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流行病学教研室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一种以发热、腹泻、腹部痉挛和脓血便为特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全球每年有1.65亿人感染细菌性痢疾,约110万人死于细菌性痢疾[1]。细菌性痢疾发生与分布特征受不同地域因素、气象因素及经济状况的影响[1-3],掌握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特征,可以为细菌性痢疾的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宝贵资料。本研究利用2004-2013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细菌性痢疾监测资料,分析甘肃省武威市细菌性痢疾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数据来自甘肃省武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性痢疾网络监测数据,包括2004-2013年武威市来自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和天祝自治县的报告资料。
1.2 病例定义细菌性痢疾报告病例定义参照《全国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4]执行。
1.3 统计分析数据经整理、核对后按Excel 2007录入,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Epi Info 2000软件, 对武威市细菌性痢疾2004-2013报告发病的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以及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不同地区报告发病率用χ2检验,P < 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特征2004-2013年武威市1区3县累计报告细菌性痢疾6 684例,其中男性4 195例 (62.76%),女性2 489例 (37.24%),男女比例为1.69:1。报告病例以0~10岁为主3 226例 (48.26%),报告病例最多的是凉州区,累计报告病例3 805例 (56.93%),2004年报告病例1 336例 (19.99%),2013年报告病例271例 (4.05%)。全年每个月均有报告病例,7~9月累计报告发病3 725例 (55.73%),报告病例职业以农民2 036例 (30.46%)、散居儿童2 033例 (30.41%)、学生1 038例 (15.53%) 位于前3位。
2.2 时间分布 (图 1、2)
|
图 1 武威市2004-2013年细菌性痢疾流行趋势 |
|
图 2 武威市2004-2013年细菌性痢疾时间分布 |
2004-2013年武威市细菌性痢疾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5.52/10万;2004-2013年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图 1),期间稍有波动表现在2007年和2011年报告发病较上一年稍高。报告发病率自2004年69.18/10万开始下降到2013年报告发病率为14.38/10万。武威市细菌性痢疾的报告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报告发病例数自7月份开始急剧上升,至8、9月报告发病人数达高峰水平,10月份报告发病人数急剧下降至6月份水平,1、2月份的报告发病是全年最低水平 (图 2)。7~9月累计报告发病占全部报告发病的55.73%(3 725/6 684)。武威市细菌性痢疾的报告发病的季节性特征与武威市当地的气温分布及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密切相关。
2.3 年龄、性别分布 (图 3、4)
|
图 3 武威市2004-2013年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年龄、性别分布 |
|
图 4 武威市2004-2013年≤10岁人群细菌性痢疾分布 |
武威市细菌性痢疾的报告发病人数的年龄分布显示,在 < 15岁报告发病例数男性报告高于女性,>15岁男性报告发病例数与女性相近。武威市 < 10岁人群细菌性痢疾的报告发病分布显示:0~1岁报告发病最多 (男性429例,女性173例),而后逐年下降,9~10岁组到最低 (男性62例,女性31例)。
2.4 发病时间、地区分布 (表 1) 武威市凉州区以| 表 1 武威市2004-2013年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率 (1/10万) |
及天祝县、古浪县、民勤县的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率显示,2004年报告发病率由高至低分别是古浪县 (104.2/10万)、天祝县 (88.84/10万)、凉州区 (63.88/10万)、民勤县 (54.7/10万);凉州区与民勤县2004年的报告发病率明显低于古浪县和天祝县的报告发病率 (P < 0.01)。凉州区2007年的报告发病率有反弹至75.16/10万后逐年下降;2010年天祝县、古浪县和民勤县的报告发病率均降至历史最低,2010-2013年武威市3个县的报告发病率有所增加,其中天祝县的报告发病在2011年反弹至49.77/10万后逐步下降。2013年报告发病率显示民勤县,天祝县及古浪县的报告发病率在20.2~22.8/10万;凉州区细菌性痢疾的报告发病率为10.1/10万,凉州区的报告发病率明显低于古浪县、天祝县及民勤县的报告发病率 (P < 0.01)。
2.5 职业分布 (表 2)| 表 2 2004-2013年武威市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人群职业构成 |
武威市2004-2013年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人群的职业分布以农民、散居儿童、学生、幼托儿童为主,构成比分别为30.46%,30.42%,15.53%,11.51%。
2.5 病原学监测结果 (表 3)| 表 3 武威市2004-2013年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监测结果 |
武威市2004-2013年累计采样3 280例,初检阳性的标本741例,经甘肃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复合阳性682例,阳性复合率为92.04%(682/741)。2004-2013年监测样本初筛阳性送检最多184例,最少7例。依据复合阳性为计算阳性率依据时,武威市监测样本细菌性痢疾的阳性率在0.12%~80.09%,平均阳性率为20.79%(682/3 280)。2006年监测样本中阳性率最高达80.09%,2013年最低为0.12%。682例复合阳性的病原体中福氏志贺菌为476例 (69.79%),其次为宋内志贺菌185例 (24.97%),志贺菌21例 (2.83%),未检出鲍氏志贺菌。
3 讨论细菌性痢疾在全世界范围威胁着儿童及婴幼儿的健康[1],在中国细菌性痢疾也严重威胁着儿童及青少年的健康[2, 4]。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是志贺菌属 (Shigellae, S) 细菌 (简称志贺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志贺菌有O和K两种抗原,其中O抗原是分类的依据,分为群特异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借此可将志贺菌分为4个群和47个血清型。A群:痢疾志贺菌 (S.dysenteriae) 含12个血清型,B群:福氏志贺菌 (S.flexneri),含12个血清型,C群:鲍氏志贺菌 (S.boydii),含18个血清型,D群,宋内志贺菌 (S.sonnei) 含1个血清型[1, 2, 4]。研究显示,中国大多数地区细菌性痢疾的病原株分布仍以福氏志贺菌为主,在西北地区最高达85.9%;2006-2010年的数据显示福氏志贺菌所占比例为67.3%较2001-2005年的82.0%要低[5]。武威市细菌性痢疾2004-2013年报告发病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显示,武威市细菌性痢疾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5.52/10万与江苏常州市2004-2009年见的报告发病类似[6], 低于合肥市2004-2009年的年平均发病51.91/10万[7],高于济南市2005-2012平均发病22.50/10万[8]。2009年武威市的报告发病率为22.52/10万,低于甘肃省全省的报告发病率 (52.73/10万),但仍高出全国报告发病率[9](20.28/10万)。2012年武威市细菌性痢疾的报告发病率为17.39/10万,高于全国15.29/10万水平[10]。武威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自2004年的69.18/10万,下降至2013年的14.38/10万。武威市细菌性痢疾的报告发病时间分布具有严格的季节性,报告发病高峰在7~9月,与其他研究报道一致[6, 11-13]。年龄分布特征显示,武威市细菌性痢疾的报告发病年龄高峰在 < 10岁的年龄段;在 < 10岁的年龄段分布显示,发病例数最高峰在 < 1岁的婴幼儿,而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报告发病逐渐减少, 武威市细菌性痢疾人群的年龄分布特点与既往研究相一致[2-4, 9-10, 13]。在武威市2004-2013年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男性构成比较女性高,男女性别比例为1.69:1,高于全国2009和2012年数据资料[9-10]。武威市细菌性痢疾男性报告发病人数在各年龄段均较女性多,在 < 10岁年龄阶段更为明显。
武威市细菌性痢疾的职业分布特点与济南[8]、贵州[14]、浙江宁波[15]以及2009年全国[9]的数据资料相一致,以农民、散居儿童、学生为主。提示武威市细菌性痢疾的高危人群是以农民及年龄小的人群为主,预防措施及宣教对象需要关注农村人群及针对 < 10岁人群的宣传教育。武威市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在682例复合阳性的病原体中,69.79%(476/682) 是福氏志贺菌,其次为宋内志贺菌占24.97%(185/682),志贺菌2.83%(21/682),未检出鲍氏志贺菌。武威市福氏志贺菌构成比例 (69.79%) 与2009年全国数据 (67.26%)[9]以及2012年数据 (69.93%)[10]较接近,而区别于江苏南京[16]及杭州市萧山区2008-2012年的宋内志贺菌占68.5%,福氏志贺菌占31.5%[17]。武威市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以临床诊断居多,病原学诊断占临床诊断病例的20.79%,高于2005-2012年济南市病原学诊断率[8]。
综上所述,武威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存在地区差异,目前凉州区的发病水平较天祝县、民勤县、古浪县低;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年龄、性别及职业特征。
| [1] | Kotloff KL, Winickoff JP, Ivanoff B, et al. Global burden of Shigella infections:implications for vaccin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trol strategies[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9, 77(8) : 651–667. |
| [2] | Wang XY, Tao F, Xiao D, et al. Trend and disease burden of bacillary dysentery in China (1991-2000)[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 84 : 561–568. DOI:10.2471/BLT.00.000000 |
| [3] | Ma SL, Tang QL, Liu HW, et al.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attack of bacillary dysentery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based on the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Yunqi and the medical-meteorological forecast model[J]. Chin J Integr Med, 2013, 19(3) : 182–186. DOI:10.1007/s11655-012-1239-z |
| [4]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S].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 |
| [5] | Chang Z, Lu S, Chen L, et al. Causative species and serotypes of Shigellosis in Mainland Chin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12, 7(12) : e52515. DOI:10.1371/journal.pone.0052515 |
| [6] | 陈聪, 徐辉, 姚杏娟. 2004-2009年常州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1(2) : 274–278. |
| [7] | 赵科佚, 胡明霞. 2004-2009年合肥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疾病预防控制杂志, 2011, 15(6) : 494–496. |
| [8] | 任玲香, 杨晓倩, 赵建云, 等. 2005-2012年济南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5, 42(1) : 14–16. |
| [9] | 隋吉林, 张静, 孙军玲, 等. 2009年中国细菌性痢疾监测分析[J]. 疾病监测, 2010, 25(12) : 947–950. |
| [10] | 常昭瑞, 孙强正, 裴迎新, 等. 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细菌性痢疾疫情特点与监测结果分析[J]. 疾病监测, 2014, 29(7) : 528–532. |
| [11] | Cash BA, Rodo' X, Emch M, et al. Cholera and Shigellosis:different epidemiology but similar responses to climate variability[J]. PLoS One, 2014, 9(9) : e107223. DOI:10.1371/journal.pone.0107223 |
| [12] | 张英林, 马景臣, 张玉伟, 等. 河北省正定县农村地区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6) : 732–734. |
| [13] | 孙净, 刘力, 程均福, 等. 湖北省1996-2005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4) : 485–486. |
| [14] | 黄艳萍, 唐光鹏, 蔡星和, 等. 2005-2011年贵州省细菌性痢疾监测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11) : 2092–2094. |
| [15] | 杨天池, 毛国华, 施家威, 等. 2004-2011年浙江省宁波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J]. 疾病监测, 2012, 27(8) : 620–622. |
| [16] | 程婷婷, 王建平, 史小超, 等. 2007-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细菌性痢疾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J]. 疾病监测, 2013, 28(5) : 351–356. |
| [17] | Zhang CL, Liu QZ, Wang J, et al. Epidemic and virulence characteristic of Shigella spp.with extended-spectrum cephalosporin resistance in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China[J].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14 : 260. DOI:10.1186/1471-2334-14-260 |
2017, Vol.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