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戊二醛在临床应用中暴露出对医患双方健康损害、出现耐药龟分枝杆菌等诸多问题〔1, 2〕。目前我国内镜消毒仍主要使用戊二醛消毒液浸泡处理,但国外在1999年开始使用邻苯二甲醛替代戊二醛用于内镜消毒〔3〕。为进一步了解邻苯二甲醛消毒剂的相关性能,在比较邻苯二甲醛和戊二醛杀灭芽孢能力的基础上〔4〕,对进口邻苯二甲醛消毒剂的杀菌效果、模拟现场和现场消毒效果、金属腐蚀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试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Cidex邻苯二甲醛高水平消毒剂(OPA)〔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含正-邻苯二甲醛0.53%,pH值为7.45。
1.2 菌悬液和载体制备试验指标菌为大肠埃希菌(809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ATCC 19977)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芽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取细菌繁殖体和真菌等3~14代的纯菌株接种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培养24 h (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72 h),用稀释液洗下斜面上培养物并配制成所需浓度的菌悬液,试验时再将菌悬液与3%小牛血清白蛋白对倍混合配制成试验浓度的菌悬液。内镜消毒模拟现场试验的载体是取0.02 ml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悬液滴染于聚四氟乙烯管载体内壁,涂抹均匀,置37 ℃培养箱中至干燥。
1.3 方法 1.3.1 中和剂鉴定试验按《消毒技术规范》规定设计6组,以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和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为试验菌,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进行。如第1组不长菌或菌数远少于第2组,第2组菌数>100 cfu/ml,第3,4,5组菌数在1×107~5×107 cfu/ml,且组间误差﹤10%,第6组不长菌,可判定所选中和剂及其浓度适宜。
1.3.2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取无菌试管,加入1.0 ml试验浓度的菌悬液,置(20±1) ℃水浴5 min后,再吸取OPA原液4.0 ml于试管内,混匀并计时。作用至规定时间,取菌药混合液0.5 ml于含4.5 ml中和剂的试管中,混匀。中和10 min后取该液或稀释液1.0 ml接种无菌平皿,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细菌、真菌和分枝杆菌分别采用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沙堡氏培养基和分枝杆菌培养基),37 ℃温箱培养48 h (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接种后的平皿应放入干净的塑料袋内,37 ℃中培养7 d),计数菌落数,计算平均杀灭率。试验重复3次。
1.3.3 内镜消毒模拟现场试验参照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果检验技术规范》,把OPA原液装接于AER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内,先将试验载体(染有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外径6 mm、内径4 mm、长度2 mm的聚四氟乙烯管)装于模拟内镜(外径10 mm、内径6 mm、长度100 mm的聚四氟乙烯管)前、中、后3个部位,再将模拟内镜装于消毒机内按工作程序进行清洗消毒(酶洗5 min,过滤水冲洗5 min,OPA原液消毒5 min和无菌水冲洗5 min),程序结束后取下载体进行细菌培养计数。试验重复3次。
1.3.4 胃镜消毒现场试验按《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将使用后的胃镜按水洗、酶洗、清洗、消毒、冲洗等程序进行处理,其中消毒时将清洗擦干后的胃镜置于含OPA原液的消毒槽中,各孔道灌满消毒液,浸泡5 min。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 ml含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内镜活检口注入,收集冲洗液进行活菌计数并分别接种血平皿、中国兰平皿和SS平皿观察有无致病菌生长。
1.3.5 稳定性试验分别取3瓶密封包装的Cidex邻苯二甲醛高水平消毒剂置37 ℃恒温恒湿箱内存放90 d,于存放前、后分别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邻苯二甲醛含量,计算降解率。
1.3.6 金属腐蚀性试验将不锈钢、铜、铝和碳钢制成直径(24±0.1) mm、厚1.0 mm、中间有一直径2.0 mm小孔的圆片,用120号粒度水砂纸磨去表面氧化层,经洗涤剂浸泡10 min,洗净; 用无水乙醇再次脱脂。置50 ℃干燥1 h,称重(精确至0.1 mg)后浸泡于含专用强化剂和防锈剂的OPA原液中(200 ml/片),每日更换1次消毒液,对照为蒸馏水连续浸泡72 h后,取出金属片,用蒸馏水和软毛刷反复洗净,滤纸吸干,置50 ℃干燥1 h后称重,计算腐蚀速率(R)。
2 结果 2.1 中和剂鉴定试验结果(表 1)| 表 1 中和剂鉴定试验结果 |
结果表明,用含3 g/L卵磷脂、30 g/L吐温-80、10 g/L甘氨酸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中和剂,可有效中和OPA原液对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和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的残留作用,且中和剂溶液及其中和产物对试验菌的生长无明显影响。
2.2 对细菌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0.53%的OPA原液作用2.5 min,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分别为7.67(7.24~7.85),7.82(7.73~7.96),7.53(7.18~7.82)和6.56(6.39~6.79)。
2.3 内镜消毒模拟现场和现场效果以OPA原液为消毒液的AER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运行一个工作程序,对模拟内镜上不同部位污染的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均>3.00,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30次现场消毒效果检测结果表明,消毒后胃镜均未检出细菌和致病菌。
2.4 产品稳定性产品经37 ℃恒温恒湿箱内存放90 d后,消毒液中邻苯二甲醛含量测定结果为0.519%,与存放前含量比较,有效成分的降解率为2.08%,产品有效期可达2年以上。
2.5 金属腐蚀性经检测,OPA原液对不锈钢、铜、铝和碳钢的腐蚀速率分别为0.000 8,0.003 0,0.008 6和0.001 5 mm/年,均属基本无腐蚀级别。
3 讨论邻苯二甲醛作为一种新型高水平消毒剂,与戊二醛比较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效果,连续使用稳定性好、配制简单、操作时气味小,对工作人员眼、鼻刺激性小,使用时不需要活化〔2〕等优点。因此,许多国家都已采用Cidex OPA浸泡5 min用于内镜的高水平消毒〔5〕。本次试验证实,0.53%OPA作用5 min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的杀灭效果达到消毒要求,内镜消毒模拟现场试验和胃镜消毒现场试验效果都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与国内外相关的报道一致〔6, 7〕。
本研究已证实OPA原液的使用稳定性好,可连续使用14 d〔4〕。本次试验发现,OPA的产品稳定性好,有效期可达2年以上; 原液浸泡对4种金属也属基本无腐蚀,适宜临床应用。关于OPA的毒性,国外研究报道其毒性较戊二醛低〔8〕,至今尚无OPA急性毒性、对皮肤的刺激性以及致畸变和致突变等性能的报道〔2〕,目前临床应用中主要反映OPA消毒液接触皮肤、衣物后会着色反应,不易洗去,需要注意防护。
本次研究证实,0.53%邻苯二甲醛消毒液用于胃镜消毒时5 min即可达到高水平消毒,可以解决目前我国胃镜消毒中使用2%戊二醛浸泡作用时间较长(10~45 min),导致患者等待时间长和一些医院因诊疗时间紧而出现消毒不彻底等难题,同时也能改善医护人员正确使用消毒液的依从性,具有很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 [1] | 沈伟, 朱仁义. 戊二醛消毒剂的暴露危险与安全使用[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25(2) : 184–186. |
| [2] | 刘仲霞. 邻苯二甲醛消毒剂研究进展[J]. 医学文选, 2005, 24(5) : 856–858. |
| [3] | Gregory AW, Schaalje GB, Smart JD, et al. The mycobactericidal efficacy of orthophthalaldehyde and the comparative resistances of Mycobacterium bovis.Mycobactera terrae and Mycobacterium chelonae[J]. Infect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 1999 : 20–324. |
| [4] | 胡国庆, 徐燕, 潘协商, 等. 邻苯二甲醛和强化戊二醛杀灭细菌芽孢效果比较[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7) : 800–801. |
| [5] | Rutala WA, Weber DJ. New disinfection and sterillzation methods[J].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01, 7(2) : 348. DOI:10.3201/eid0702.010241 |
| [6] | Hession SM. Endoscope disinfection by ortho-phthaladehyde in a clinical setting:an evaluation of reprocessing time and cost compared with glutaraldehyde[J]. Gastronenterol Nurs, 2003, 26(3) : 110–114. DOI:10.1097/00001610-200305000-00005 |
| [7] | 钟晓祝, 李春梅, 李立平. 国产邻苯二甲醛消毒效果的实验与临床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8) : 903. |
| [8] | Walsh SE, Maillard JY, Russell AD, et al.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the relative efficacies of ortho-phthalaldehyde and glutaraldehyde against glutaraldehyed-resistant Mycobacterium chelonae[J]. J Appl Microbiol, 2001, 91(1) : 80–92. DOI:10.1046/j.1365-2672.2001.01341.x |
2009, Vol.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