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青岛市黄岛区妇幼保健院
鉴于近年男童女性化、女童男性化现象增多,大脑两性性别分化、儿童性别角色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神经毒性化学物质如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二噁英、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ic acid esters,PAEs)等,能够通过孕期暴露影响儿童早期性别角色行为[1, 2, 3]。最近的研究表明,非化学物质因素如孕妇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造成的压力等同样能够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分化[4, 5]。人类大脑的快速发育期是从孕期的第3个月开始,至少一直持续到出生后2岁[6]。学龄前儿童(3~6岁)作为儿童发育的关键期,其两性角色行为常被用来评价大脑的两性角色分化,而该时期也是儿童感觉统合发育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于2013年5—7月对山东省青岛市720名儿童出生后的环境进行调查,探讨出生后环境暴露对学龄前儿童两性角色行为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青岛市黄岛区4家主要幼儿园的所有儿童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在目前居住的居室内居住>1年且最近1.5~2年内没有搬家的计划,未患先天性生长发育不良或缺陷(尤其是智力缺陷),无临床确诊的甲状腺疾病或免疫缺陷,健康信息完整。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同意参与调查儿童759人,回收率为95%,最终共720人入选,有效率为94.86%。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参照文献[7]方法进行调查。制定统一的填写问卷说明指南,连同问卷一起统一发放给儿童家长,并指定由平时照看儿童并熟悉儿童生活起居的看护人填写问卷。问卷填写指南中留有咨询电话,随时给予填写指导。
1.2.2 性别角色行为评定采用学龄前儿童活动调查表(Pre-School Activities Inventory,PSAI)[8]。该调查表共24个条目,其中玩具相关条目7个,活动相关11个,个性特征相关6个。每个条目按5个等级进行评定:1=没有,2=很少有,3=有时有,4=常有,5=很常见。由父母或日常照看家人进行选择,最后计算量表的得分。得分从女性化得分(12个女性倾向条目累计得分)、男性化得分(12个男性化倾向条目累计得分)和综合得分(女性化得分减去男性化得分)3个方面分别计算。女性化积分高,说明女性化行为多;男性化积分高,说明男性化行为多;综合积分越高,女性化倾向越多;综合积分越低,男性化积分越高,男性化倾向越明显。该量表在中国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67,重测信度为0.90,说明该量表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好,可以在国内推广应用。
1.2.3 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程度评定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9]。目前已经修订到2010年版的感觉统合发展量表共64个问题,分别对前庭平衡和大脑双侧分化、脑神经生理抑制困难、触觉防御过多及反应不足、发育期运用障碍、视觉空间和形态感觉、本体觉、生活压力情绪反应等7项功能评价。考虑到生活压力情绪反应针对的是>5岁儿童,相应的问题不做回答。因此本次的量表仅保留60个问题,分别对6项功能进行评价。每个问题均按照从不、很少、偶尔、常常、总是5级评分,各项功能内的问题评分分别累加,即为原始分数。之后比对T分转换表转换成标准分数。6项功能中任何一项功能的标准分≤40分即为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processing dysfunction,SPD)。该量表在中国大陆的重测信度为0.47~0.73,分半信度为0.68~0.77,同质信度为0.44~0.63[9]。
1.2.4 环境暴露评定自行设计环境暴露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出生体重、调查时的体重和身高、分娩时父母的年龄、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平时在家的时间、睡眠时间、看电视时间、玩电脑时间、家庭装修结束到调查时的时间、居室距离交通干道的距离、对各类化学物质的敏感得分。
1.3 统计分析运用Epi Data 3.1录入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为Spearman相关分析、方差分析、成组t检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720名学龄前儿童中,男女童分别占51.0%(367/720)和49.0%(353/720),年龄为3~6岁,平均(4.9±1.0)岁。SPD发生率为36.94%(266/720),其中以脑神经生理抑制困难发生率为最高,达22.4%(161/720),其他依次为视觉空间14.4%(104/720)、前庭平衡12.1%(87/720)、触觉防御过多及反应不足11.0%(79/720)、本体觉10.0%(72/720)和发育期运用障碍9.4%(68/720)。男童PSAI得分中,男性化得分为(37.25±8.04)分,女性化得分为(27.89±5.92)分,综合得分为(-9.27±8.40)分;女童性别得分中,男性化得分为(28.00±7.13)分,女性化得分为(40.87±6.80)分,综合得分为(12.87±8.61)分。
2.2 PSAI与SPD的相关性有SPD症状女童的女性化得分[(41.78±6.56)分]明显高于无症状组[(40.34±6.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P=0.003)。不同SPD症状男童在PSA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PSAI与周围环境的相关性(表 1)| 表 1 周围环境因素与PSAI得分间的相关性(r) |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童年龄与女性化得分呈负相关,女童年龄与男性化得分呈负相关。儿童每天看电视或玩电脑时间与女性化得分呈负相关。男童父母分娩时的年龄与女性化得分呈正相关,女童父母分娩时的年龄则与男性化得分呈正相关,离交通干道的距离与女童的女性化得分呈正相关。化学物质过敏得分与儿童的两性性别角色行为得分均呈正相关。
2.4 父母对PSAI影响(表 2)| 表 2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不同性别儿童PSAI得分影响(分,x±s) |
分析结果显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PSAI得分相关。父母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女童女性化得分和男性化得分较高,而男童男性化得分较高。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没有变量进入到最后的方程中。
3 讨 论虽然多变量分析没有发现影响显著的变量,但是不能排除出生后环境暴露对大脑两性角色分化的影响。儿童的年龄、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父母分娩时的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居室离交通干道的距离及对环境化学物质敏感程度、感觉统合发育情况均可能影响到儿童的两性角色行为。
本研究结果显示,SPD对女童的影响明显,SPD异常女童的女性化倾向明显。Winneke等[1]测定了91~109名6~8岁儿童母亲孕期血清及哺乳期乳汁中的多氯联苯及二噁英和呋喃类多氯化合物,发现多氯类化合物影响儿童的两性行为,表现为男童女性化升高,而女童的女性化降低。但是Vreugdenhil等[3]160名儿童的同类设计研究却发现,二噁英水平升高能够同时导致男女童的女性化倾向。虽然各项研究中的结果并不一致,但是至少说明女童女性化倾向可能是正常性别角色分化受到干扰导致。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的两性行为得分越高,说明孩子大脑的两性分化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可能在处理与孩子关系方面更加科学合理,相对温和,孩子所处的环境更加温馨;较高的教育程度可能预示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资源较多,受教育的机会较多,所有这些可能更有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从而促进其中两性角色的分化。结果显示,分娩时父母的年龄均与儿童的PSAI得分呈正相关。考虑到较高教育程度的父母结婚年龄普遍晚,也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能够促进儿童大脑两性分化的结论。但是,Barrett等[4]在150名儿童中的调查发现,母亲的教育程度与男童女性化得分呈负相关(r=-0.26)。因此,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后代两性角色分化的影响尚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生后交通污染暴露可能抑制女童女性化分化,从而表现出男性化倾向。最近的报道显示,母乳中的多氯联苯化学物质能够抑制后代6~8岁女性儿童的女性化行为[1],而多氯联苯类化学物质作为内分泌干扰物质,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因此推测可能通过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相互作用而导致儿童大脑两性分化异常。交通尾气颗粒物中含有多环芳烃类、硝基芳香烃类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已经被证明具有雌激素和抗雄激素活性[10],因此交通污染可能通过类似于多氯联苯类化合物,通过干扰儿童早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而影响儿童大脑的两性行为角色分化。对多化学物质敏感的人相对于其他不敏感的人可能因为化学气味而更多地规避化学物质,因此对多化学物质过敏的儿童PSAI得分不降反升。这也从侧面说明儿童早期环境化学物质暴露能够影响儿童大脑的两性行为分化。
| [1] | Winneke G,Ranft U,Wittsiepe J,et al.Behavioral sexual dimorphism in school-age children and early developmental exposure to dioxins and PCBs:a follow-up study of the Duisburg Cohort[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14,122(3):292-298. |
| [2] | Swan SH,Liu F,Hines M,et al.Prenatal phthalate exposure and reduced masculine play in boy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drology,2010,33:259-267. |
| [3] | Vreugdenhil HJI,Slijper FME,Mulder PGH,et al.Effects of peri-natal exposure to PCBs and dioxins on play behavior in Dutch children at school age[J].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2002,110:A593-598. |
| [4] | Barrett ES,Redmon JB,Wang C,et al.Exposure to prenatal life events stress is associated with masculinized play behavior in girls[J].Neurotoxicology,2014,41:20-27. |
| [5] | Hines M,Johnston KJ,Golombok S,et al.Prenatal stress and gender role behavior in girls and boys:a longitudinal,population study[J].Hormones and Behavior,2002,42:126-134. |
| [6] | Rice D,Barone S Jr.Critical periods of vulnerability for the developing nervous system:vidence from humans and animal models[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0,108 Suppl 3:511-533. |
| [7] | 张倩,贾晓,逄淑涛,等.黄岛区学龄前儿童不明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12):1493-1496. |
| [8] | 杜亚松,苏林雁,李雪荣.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评定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1):20-22. |
| [9] | 任桂英,王玉凤.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4):145-147. |
| [10] | Taneda S,Hayashi H,Sakushima A,et al.Estrogenic and anti-estrogenic activities of two types of diesel exhaust particles[J].Toxicology,2002,170(1-2):153-161. |
2015, Vol.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