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1, Vol. 27 Issue (9): 1091-1092   PDF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依恋类型关系
刘春艳, 刘衍玲 , 王鑫强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400715
关键词: 自我分化     依恋类型     大学生    

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区分理智与情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内心和人际2个层面1, 2。成人依恋是个体与目前同伴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3。自我分化与依恋的共通之处在于两者均揭示了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融合的程度,但自我分化强调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既能独立自主又能保持亲密的能力,而依恋则更强调个体在压力下获得依恋对象的支持,并发展其自立自主的行为。为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于2009年12月对重庆市西南大学整群随机抽取的492名非心理学专业1~3年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西南大学抽取的492名非心理学专业1~3年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30份,回收有效问卷49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83%。其中男生195人,占39.6%,女生297人,占60.4%;大一95人,占19.3%,大二275人,占55.9%,大三122人,占24.8%;文科220人,占44.7%,理科272人,占55.3%;平均年龄为(21.2±2.0)岁。

1.2 方法

自我分化量表修订版(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 Revised,DSI-R)4:包括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感阻断、与他人融合4个维度共27题,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1~6级记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分化水平越高。(2)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5:包括回避(对亲近和依赖他人感到不舒服)和焦虑(害怕被拒绝和遗弃)2个分量表共36题,从"非常不赞成"到"非常赞成"采用1~7级记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或回避程度越高。所有调查问卷均有被试学生在统一培训调查员的指导下匿名填写,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问卷。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6.0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

2 结果2.1 大学生自我分化得分情况(表 1)
表 1 不同特征大学生自我分化得分情况

492名大学生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感阻断、与他人融合和自我分化均分分别为(3.16±0.95)、(4.10±0.88)、(4.18±0.86)、(3.44±0.76)和(14.88±2.20)分。男生情绪反应、自我位置、与他人融合和自我分化总分均高于女生(P<0.01),不同性别情感阻断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感阻断、与他人融合4个维度得分和自我分化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大学生依恋类型得分情况

492名大学生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分别为(3.63±0.70)和(4.10±0.79)分;其中男生依恋回避得分为(3.47±0.64)分,低于女生的(3.74±0.72)分(t=-4.18,P=0.00);男生和女生依恋焦虑得分分别为(4.05±0.79)和(4.05±0.8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依恋回避得分分别为(3.60±0.64)、(3.72±0.70)和(3.45±0.73)分,不同年级依恋回避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0,P=0.002);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依恋焦虑得分分别为(4.11±0.86)、(4.05±0.79)和(4.00±0.79)分,不同年级依恋回避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文科生和理科生的依恋回避得分分别为(3.67±0.68)和(3.59±0.72)分,依恋焦虑得分分别为(4.05±0.86)和(4.06±0.7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依恋类型相关分析(表 2)
表 2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依恋类型相关分析(r)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情感阻断、与他人融合和自我分化总分均与依恋回避呈负相关关系(P<0.01);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感阻断、与他人融合和自我分化总分均与依恋焦虑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男大学生在情绪反应、自我位置和与他人融合3个维度得分高于女大学生,与文献1, 3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女大学生容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更易受到父母或其他人的影响,这可能与社会角色和社会期待的不同有关;与此同时,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依恋回避,可能与女生的感情较细腻,过度依赖会使其感到不舒服有关,也可能与取样原因有关6。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均呈负相关关系,与Skowron等7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有利于形成安全型依恋,而非回避和焦虑等不安全型依恋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当个体有能力区分理智与情感,与人交往时能把握好独立与自主时,不容易形成回避和焦虑等不安全型依恋,对于他人的亲近行为也很少回避8,而分化水平低的个体则认为亲密关系有威胁性,从而否定家庭的重要性而过分要求独立9

参考文献
〔1〕 Skowron EA,Stanley KL,Shapiro MD.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on differentiation of self,interperson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young adulthood[J].Contemp Fam Ther,2009,31:3-18.
〔2〕 易春丽,钱铭怡,章晓云.Bowen系统家庭的理论及治疗要点简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3-55.
〔3〕 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4〕 吴煜辉.大学生自我分化与压力视觉、心理健康的关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 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6〕 李梦霞,周蓓蓓,何新芳,等.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网络依赖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7):864-866.
〔7〕 Skowron EA,Dendy AK.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nd attachment in adulthood:relational correlates of effortful control[J].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004,26(3):337-357.
〔8〕 吴煜辉.国外自我分化研究述评[J].医学与社会,2008,21(1): 44-46.
〔9〕 Peleg-popko O.Bowen theory:a study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social anxiety,and physiological symptoms[J].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002,24:35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