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0, Vol. 26 Issue (1): 53-55   PDF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对家兔血液相容性影响
梅恒, 胡豫, 张治华, 王华芳, 郭涛, 魏文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武汉430022
摘要: 目的 探讨纳米二氧化钛(TiO2)对家兔凝血系统、血浆蛋白及血细胞的影响,初步研究其血液相容性。方法 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在给药的0,1,2,4,8,24,48h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PF-4)含量;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计数;并在0和48h时于光镜下观察血细胞形态。结果 TiO2纳米粒对家兔的PT、APTT、FIB、PF-4、RBC、WBC、PLT均无明显影响(P>0.05);且同组中不同时间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48h时各种血细胞形态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TiO2纳米粒对家兔凝血功能、血浆蛋白及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均无影响,是一种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的生物材料。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纳米     血液相容性    
Influence of nanomaterials of titanium dioxide on rabbit haemo-compatibility
MEI Heng, HU Yu, ZHANG Zhi-hua, et al    
Institute of Hematology,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2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anometer titanium dioxide on coagulation system,plasma albumin,blood cells and hematological compatibility in rabbits.Methods Twenty-four white Japane serabbits wer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and the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at the tmie of 0,1,2,4,8,24 and 48 hours after vein injection of nanometer titanium diozide.Prothrombin time(PT),active partial thrombolastin tmie(APTT),plasma fibrinogen(FIB),plasm a platelet factor 4(PF4),red blood cell(RBC),white blood cell(WBC),and platelet were tested.And at 0 and 48 hours after injection,blood smears with HE stain were observed.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 i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P>0.05)and in the same group at different tmie(P>0.05).The morphology of RBC,W C and PLT in blood smear of each group showed no difference under microscope(X400).Conclusion Nanometer titanium dioxide has no effect on coagulation system,morphology and number of blood cells in rabbits.
Key words: titanium dioxide     nanometer     hematological compatibility    

近年来,纳米二氧化钛(TiO2)在化妆品、环境,能源等领域应用广泛,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1, 2。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不同于常规粗晶粒材料的特性,是否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影响,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3。血液相容性是生物材料安全性研究领域里最受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包括相当广泛的内容,它既有与材料接触后血小板黏附、聚集导致血栓形成,溶血、白细胞减少等细胞水平的反应,又有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激活等血桨蛋白水平反应,还有免疫成分改变、血小板受体释放等分子水平的反应4。本实验通过动物体内实验方法对纳米TiO2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TiO2纳米粒子(杭州万景材料有限公司),平均粒径为25 nm,金红石型。以不饱和树脂促进剂(LCC)为稳定剂,溶胶-凝胶法制备成溶胶,溶胶浓度为215@10-2 m ol/L。TiO2纳米溶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前预处理:将TiO2纳米溶胶置60 °C水浴中10 h,然后37 °C水浴过夜。反复3次。灭菌处理。小瓶分装,4 °C保存。动物模型采用日本大耳白家兔,SPF级,雄性,体重2.3~2.65 kg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YXK (鄂)2004-0028。兔PF-4 ELISA试剂盒(Rabbit Platelet Factor 4,PF-4 ELISA Kit)(武汉中美科技有限公司)。

1.2 主要仪器

CA-7 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日本Syemex公司);配套试剂(德国DADE BEHRING公司);SYSM EX KX2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日本Syemex公司);高速离心机(美国Sigm a公司);普通双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EXL800全自动酶标仪(美国Bil-TEK公司);低温冰箱(日本Sanyo公司);电子恒温水浴箱(上海医疗器械厂)。

1.3 方法 1.3.1 凝血功能检测

取家兔24只,随机分为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稳定量组、稳定剂LCC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5只。分别从耳缘静脉注射TiO2纳米溶胶2.3 mL/kg (含TiO2纳米粒子7.4 m g/kg)、TiO2纳米溶胶4.6 mL/kg (含TiO2纳料粒子14.8 mL/kg)、LCC4.6 mL/kg、生理盐水4.6 mL/kg。分别在给药的0,1,2,4,8,24,48 h从耳缘静脉采血2mL,加入含有0.109 mL枸橼酸钠抗凝管中,30 m in内在4 °C下于3 500 r/m in离心4 m in,取上层血浆以CA-7 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

1.3.2 血小板功能检测

动物分组及处理同上。分别在给药的0,1,2,4,8,24,48 h从耳缘静脉采血2.7 mL,加入含有316 mg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中,30 m in内在4 °C下于1 000 r/m in离心15 min,取上层血浆分装保存于-20 °C待测。应用ELISA试剂盒测定各组血浆标本中血小的因子4(PF-4)的含量。利用EXL800全自动酶标仪测定A值。

1.3.3 血细胞计数及形态观察

动物分组及处理同上。分别在给药的0,1,2,4,8,24,48 h从耳缘静脉采血2 mL,加入含有3.6 m gEDTA抗凝管中,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RBC、W BC、PLT。分别在注射0和48 h时,在各组动物耳缘静脉采血做血涂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血细胞形态并拍照(400x)。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31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内及组间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TiO2对家兔PT、APTT和FIB含量的影响(表 1,2)
表 1 不同时间点各组动物PT值比较

表 2 不同时间点各组动物FIB值比较

与阴性对照组对应时间点比较,稳定剂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时间点PT、APTT和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稳定剂组对应时间点比较,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时间点PT、APTT和E 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时间点PT、APTT和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给予相同处理的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PT、APTT和血浆E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且随时间变化无趋势性变化。

2.2 TiO2对家兔PF-4含量的影响(表 3)
表 3 不同时间点各组动物血浆PF-4含量比

与阴性对照组对应时间点比较,稳定剂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时间点血浆PF-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105);与稳定剂组对应时间点比较,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时间点血浆PF-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时间点血浆PF-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给予相同处理的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血浆PF-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105),且随时间变化无趋势性变化。

2.3 TiO2对家兔RBC、WBC和PLT含量的影响

与阴性对照组对应时间点比较,稳定剂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时间点RBC、W BC和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5);与稳定剂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时间点RBC、WBC和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5);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时间点RBC、WBC和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注射后随时间推移,各组内RBC、WBC和PLT计数稍逐步有下降趋势,但给予相同处理的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RBC、WBC和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5)。

2.4 TiO2对家兔RBC、WBC和PLT形态的影响

显微镜下观察各组0及48 h时血涂片发现,给予不剂量的TiO2纳米粒溶胶和稳定剂后,各种血细胞形态均未见明显变化。其中稳定剂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血涂片与对应时间点阴性对照组血涂片比较,各组0与48 h血涂片比较,红细胞分类大致相当,未见幼稚白细胞,白细胞内未见中毒颗粒;血小板形态、数量未见明显差异,均未见巨大血小板。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TiO2纳米粒对家兔的PT、APTT及FIB均不产生影响,可能由于TiO2的等电点为6.2,在血液pH714的环境下,呈负电性,具有吸附血液中凝血途径重要因子Ca2+的作用5,因而具有抗凝血性。另一方面,当血液与材料表面接触一定时间后,血液中FIB含量的变化越小,说明材料表面对纤维蛋白原分子的吸附性越低。可以认为,TiO2纳米粒子表面对血浆蛋白的吸附性极低。

最新美国国立心肺血液所(NHLB I)血液-材料相互作用指南中增加了一些更为灵敏的指标,如PF-4、B-TG、GMP-140等。其中PF-4是由血小板A-颗粒分泌的巨核细胞/血小板的特异性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其浓度可增加1 000倍以上,反映血小板聚集性增强6,加速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促进血液凝固7。因此,PF-4被认为是血液高凝状态的最敏感指标8。本实验对血浆PF-4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TiO2纳米粒对血小板无激活作用,不会引起异常高凝现象。

此外,通过对各类血细胞计数进行检测发现,同组各时间点间和同一时间点各组间RBC、WBC和PLT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 E染色的血涂片也发现,各组0与48 h血细胞形态下明显变化,均未见异常细胞,说明TiO2纳米粒不会激活血浆中白细胞导致白细胞吸附和引起溶血。与既往报道的体外实验中TiO2纳米溶血试验呈阴性、溶血率< 1%一致192,符合医学标准规定的植入物溶血率< 5%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友亚.二氧化钛在化妆品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8):1021-1022.
〔2〕 隋少峰,刘志艳,张红,等.二氧化钛光降解饮用水中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7):875-876.
〔3〕 Service R F.Nanotechology growup[J].Science,2004,304:1732-1734.
〔4〕 刘欣,史弘道.医用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研究概况[J].Chinese J Dial and Artif Organs,2003,14(1):40-44.
〔5〕 Shirknanzadeh M.Nanoporous alkoxy-derived titaniun oxide coating:a reactive overlayer for runctiona lixing titanium surface[J].Mater Med,1998,9(6):355-362.
〔6〕 Slungaard A.Platelet factor 4:a chemoline enigma[J].Int J Bio-chem Cell Biol,2005,37(6):1162-1167.
〔7〕 Minamino T,Kitakaze M,A sanuma H,et al.Plasm a adenosin elevels and platelet 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AMI[J].Am J Cardiol,1999,83:194-198.
〔8〕 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52-447.
〔9〕 Nagaveni K,Sivalingam G,Hegde M S,et al.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tic compounds over combus tion-synthesized nano-TiO2[J].Envion Sci Technol,2004,38(5):160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