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目前在发展中国家,约60%的病死和80%的死亡是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引起[1],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疾病谱和死亡谱正在发生变化。本研究通过收集浙江省衢州市在职公务员2006- 2008年现场健康调查资料,分析浙江省衢州市在职公务员慢性病的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出有针对性的保健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简称"科教")、党政机关(简称"党群")和政法军警系统(简称"政法") 2006- 2008年参加过体检的在职公务员906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问卷填写完整842人,填写完整率为92.94%,对问卷填写完整的842 名在职公务员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2 方法参照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的《浙江省社区主要慢性病基线调查表》,结合衢州市实际,制定《衢州市健康体检人群慢病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患病情况、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等。调查员经过衢州市保健办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健康体检资料由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按照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的全国统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 评价指标 1.3.1 诊断标准[4]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 140 mmHg (1mmHg= 0.133 33 kPa)或舒张压≥ 90 mmHg 或近2 周内服用降压药物。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确诊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FBG) ≥ 7.0 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服糖后2h血糖≥ 11.1 mmol/L; 县级以上医院确诊糖尿病并在调查前2周内规律使用降糖药物者。脑卒中诊断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多国心血管病决定因素及其趋势的监测" (MONICA方案)中脑卒中事件的诊断标准,即急性发作包括致死性、非致死性脑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及未分类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慢性脑动脉硬化。冠心病诊断采用1997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诊断标准。
1.3.2 相关定义肥胖为以2003年4月中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规定: 体重指数(BMI) = 体重(kg) /身高(m)2,BMI< 18.5为体重过低,18.5≤ BMI< 24为正常,24≤ BMI< 28为超重,BMI≥ 28为肥胖。最近1个月几乎每天吸烟或偶尔吸烟(平均每天> 1 支)者为吸烟,最近1 个月不吸烟(包括戒烟者) 为不吸烟。最近1年,饮酒频率≥每月1 ~ 3 次者为饮酒,饮酒频率< 每月1 次者为不饮酒。与其他多数人相比较,平时饮食较咸或很咸者为有咸食习惯,平时饮食很淡、较淡或一般者为无咸食习惯。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用χ2 检验,多因素分析用非条件Logisitic 回归。本研究的因变量为是否患病,患病赋值为1,未患病赋值为0。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842人中,男性565人,女性277人。年龄最小23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7.7 岁。其中20~ 29岁162人,占19.24%; 30~ 39岁244 人,占28.98%; 40 ~ 49 岁266人,占31.59%; 50~ 60岁170人,占20.19%。
2.2 公务员慢性病患病情况(表 1)842 名在职公务员中,高血压患者131人,糖尿病患者21人,脑卒中患者7人,冠心病患者16人。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级别和不同部门的公务员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男性高于女性,处级干部高于一般职员,政法部门公务员高于党群和科教公务员,其余3 种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学历公务员除脑卒中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 > 0.05),其余3种慢性病的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
|
表 1 衢州市不同特征公务员慢病患病情况 |
由于本次调查对象中糖尿病、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偏少,不满足Log istic回归病例组样本量的要求,因此无法进行多因素分析,故仅就高血压的患病情况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紧张程度和BMI为多分类变量,对其设置哑变量。结果显示,衢州市在职公务员高血压患病危险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家族史和吸烟。男性较女性更容易患高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危险性逐步增加。高血压家族史和吸烟均能增加高血压的患病概率。
|
|
表 2 衢州市公务员高血压患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期望寿命的延长,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5]。衢州市在职公务员慢性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我国1998年城市抽样调查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平均20. 09%的水平[6],但其他3种慢性病的患病率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男性较女性更容易患高血压,可能由于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较女性严重[7],也可能与职业、饮酒、心理因素有关。处级公务员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一般职员(P < 0.05),与处级公务员工作时间长、责任重大、压力大,精神常处紧张状态有关。随着学历的升高,高血压的患病率反而呈下降趋势,提示健康教育对预防高血压有很大作用[8]。科教部门工作规律性强,慢性病患病率低于其他部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危险性逐步增加,其原因与人体生理特点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生理功能降低,血压随之升高,与文献[9]报道一致。家族史可增加慢病患病的危险与王仁元等[10]的研究一致。
多数研究认为,饮酒和咸食习惯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11],BMI增加会使高血压的发病增加[12],而本研究却未能得出明确结果,可能与饮酒和咸食习惯的定义不够精确,未对被调查人群年龄进行校正等有关。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开展健康教育,指导人们进行自我保健对降低慢性病患病率起到积极的作用[13],同时还应加强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减少慢病的患病和伤残。
| [1] | Unwin N,Alberti KG.Chronic non communical.e diseases[J]. Ann Trop Med Parasitol, 2006,100(5-6):455-464. |
| [2] | Lopez AD,Mathers CD,Ezzati M,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2001:systematic analysis of population health data[J].Lancet,2006,367(9524):1747-1757. |
| [3] | Nishtar S,Bile KM,Ahmed A,et al. Integrated population based surveillance of non communical.e diseases:the Park istan model[J].Am J Prev Med,2005,29(5 supll 1):102-106. |
| [4] | 宋毅,程茅伟,李骏,等.湖北省居民常见慢性病患病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3):366-367. |
| [5] | 董光辉,刘奇男,滕月舟,等.丹东市城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4):467-468. |
| [6] | 张东峰.青岛市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2):1459-1460. |
| [7] | Sevre K,Lefrandt JD,Nordby G,et al. Autonomic function in hypertensive and normotensive subjects:the importance of gender[J].Hypertension,2001,37(6):1351-1356. |
| [8] | 李东光,张翠莉,高晓虹,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5,3(4):147. |
| [9] | 张静一,粟华,王丽娜,等.河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及分布特征[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4):347-350. |
| [10] | 王仁元,谢亚莉,许国章,等.宁波市城区居民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2):169-170. |
| [11] | 胡伟,佟伟军,刘彦斌,等.吸烟、饮酒与蒙古族高血压的关联性[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1330-1331. |
| [12] | Hu G,Bareng NC,Tuomilehto J,et al.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mass index to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a prospective study in Finland[J].Hypertension,2004,43(1):25-30. |
| [13] | 施学忠,杨永利,谢婧,等.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17-719. |
2011, Vol.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