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低下、病原微生物入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呼吸道微生态平衡的结果,至今无特效的预防手段。Belliveau早在1973年就提出了呼吸道正常菌群与病原菌感染的关系。近年来,研究呼吸道微生态也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1, 2]。如何在保护微生态的基础上,通过恢复和调整菌群平衡达到治疗疾病、消除感染成为呼吸病学领域的新课题。为了解青年上呼吸道正常微生物菌群情况,本研究在2012年3月—2012年12月抽取辽宁省沈阳市43名18~23岁青年进行上呼吸道分泌物检查,并分析其菌群构成和比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随机抽取沈阳医学院身体健康,不吸烟不喝酒,近3个月无呼吸系统疾病发生,无抗生素药物服用史,无特殊粉尘、气体接触史的43名18~23岁大学生,其中男生20人,女生23人。(2)方法:①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生化培养箱(上海一恒公司 BPC-150F型)、厌氧培养箱(美国THERMO公司 1029型)、CO2培养箱(日本SL公司 TC2323型)、医用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 SW-CJ-FD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日本HIRAYAMA公司 HVE-50型)、生物显微镜(日本 OLYMPUS BX41型)、TAB细菌鉴定仪(法国梅里埃公司 ATB new型)。ATB细菌鉴定条和试剂由法国梅里埃公司提供、其他试剂由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血培养基用羊血由沈阳医学院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②标本采集及细菌培养:研究对象清晨空腹状态,以无菌生理盐水漱口后,以无菌咽拭子在咽后壁涂抹取样,立即放人装有 2 mL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及 玻璃珠的小安培瓶中,震荡以使标本均匀分散于缓冲液体中。2 h内在超净工作台中进行10倍稀释,并分别接种培养于普通血琼脂平皿、厌氧血琼脂平皿、沙保弱琼脂平皿、MRS琼脂平皿、巧克力琼脂平皿。其普通血琼脂平皿 、沙保弱琼脂平皿置于 37 ℃ 需氧培养 18~24 h;巧克力琼脂平皿置于 35~37 ℃ 5% CO 培养箱培养18~24 h;MRS琼脂平皿和厌氧血平板置于37 ℃厌氧箱培养 48~72 h。应用菌落计数法,观察各平板上的菌落种类和计数菌落种类、菌株数、优势菌所占的比例,并做详细记录。③分离纯化及镜检:挑选每种单个菌落分别转种于上述5种培养基上,培养方式同上,分离纯化直到得到纯菌株。分别挑取每种单菌落涂片、应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用15×100倍光镜下观察,依据《临床常见细菌鉴定表解》[3]进行细菌形态特征、革兰氏染色性质、排列及结构的鉴别,并详细描述和记录。④生化鉴定:根据镜检结果,将细菌制备菌悬液,按试剂说明书,加样到法国梅里埃公司细菌生化鉴定试剂条,生化培养箱37 ℃培养4 h,应用TAB细菌鉴定仪鉴定出菌种和菌属名称。(3)统计分析:应用SPSS10.0软件描述性分析,需氧菌及厌氧菌检出率用百分数表示,菌群密度为lgn,n为每个检出标本的细菌数,用x±s表示。 结 果
(1)菌群测定结果:43名18~23岁青年咽后壁菌群检测结果为需氧菌92 655×107 CFU/mL,厌氧菌26 835×107 CFU/mL,需氧菌与厌氧菌数量之比为3.5∶1。(2)需氧菌检出率及密度:需氧菌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口腔链球菌(0.63%)、灰色奈瑟菌(0.50%)、缓症链球菌(0.33%)、白假丝酵母菌(0.33%)、中间链球菌(0.30%)、表皮葡萄球菌(0.30%)等;菌群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缓症链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口腔链球菌、灰色奈瑟菌、中间链球菌,菌群密度分别为(7.024 9±0.778 0)、(6.792 3±0.618 2)、(6.674 5±0.634 1)、(6.614 1±0.675 3)、(6.339 3±0.769 8)log10n。(3)厌氧菌的检出率及密度:厌氧菌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韦容球菌(0.70%)、解脲拟杆菌(0.50%)、麻疹孪生球菌(0.30%)、不解乳真杆菌(0.30%)、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0.30%)等;菌群密度依次为小韦容球菌、解脲拟杆菌、不解乳真杆菌、麻疹孪生球菌、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菌群密度分别为(6.277 0±0.338 2)、(5.975 3±0.509 7)、(5.930 3±0.633 3)、(5.841 8±0.983 4)、(5.681 0±1.171 3)。 讨 论
正常情况下,健康人呼吸道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多达21个菌属200多个菌种[4],这些菌种成为人体的固有“正常菌群”。研究报道定植于上呼吸道“正常菌群” 它们与宿主环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保持呼吸道微生态体系的动态平衡,构成抵御外环境变化的微生物屏障[5]。其作用机制[6, 7]为“正常菌群”阻止病原微生物附着在粘膜上,特异性地刺激免疫系统,诱导抗体的合成。本实验结果显示,沈阳市18~23岁青年人呼吸道检出的需氧菌和厌氧菌数量之比为 3.5∶1,与肖纯凌等报道的7~9岁儿童上呼吸道微态状况比较有明显不同[8]。从检出率来看,需氧菌的优势菌从高到低依次为口腔链球菌、灰色奈瑟菌、缓症链球菌、白假丝酵母菌、中间链球菌;厌氧菌检的优势菌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韦容球菌、解脲拟杆菌、麻疹孪生球菌、不解乳真杆菌、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从菌群密度看,需氧菌菌群密度也高于厌氧菌菌群。从菌株的检出率和构成比看,厌氧菌小韦容球菌检出率为70%,构成比为21%;需氧菌口腔链球菌检检出率为63%,构成比为20.8%。提示检出率高的菌种与其构成比基本呈正比。
| [1] | Jeong ES, Lee KS, Heo SH, et a1.Triplex PCR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Helicobacter hepaticus, and Salmonella typhimurium[J].Experimental Animals, 2011, 60(1):65-70. | 
| [2] | Zhou Y, Lin P, Li Q, et al.Analysis of the microbiota of sputum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J].Acta Biochim Biophys Sin(Shanghai), 2010, 42(10):754-761. | 
| [3] | 临床常见细菌鉴定表解[M].孔繁林编写, 云南科技出版社, 第一版, 1993:10. | 
| [4] | 肖纯凌, 王任群, 魏德洲.空气污染与微生态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7):883-884. | 
| [5] | Pimenta FP, Hirata R Jr, Rosa AC, et al.A multiplex PCR assay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and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non-toxigenic and toxigenic isolates[J].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2008, 57(Pp 11):1438-1439. | 
| [6] | 司小北, 安春丽.呼吸系统微生态演替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0, 22(1):88-91. | 
| [7] | 鲁辛辛.呼吸道粘膜固有微生物种群与咽炎发病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21):1313-1315. | 
| [8] | 肖纯凌, 张海柱, 陈冬梅, 等.沈阳市7-9 岁儿童上呼吸道微生态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4):429-430. | 
 2014, Vol.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