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7, Vol. 33 Issue (10): 1426-1430   PDF    
湖北省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及高血压控制现况分析
何田静, 张岚, 张庆军, 李茜, 唐雨萌, 潘敬菊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慢病监测部,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目的 了解湖北省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及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与控制状况,为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3年8月—2014年6月,在湖北省10个国家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18岁常住居民6 000人。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及城乡成人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结果 有效调查湖北省5 941名≥18岁常住居民,其中高血压患病率为27.7%,城镇(26.1%)与乡村(30.2%),男性(29.4%)与女性(25.9%)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加(P < 0.01),随着文化程度以及年收入的升高而降低(P < 0.01);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以及控制率分别为47.2%、37.6%和11.7%;年收入越高其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越高;治疗人群中,31.2%(95%CI=23.7%~38.6%)的人群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居民(36.2%)高血压有效控制率高于乡村居民(21.4%)。结论 湖北省成人高血压呈现“一高三低”的特征,即患病率高、知晓率低、血压控制率低、治疗率低;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来提高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及控制率,且重点集中在乡村地区、低收入、以及低文化人群。
关键词高血压     患病率     知晓     治疗     控制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among adult residents in Hubei province
HE Tian-jing, ZHANG Lan, ZHANG Qing-jun, et al     
Department of Disease Surveillance, Institute of Chronic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ubei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uhan, Hubei Province 43007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prevalence, awareness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among adult residents in Hubei provinc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s for hyperten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Using multi-stage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we surveyed 6 000 adult residents (≥18 years old) in ten national disease surveillance sites from August 2013 to June 2014.After complex weighting for the selected samples, the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by gender, age group and reg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 5 941 adults with eligible information, the overall prevalence rate of hypertension was 27.7%;among the urban and rural adults, the prevalence rates were 26.1% and 30.2%, and among the male and female adults the prevalence rates were 29.4% and 25.9%, respectively, without significant between region and gender difference (both P > 0.05).The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rat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ment of age (P < 0.01) and decreased with the ascent of education and annual income (both P < 0.01).Among the hypertensive adults, the rate of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were 47.2%, 37.6% and 11.7%, respectively, and all the rate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ge and annual income of the hypertensives.Of the hypertensive 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treatment, 31.2% (95% confidence interval:23.7%-38.6%) had their blood pressure under effective control, and the ratio was higher among urban hypertensive adults than among rural hypertensive adults (36.2% vs.21.4%). Conclusion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rate was high but the awareness rate of hypertension and hypertens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were low among adult residents in Hubei province.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awareness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the popula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rural residents and those with low income or education level.
Key words: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rate     awareness     treatment     control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高血压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比例为7.0%,居所有危险因素的首位[2],在中国,2010年因高血压死亡204.3万例,占全部死亡的24.6%,201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31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3]。目前,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近2.7亿,而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不断升高和防控力相对不够,导致我国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4],且高血压的流行状况并未有明显改观[5]。为全面了解湖北省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状况,本研究于2013年8月—2014年6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湖北省10个县(市)区抽取6 000名调查对象进行调查,为高血压的进一步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于湖北省2013年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项目的10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4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随机抽取3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抽取1个村民(居民)小组(至少50户),每户采用KISH表法随机抽取1名≥18岁常住居民(指调查前12个月内在监测地区居住 > 6个月中国籍居民,排除居住功能区的居民)进行调查。本次共抽取6 000名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5 975份,有效率99.6%。

1.2 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调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血压测量。本次采用面对面调查方式收集人口学基本信息及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等信息。高血压的测量统一使用欧姆龙HBP-1300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被试者静坐休息5 min,并且过去1 h内没有饮酒、饮茶或进行过剧烈的运动,未服用过降压药、扩血管药、利尿药及镇静类药物。接受调查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高血压诊断标准及相关定义

(1) 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成人高血压标准[6]: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90 mm Hg;或已被乡镇(社区)级或以上医疗机构确诊为高血压且近两周服药者。(2) 高血压患病率:高血压患者占总人群的比例。高血压知晓率:高血压患者中,已被乡镇(社区)级或以上医院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比例。高血压治疗率:调查前已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中,采用药物治疗者所占的比例。高血压控制率:已采用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收缩压 < 140 mm Hg,舒张压 < 90 mm Hg)的比例。高血压治疗控制率:本次调查已知自己患有高血压疾病的人群中,采取药物治疗将SBP/DBP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的比例。

1.4 统计分析

采用SAS 9.3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及分析。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湖北省统计人口数据进行事后分层调整。不同性别及城乡间率的比较采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 χ2检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间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基于设计的logistic模型检验(即对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7]。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 样本人群人口学特征

最终纳入分析的5 941人中,男性2 389(40.2%)人,女性3 552(59.8%)人;18~29岁542人(9.2%),30~39岁749人(12.6%),40~49岁1 463人(24.6%),50~59岁1 532人(25.8%),≥60岁1 655人(27.8%);城镇居民3 269人(55.0%),乡村居民2 672(45.0%)。

2.2 湖北省2013年成人高血压升高、患病及知晓情况(表 1)
表 1 湖北省2013年成人高血压患病及知晓情况

2.2.1 高血压患病率

2013年湖北省样本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7.7%(95%CI=20.9%~34.4%),城镇居民为26.1%(95%CI=19.7%~32.5%),乡村居民为30.2%(95%CI=20.3%~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为29.4%(95%CI=23.4%~35.4%),女性为25.9%(95%CI=17.4%~3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龄中,18~29岁人群最低,为5.2%(95%CI=3.7%~6.7%),≥60岁最高,为60.8%(95%CI=55.8%~65.8%); 随文化程度上升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家庭收入中,随家庭年收入的升高而降低(P < 0.01),<30 000元/年的患病率最高,为36.4%(95%CI=27.9%~44.8%),≥80 000元/年的患病率最低,为24.1%(95%CI=17.4%~30.8%)。

2.2.2 高血压知晓率

2013年湖北省样本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47.2%(95%CI=39.1%~55.3%);城镇居民为51.9%(95%CI=42.2%~61.6%),高于乡村居民的40.9%(95%CI=33.2%~4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为45.5%(95%CI=37.8%~53.1%),女性为49.3%(95%CI=39.4%~5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高血压知晓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50岁以上人群最高(P < 0.01),不同文化程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家庭收入中,随家庭年收入的增加而升高(P < 0.01),≥80 000元/年的高血压知晓率最高,为50.9%(95%CI=42.0%~59.8%)。

2.3 高血压治疗率与控制率(表 2)
表 2 湖北省2013年成人高血压治疗及控制情况

2.3.1 高血压治疗率

2013年湖北省样本人群高血压治疗率为37.6%(95%CI=28.2%~47.0%),城镇43.5%(95%CI=31.7%~55.2%)明显高于乡村29.7%(95%CI=23.1%~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性36.5%(95%CI=27.0%~46.0%)与女性38.8%(95%CI=28.6%~4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不同年龄中以18~29岁人群最低,50~59岁人群最高;文盲/半文盲的率最低31.4%(95%CI=24.1%~38.6%),高中或中专最高47.3%(95%CI=32.5%~62.1%);家庭收入中,治疗率随家庭年收入的增加而升高(P < 0.01),≥80 000元/年的治疗率最高46.3%(95%CI=37.2%~55.4%)。

2.3.2 高血压控制率

2013年湖北省样本人群高血压控制率为11.7%(95%CI=6.1%~17.3%),城镇15.7%(95%CI=7.8%~23.6%)明显高于乡村6.3%(95%CI=4.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性11.7%(95%CI=6.5%~16.9%)与女性11.7%(95%CI=5.5%~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不同年龄中以30~39岁人群最低,50~59岁人群最高;文盲/半文盲控制率最低6.6%(95%CI=2.5%~10.5%),大专及以上最高22.0%(95%CI=19.3%~24.8%);家庭收入中,控制率随家庭年收入的增高而升高(P < 0.01),≥80 000元/年的控制率最高15.1%(95%CI=5.1%~25.1%)。

2.3.3 高血压治疗控制率

2013年湖北省样本人群高血压治疗控制率为31.2%(95%CI=23.7%~38.6%),城镇36.2%(95%CI=27.5%~44.8%)明显高于乡村21.4%(95%CI=16.3%~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性32.1%(95%CI=25.5%~38.6%)与女性30.2%(95%CI=21.3%~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不同年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文盲/半文盲治疗控制率最低20.9%(95%CI=12.4%~29.4%),大专及以上最高50.2%(95%CI=34.3%~66.1%);家庭收入中,30 000~80 000元/年的治疗控制率最高35.2%(95%CI=29.2%~41.2%)。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高血压呈现“一高三低”的特征,即患病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以及控制率低,这与国内目前的情况类似[8]。2013年湖北省≥18岁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7%,即平均10个成年人中将近有3例高血压患者,与湖北省2010年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结果(31.3%)相比下降了13.0%[9],这可能与高血压患病率标准定义的改变有关[10];比2007年湖北省18~69岁居民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结果(24.3%)上升了14.0%[9]。与周边省份相比较,湖北省高血压患病率高于2011年福建省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的22.6%[11]及河南省2012年15~74岁人群的26.63%[12],低于2010年江苏省的(49.1%)[13]以及上海市≥15岁人群的31.15%[14],与同期我国成年高血压患病率(27.8%)[10]以及山东省18~69岁人群患病率(27.9%)相近[15]。湖北省高血压患病水平与全国水平类似,但是上升趋势明显,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且在30岁以后加速上升,随文化程度以及家庭年收入的升高而下降,而在城镇与乡村以及男女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提示在全民健康教育的同时,多关注低收入、低文化以及低年龄人群,防止高血压疾病低层次化以及年轻化。

1991—2009年间CHNS对9省≥18岁人群进行了7次横断面调查,整体看来,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呈上升趋势,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3],湖北情况亦如此,2013年湖北省知晓率(47.2%)、治疗率(37.6%)、控制率(11.7%)、治疗控制率(31.2%)比2010年湖北省知晓率(36.7%)上升了28.6%,治疗率(29.6%)上升了27.0%、控制率(17.4%)则下降了32.7%[9],与同期全国水平相比较,均略高于全国知晓率(40.9%)、治疗率(32.5%)、控制率(9.7%)、治疗控制率(29.8%)的平均水平,同样也高于中部地区[10],但远低于2010年上海市 > 15岁居民的知晓率(74.19%)、治疗率(59.95%)、控制率(30.59%)[14]。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及治疗控制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且30岁之前人群相较其他年龄组相差甚远,这可能与低年龄患者吸烟、饮酒情况较多[16],自我管不够,用药依从性不佳等[17]有关。应加强中青年患者的健康教育,改善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18]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低是我国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8, 10, 14],本次调查显示该问题在湖北省也比较突出。湖北省血压控制率低主要由2个因素造成:一是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低,二是采取药物治疗的控制率低。这2个问题都是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目前高血压的治疗有很多价格不高且效果明显的药物,患者只要按照医嘱规范服药即可控制血压。因此,为提高血压控制率,一方面需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群对高血压的认识;另一方面,慢性病控制专业人员可进一步加强对人群的筛查,及早发现高血压患者,并进一步加强对社区高血压病例的管理,促使和督促规范服药。

湖北省农村地区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普遍低于城市地区,可能与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高血压知识相对缺乏、医疗保险有限而不能承担相关的医疗费用有关。建议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高血压健康教育宣传,普及高血压知识,提高高血压知晓率,并进一步采取措施来提高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和控制率,且重点集中在湖北省广大农村、低文化以及低收入人群,使这部分人群能及时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增加健康意识,提高自身的健康素质。

志谢 感谢参与本次调查的所有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 Wolfmaier K, Cooper RS, Banegas JR, et al.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and blood pressure levels in 6 European countries,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Acc Current Journal Review, 2003, 12(4): 2363–2369.
[2] Lim SS, Vos T, Flaxman AD, et al. A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burden of disease and injury attributable to 67 risk factors and risk factor clusters in 21 regions, 1990-2010: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 Lancet, 2012, 380(9859): 2224–2260. DOI:10.1016/S0140-6736(12)61766-8
[3] 国家心血管中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5: 1-2.
[4] 王文. 我国高血压防治现况和策略[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0, 16(1): 5–7.
[5] Li H, Meng Q, Sun X,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rural China:results from Shandong province[J]. J Hypertens, 2010, 28(3): 432–438. DOI:10.1097/HJH.0b013e328334b39e
[6]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9.
[7] 李镒冲, 张梅, 姜勇, 等. 中国2012年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饮酒现况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 35(11): 1186–1191.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4.11.003
[8] 熊巨洋, 熊先军, 严霄, 等. 高血压患者住院用药现况及费用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11): 1352–1353. DOI:10.11847/zgggws2010-26-11-04
[9] 张庆军, 张岚. 湖北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M].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81-87.
[1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3)[M]. 北京: 军事医学出版社, 2016: 25-63.
[11] 林曙光, 钟文玲, 林修全, 等. 2011年福建省成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其相关行为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 2014, 30(5): 397–400.
[12] 周刚, 王丛丛, 冯石献, 等. 河南省居民高血压流行特征分析[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8(5): 671–674.
[13] 张永青, 苏健, 吕淑荣, 等. 江苏省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4, 22(3): 263–266.
[14]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M].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2: 52-60.
[15] 鹿子龙, 唐俊利, 张高辉, 等. 山东省2013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状况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6, 37(9): 1207–1212.
[16] Appel LJ, Giles TD, Black HR, et al. ASH position paper:dietary approaches to lower blood pressure[J]. J Am Soc Hypertens, 2010, 4(2): 79–89. DOI:10.1016/j.jash.2010.03.004
[17] 申秀玲. 有氧运动对男性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郑州: 郑州大学, 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59-1014387273.htm
[18] 李文, 芦文丽, 王媛, 等.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2): 154–156. DOI:10.11847/zgggws-2012-2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