肾炎、肾脓肿等。
3.呼吸系统:可见肺炎、胸腔积液。
4.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脊髓膜炎、颅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舞蹈症等,也可引起脑脓肿。
5.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内膜炎、血管炎、心肌炎等。
6.皮肤:包括斑疹、丘疹、结节性红斑、皮肤溃疡、紫癜、肉芽肿性血管炎及局部脓肿形成。
脑脊髓膜炎和心内膜炎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六 实验室检查 一 一般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可有全血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引起噬血细胞综合征。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降钙素原升高不明显。累及肝脏者可有肝酶升高。
二 病原学检查1.细菌培养:血液、骨髓、乳汁、脓性分泌物、关节液、脑脊液、泌尿系统受累时的尿液等标本可培养到布鲁氏菌。由于布鲁氏菌生长缓慢,应适当延长培养时间至少到1周。
2.核酸检测:上述标本布鲁氏菌核酸检测阳性,可协助菌株鉴定。
三 血清学检查1.初筛实验。
(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阳性。
(2)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阳性。
(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阳性。
2.确证实验。
(1)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持续一年以上仍有临床症状者且滴度为1∶50++及以上。
(2) 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为1∶10++及以上。
(3)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为1∶400++及以上。
需注意的是,不应以抗体检测滴度的变化作为疗效评价指标。
四 其他检查脑脊液检查适用于脑脊髓膜炎患者,可见脑脊液细胞数(淋巴细胞为主)和蛋白增高。脑电图改变为非特异性。骨关节影像学检查,脊柱炎时可见椎体骨质呈虫蚀状破坏,椎体边缘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椎间盘内低密度或等密度影,伴相应椎间隙轻度狭窄,可形成椎旁脓肿;周围骨关节炎时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滑膜炎、骨质破坏等。
七 诊断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一 疑似病例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且有相关流行病学史。
二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血清学初筛试验任一项阳性者。
三 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病原学或血清学确证试验中任一项阳性者。
四 隐性感染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八 鉴别诊断布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漏诊,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一 结核病我国布病与结核病流行区多有重叠,临床表现类似,均可有长期低热、多汗、乏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病原学以及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结核杆菌涂片、培养及核酸检测等)有助于鉴别。
二 其他骨关节炎布病性骨关节炎与其他骨关节炎临床表现相似,影像学、病原学及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
三 风湿热布病与风湿热均可出现发热及游走性关节痛,但风湿热可见风湿性结节及红斑,多合并心脏损害,而肝脾肿大、睾丸炎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为少见。实验室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四 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病史,病变多见于大关节,关节腔积液少见,一般不发生关节畸形,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五 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患者以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脉缓、玫瑰疹、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而无肌肉、关节疼痛、多汗等布病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肥达反应阳性,伤寒杆菌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阴性有助于鉴别。
九 治疗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必要时延长疗程。根据有无并发症及并发症类型来选择药物及疗程。
一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及营养补充,给予高热量、足量B族维生素以及易于消化的饮食。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适当使用退热剂等。
二 病原治疗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亦可使用氟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在结核病高负担地区,如不能排除结核杆菌感染,不建议使用利福平治疗。
1.无并发症患者(成人)的抗菌药物治疗,见表 1。
(1) 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一线药物: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链霉素。
二线药物:因药物过敏或可及性等原因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2) 慢性期和复发
慢性期和复发病例建议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无药敏结果,根据症状缓解程度适当延长2~3个疗程。
2.有并发症患者(成人)的抗菌药物治疗,见表 2。
合并骨关节炎者建议三联治疗;心内膜炎者建议四联治疗;合并脑膜炎、脑膜脑炎建议三联治疗,定期行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根据症状缓解程度、骨关节损害恢复情况、心内膜炎缓解情况及脑脊液化验结果来决定疗程。
3 特殊人群治疗。(1)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利福平(600~900 mg/次,1次/天)6周,联合头孢曲松(1~2 g/次,1次/天)2~3周。
(2) 儿童。2月龄至8岁儿童:复方磺胺甲口恶唑(24~36 mg/kg/d,分两次口服,6周)+利福平(15~20 mg/kg,1次/天,口服6周)或者复方磺胺甲口恶唑(24~36 mg/kg/d,分两次口服,6周)+庆大霉素(5 mg/kg,1次/天,静脉注射7~10天)。
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过敏者,8岁以上儿童可用多西环素(4.4 mg/kg/d,每日最大量200 mg,分两次口服,6周),8岁以下儿童可用头孢曲松(14天以下20~50 mg/kg/d,15天~12岁20~80 mg/kg/d,体重50 kg及以上的儿童,同成人常规剂量,1次/天)2~3周。
三 并发症治疗1.脊柱炎、骶髂关节炎。若复发感染,脊椎不稳定,显著的脊椎后突,引起难以控制的疼痛,形成局灶脓肿经抗菌治疗无缓解等情况时建议外科手术。
2.脑膜炎、脑膜脑炎。颅压高者给予降颅压治疗。疗程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情况而定,建议以脑脊液恢复正常为治疗终点。
3.心内膜炎。出现瓣膜穿孔、破裂、脱垂或脓肿,赘生物有随时脱落危险,引发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情况时,应考虑外科干预。
4.卵巢炎或睾丸炎。在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可短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四 中医治疗布病之核心病机为湿热疫邪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阴血。临床分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三期论治。
1.急性期。
临床表现:发热或呈波状热,午后热甚,恶寒,大汗出而热不退,烦渴,或伴胸脘痞闷、关节肿疼、睾丸肿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推荐方剂:宣痹汤加减。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生石膏30 g(先煎)、知母20 g、苍术15 g、厚朴10 g、生薏米30 g、青蒿12 g、黄芩10 g、忍冬藤12 g、汉防己10 g、杏仁10 g、广地龙9 g、六一散20 g(包煎)。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100~200 mL,每日2~4次,口服。以下处方服法相同(如有特殊,遵医嘱)。
推荐中成药:痰热清注射液。
2.亚急性期。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午后热甚,身重肢困,肌肉关节疼痛,脘腹胀满,睾丸肿痛,舌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濡。
推荐处方:独活寄生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独活15 g、桑寄生15 g、薏苡仁30 g、防己10 g、秦艽10 g、桑枝10 g、苍术15 g、地龙9 g、赤芍10 g、丹参10 g、黄芩10 g、甘草6 g。
3.慢性期。
临床表现:病情迁延,面色无华,气短懒言,汗出夜甚,肌肉关节困胀,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推荐方剂:十全大补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生黄芪30 g、党参15 g、苍术15 g、茯苓15 g、山药15 g、当归9 g、白芍9 g、威灵仙6 g、鸡血藤15 g、薏苡仁30 g、白术12 g、炙甘草6 g。
十 预防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牲畜布病疫苗预防接种、病畜管理及职业人群个人防护,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暴露后预防:利福平(600 mg/次,1次/天,口服)联合多西环素(100 mg/次,2次/天,口服)或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2片/次,2次/天,口服),21天。
转载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EB/OL](2023-12-28)[2024-04-25].http://www.nhc.gov.cn/ylyjs/pqt/202312/75cfff021a484d0c9c200f85f2bf746b/files/636b3c3d724c41d0876092944162f1e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