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9, Vol. 35 Issue (4): 455-458   PDF    
维吾尔族、汉族和藏族健康人群血清中9种必需元素比较分析
陈楚天1, 周金华2, 张周斌2, 周洪伟2, 程焰芳2, 薛振香3, 宋雪莲3, 德吉央宗4, 李铁钢2, 王鸣2    
1.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室,广州 511430;
2.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疏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股;
4. 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目的 分析维吾尔族、汉族和藏族健康人群血清中铁、锌、硒、铜、钙、钠、镁、钾和锰9种必需元素含量,为了解民族健康相关指标本底差异,实施疾病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5 — 9月,按照性别和年龄 ± 3岁1 : 1 : 1匹配粤、藏、以及新疆地区的汉、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累计纳入696个研究对象并抽取血液样本;使用0.1 %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 + 0.1 %硝酸对血清稀释后,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采用标准模式和碰撞反应池模式,应用标准曲线法和内标校正定量测定血清中铁、锌等9种必需元素;使用秩和检验比较3组间元素水平的差异。结果 实验室元素测定的精密度均优于2.0 %,加标回收率为97 %~103 %。除了镁元素外,其余8种元素在3个民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01)。其中,汉族人群的钠和铜(3 148.02、0.84 mg/L)低于维吾尔族(3 218.87、0.97 mg/L)和藏族(3 276.85、1.05 mg/L);汉族人群血清中的锰、硒水平(18.74,121.48 μg/L)高于维吾尔族(14.62,95.53 μg/L)和藏族(11.24,71.91 μg/L);维吾尔族人群的钙和锌(112.72、1.02 mg/L)高于汉族(102.41、0.64 mg/L)和藏族(91.86、0.61 mg/L);汉族人群血清中的铁(1.82 mg/L)高于藏族(1.55 mg/L)和维吾尔族(1.34 mg/L);藏族人群的钾(206.75 mg/L)高于汉族(174.80 mg/L)和维吾尔族(158.83 mg/L)。结论 不同地域人群体内的必需元素水平存在差异,亟待完善我国全民族健康数据,实施个性化防治措施。
关键词必需元素     血清     民族差异    
Nine essential elements in serum of healthy Uygur, Han and Tibetan people: a comparison analysis
CHEN Chu-tian, ZHOU Jin-hua, ZHANG Zhou-bin, et al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Academic Exchange, Guangdong Province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Guangdong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14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differences in serum concentration of iron (Fe), zinc (Zn), selenium (Se), copper (Cu), calcium (Ca), sodium (Na), magnesium (Mg), potassium (K), and manganese (Mn) among healthy Uygur, Tibetan and Han peopl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s on variations in baseline concentration of the 9 essential elements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relevant diseases. Methods We collected blood samples from gender- and age (± 3 years)-matched three groups of healthy people (n = 232 for each group): Han people in Guangdong province, Tibetan people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nd Uygur people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between May and September, 2016. After diluted with 0.1% Triton X-100 and 0.1% nitric acid, the serum were detected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for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s of nine essential elements. Standard model and collision reaction pool and standard curve and internal standard calibration were adopted in the detections. Differences in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he 9 element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people were analyzed with rank sum test. Results For detections of the all elements, the precisions were better than 2.0% and the standard addition recoveries ranged 97% – 103%.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he elements among the three nationality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001) except for that of magnesium.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Uygur/Tibetan people, the serum Na (3 148.02 mg/L vs. 3 218.87 mg/L/3 276.85 mg/L) and Cu (0.84 mg/L vs. 0.97 mg/L/1.05 mg/L) were lower but the serum Mn (18.74 μg/L vs. 14.62 μg/L/11.24 μg/L) and Se (121.48 μg/L vs. 95.53 μg/L/71.91 μg/L) were higher in the Han peopl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Han and Tibetan people, the Uygur people had higher serum Ca (112.72 mg/L vs. 102.41 mg/L and 91.86 mg/L) and Zn (1.02 mg/L vs. 0.64 mg/L and 0.61 mg/L). The Han people had a higher serum Fe (1.82 mg/L vs. 1.55 mg/L and 1.34 mg/L) than Tibetan and Uygur people. The Tibetan people had a higher serum K (206.75 mg/L vs. 174.80 mg/L and 158.83 mg/L) than Han and Uygur people. Conclus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essential elements among people of different nationality and regions and relevant data should be collected among various populations for individualized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essential elements     serum     national difference    

必需元素是指人体新陈代谢或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其在体内不能合成,只能通过外界供给。因此,自然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会引起人体内元素水平的差异[12],过度缺乏会导致疾病,过度富集会导致中毒[34]。但亦有另外一种现象,长时间的进化发展,机体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健康平衡。近期,国内已有专家提出,在制定健康筛查指标及阈值时应充分意识到人群地域的差异性,然而不同区域及民族的健康本底资料尚缺乏[5]。本研究于2016年5 — 9月,累计纳入696个研究对象,对粤、藏、新疆3地的汉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健康人群血清中铁、锌、硒、铜、钙、钠、镁、钾和锰9种人体必需元素进行检测分析,旨在了解3个人群体内相关金属元素水平差异,为深入研究人群健康状况提供科学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6年5 — 9月,共收集汉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健康人群的血液标本各232份,总计696份。维吾尔族人群的样本来来自新疆喀什地区开展的《喀什疏附县糖尿病筛检适宜人体测量指标体系的建立》项目;藏族人群的样本来自同年西藏林芝地区某医院的健康体检的对象;汉族人群的样本来自同期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度健康人群监测标本库。以上3个民族的研究对象通过性别和年龄匹配,年龄在 ± 3岁以内,且均无肝、肾疾病史的健康人,获得所有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方法

血液样本是由专业的医护人员采集,在抽血后30 min内分离血清并编号存盒,再送往当地 – 20 ℃冰箱储存,新疆和西藏的标本通过低温环境运送至广州,所有样本储存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80 ℃冰箱中。元素检测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部完成,该部实验室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实验室认可及广东省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er,ICP-MS)测定血清中的9种元素,该方法测定元素具有选择元素种类较为广泛、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宽、谱线简单、干扰少、分析精密度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正在被研究工作者所接受[6]。该单位理化检验部对ICP-MS直接测定血清中的微量元素的方法已经得到很好的验证,方法简单快速并且准确可靠[7]。血清与稀释液1:19稀释后,按照实验条件进行测定,使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用内标校正基体干扰和漂移。如果血清中含量低于检测限,就用此种元素的检测限乘以0.5代入[8]

1.2.2 仪器工作条件

本次采用Agilent7700 ICP-MS分析,主要工作条件见表1

表 1 仪器主要工作条件

1.2.3 主要试剂

0.1 %硝酸,0.1 %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超纯水,单元素和内标元素(Sc、Ge、In)标准溶液来之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

1.3 统计分析

先对数据进行检查核对,在Excel 2010中清理数据后导入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正态性检验使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年龄使用 $\bar x \pm s$ 表示,不符合正态的资料使用极小值、极大值、均数、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3个民族年龄之间的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的多组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不符合正态的两组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维吾尔族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取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地处东经75.86°,北纬39.38°,海拔高度约1 300米;藏族健康人群的血清标本取自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地处北纬26°52′~30°40′,东经92°09′~98°47′之间,平均海拔3 100米;汉族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取自广东省广州市,位于东经112°57′~114°3′,北纬22°26′~23°56′之间,平均海拔43.4米。共收集藏族、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各232人,年龄在1~81岁之间,藏族、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2.13 ± 18.59)、(31.99 ± 18.78)和(32.59 ± 18.23)岁,3个民族之间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067,P = 0.936)。每个民族有男性115人,占49.6 %,女性117人,占50.4 %。

2.2 实验的检出限、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表2
表 2 实验的检出限、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

本次检测的检出限、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见表2,所有元素的精密度均优于2.0 %,加标回收率在97 %~103 %。

2.3 血清样本测定结果分析(图1表3
图 1 维吾尔族、汉族、藏族健康人群血清中9种必需元素的柱状图

表 3 维吾尔族、汉族、藏族健康人群血清样本中9种必需元素测定结果表

本研究血清中9种元素水平经正态性检验发现均不符合正态分布(P < 0.1)。由 表3对9种元素的描述可见,除了镁元素,其他元素3个民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汉族人群的钠和铜(3 148.02 、0.84 mg/L)低于维吾尔族(3 218.87、0.97 mg/L)和藏族(3 276.85、1.05 mg/L);维吾尔族人群的钙和锌(112.72、1.02 mg/L)高于汉族(102.41、0.64 mg/L)和藏族(91.86、0.61 mg/L);汉族人群血清中的锰、硒水平(18.74 μg/L,121.48 μg/L)高于维吾尔族(14.62 μg/L,95.53 μg/L)和藏族(11.24 μg/L,71.91 μg/L);汉族人群血清中的铁(1.82 mg/L)高于藏族(1.55 mg/L)和维吾尔族(1.34 mg/L);藏族人群的钾(206.75 mg/L)高于汉族(174.80 mg/L)和维吾尔族(158.83 mg/L)。3个民族健康人群血清中9种必需元素的柱状图见 图1

3 讨 论

本次使用ICP-MS法测定血清中的9种必需元素,实验结果显示,元素测定的精密度均优于2.0 %,加标回收率为97 %~103 %,提示检测结果较好。研究发现,除了镁元素外,其余8种元素在汉、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血清中含量存在统计学差异。目前,对于不同民族全人群血清中的元素比较分析报道较少,大多研究对象集中在单一民族的儿童、住院病人、运动员等特殊群体,而且以汉族人群的研究居多,有关少数民族人群的研究不多见。本研究利用性别和年龄匹配进行涵盖汉、藏、维吾尔族人群的检测分析,反应了在不同自然地理及人文生活环境下,人群体内必需元素的本底差异。

一项针对西藏儿童的研究显示,铁的缺乏率高达57.6 %[9]。本次调查发现,汉族、藏族、维吾尔族人群的铁水平依次降低。由于汉族人群来自经济发达地区,通过饮食等途径对这两种元素的补充较多,而西藏和南疆地区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可降低铁的生物利用率,容易导致体内铁的缺乏[1011]。众所周知,缺铁是导致贫血的主要原因,朴建华等[12]对全国居民贫血状况的研究显示,广州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3.4 %,新疆为22.5 %,西藏[10]为20.0 %,其结果与本次调查结果互相印证。

缺硒与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3],人体内硒水平主要来自食物和水,研究显示大骨节病病区饮水和食物中的硒含量低于非病区[1415]。西藏曾是大骨节病最严重、最活跃的地区之一[16]。同时,1995年一项针对对新疆乌鲁木齐市居民调查的血硒为75 μg/L,约是美国的1/3,日本的2/5,英国的7/10,显示新疆当地的硒处于缺乏状态。本次研究发现曾经作为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的西藏当地居民体内的硒水平低于汉族和维吾尔族居民。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直致力于大面积补硒工作,近年病情明显好转,以上2种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17],同时本研究中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硒水平高于1995年吴敦虎[18]的研究。但是本次研究依旧发现曾经的病区硒水平依旧低于非病区。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汉族人群体内的钠水平低于藏族和维吾尔族,这可能与广州居民喜食清淡的饮食,而西藏高能量、高脂肪和高盐的膳食结构有关[10],另外南疆地区维吾尔族山区牧民普遍喜欢咸食,盐摄入盐量较高[11]。有学者分析,由于南疆居民日常饮食以骆驼、羊的乳、肉及乳制品为主[19],导致维吾尔族人群体内的钙水平高于汉族,本研究亦验证了这一点。锰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工业污染的水平[20]。本次研究发现,汉族人群血清中的锰水平显著高于藏族和维吾尔族,提示汉族居民广州地区的环境工业污染比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南疆和西藏地区严重。

本研究发现,新疆居民体内的锌水平高于西藏和广州居民,新疆居民的铜水平高于汉族居民。这种差异性可能是由于新疆当地居民喜欢吃牛羊内脏有关,因为动物内脏中的锌和铜的含量较高[21]。潘兴富等[22]对我国八省市一般人群全血中铜、锌水平分布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人群血锌水平低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与本次研究中汉族居民锌水平低于维吾尔族居民的结果类似,但是针对血铜的水平的调查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相反,需要进一步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次研究显示汉族、藏族和维吾尔族人群血清中的铜、钾、钙等元素存在显著差异,但本次研究对象均为健康人群,均无既往疾病史,即血清中必需元素的差异性没有引起健康问题的差异。这提示,不同种族、不同地区,所谓“健康”的指标与疾病发生风险可能存在差异,既往基于汉族人群为主制定的“健康”标准及疾病的防控策略可能不适用于不同民族或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同一民族。因此,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健康指标,实施个性化干预策略是目前我国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次研究使用ICP-MS法检测3个民族人群血清中9种必需元素的水平,方法快速准确,人群是按照性别和年龄 ± 3岁匹配,可以消除由年龄和性别带来的干扰。但是本次研究没有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如采样前较短时间内的膳食种类及摄入量等影响因素;另外,本次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亦并非是随机抽样获得的样本,研究结果的外推有一定的局限。

参考文献
[1] Cheng S.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China: origin, pattern and control[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03, 10(3): 192–198. DOI:10.1065/espr2002.11.141.1
[2] 张素静. 血液和尿液中34种元素检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苏州大学, 2013.
[3] 李有杰, 安国花, 刘长福, 等. 微量元素与儿童健康关系调查分析[J].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7, 30(3): 228–229. DOI:10.3969/j.issn.1001-9510.2007.03.031
[4] 孙长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5] 李铁钢, 王鸣. 在实现全民健康进程中需关注不同民族的健康需求[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 38(6): 693–695.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7.06.001
[6] 宋娟娥, 梁月琴, 于水.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20种微量元素[J]. 分析化学, 2007, 35(3): 423–426. DOI:10.3321/j.issn:0253-3820.2007.03.025
[7] 黄聪, 彭荣飞, 侯建荣. ICP-MS直接测定血清中Li、Mg、Ca、Fe、Cu和Zn[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20(6): 1360–1361.
[8] Lubin JH, Colt JS, Camann D, et al. Epidemiologic evaluation of measurement data in the presence of detection limits[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4, 112(17): 1691–1696. DOI:10.1289/ehp.7199
[9] 刘娟, 董磊, 马红雨, 等. 西藏地区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6, 24(8): 127–130.
[10] 周南. 西藏预防缺铁性贫血的膳食指导[J]. 西藏医药, 2015, 36(2): 86–87.
[11] 徐新娟, 汪师贞. 新疆地区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回顾[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7(3): 312–314. DOI:10.3969/j.issn.1009-5551.2004.03.059
[12] 朴建华, 赖建强, 荫士安, 等. 中国居民贫血状况研究[J]. 营养学报, 2005, 27(4): 268–271. DOI:10.3321/j.issn:0512-7955.2005.04.002
[13] 熊咏民, 毕华银, 王治伦, 等. 大骨节病、克山病共存区及特异病区血硒及有关生化指标的测定[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1998, 5(10): 18–21.
[14] 李顺江, 杨林生, 王五一, 等. 西藏大骨节病与饮水硒关系研究[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6, 25(4): 428–429. DOI:10.3760/cma.j.issn.1000-4955.2006.04.023
[15] 李顺江, 杨林生, 李永华, 等. 西藏地区粮食中硒水平与大骨节病的关系[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6, 25(6): 673–674. DOI:10.3760/cma.j.issn.1000-4955.2006.06.027
[16] 孙殿军, 魏红联, 申红梅. 中国西部地区地方病防治策略[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2, 3(2): 154–156. DOI:10.3969/j.issn.1009-6639.2002.02.049
[17] 赵生成, 龚弘强, 郭敏, 等. 2000-2015年西藏自治区大骨节病流行趋势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6, 31(8): 841–844.
[18] 吴敦虎, 葛晓莉, 安兰香. 新疆干旱地区城镇居民硒水平[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5, 8(4): 11–14.
[19] 石桂花, 周江文, 刘宾国, 等. 边疆牧区中小学生头发中锌、铜元素的测定[J]. 中国学校卫生, 1998, 17(4): 248.
[20] 许军, 温宏利, 魏复盛, 等. ICP-MS/ICP-AES法分析成年男性血清中18种元素含量参照值[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6, 13(4): 17–23. DOI:10.3969/j.issn.1006-446X.2006.04.004
[21] 谭秀山, 唐丽. 新疆部分少数民族饮食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8, 16(5): 34–36. DOI:10.3969/j.issn.1009-9549.2008.05.012
[22] 潘兴富, 丁春光, 潘亚娟, 等. 中国八省市一般人群全血中铜、锌水平分布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4, 48(2): 109–113. 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4.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