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早餐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1]。为了解大学生的早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起大学生对早餐的重视,为学校有关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大学生按时高质量的用好早餐,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依据。我们于2006年10~12月对大连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早餐现状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大连大学在校大学生261人,其中男生78人,占29.9%;女生183人,占70.1%;医学专业210人,占80.5%;非医学专业51人,占19.5%;贫困生11人,占4.2%。低年级学生(1~2年级)118人,占45.2%;高年级学生(3~4年级)143人,占54.8%,年龄最小19岁,最大23岁,年龄中位数20.9岁。
1.2 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每周早餐次数、早餐质量、吃零食情况、对早餐认知态度及营养知识知晓情况等。由调查员讲解问卷注意事项,现场指导匿名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270份,全部收回,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61份,有效率96.7%。
1.3 相关定义(1)吃早餐频次:每周吃7次早餐定义为每天吃早餐,每周吃5~6次定义为经常吃早餐,每周吃3~4次定义为不规律吃早餐,每周吃2次以下为不吃早餐。(2)早餐质量:按营养早餐标准[2],将早餐食物分成4类:谷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早餐摄入包括这4类食物,定义为早餐质量好,摄入其中3类定义为早餐质量较好,只摄入其中2类及其以下者,定义为早餐质量较差。(3)贫困生:指由贫困生所在地政府出具证明,证明其家庭贫困的学生。
1.4 统计分析资料经核对后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5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吃早餐频次构成比(表 1)在261名大学生中,能够每天吃早餐者仅99名,占37.9%;每天吃早餐或经常吃早餐女生高于男生,不规律吃早餐或不吃早餐者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2,P<0.01)。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每天吃早餐或不规律吃早餐,经常吃早餐或不吃早餐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6.46,χ2=6.76,均P>0.05)。
2.2 早餐质量及消费水平
在每天吃早餐的99名学生中,早餐质量好的占18.2%,早餐质量较好的占33.3%,早餐质量较差的占48.5%。男女生早餐质量好的分别为18.8%和18.1%,较好的分别为18.8%和36.1%,较差的分别为62.5%和45.8%,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99,P>0.05)。不同专业学生中,早餐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每天吃早餐的学生中,有62.8%的大学生早餐消费水平<2元,女生中早餐消费水平<2元者占71.0%。男生中早餐消费水平<2元占43.6%,多数男生早餐消费水平>2元,占56.4%。早餐消费水平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4,P<0.01)。贫困生中有36.4%的学生早餐消费水平<1元。
2.3 不吃早餐原因在不能每天吃早餐的162名学生中,64.8%因为起床晚,没有足够吃早餐时间;12.3%为了减肥控制体重;9.9%因为学习压力大,食欲下降;9.3%因为没有吃早餐习惯,还有3.7%为了省钱用于上网或其他消费。
2.4 对早餐营养知识的知晓与认识在261名大学生中,认为早餐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占94.3%;男生和女生认为早餐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分别为85.9%和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2,P<0.01)。在每天吃早餐组、经常吃早餐组、不规律吃早餐组与不吃早餐组,认为早餐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分别为99.0%,93.7%,94.4%和7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P<0.01)。对长期不吃早餐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不了解的学生占4.2%;知道营养早餐应包括谷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等4类食物者仅占17.2%。88.1%的大学生对营养知识有渴求愿望,其中希望通过报刊获得知识占42,9%,通过电视获得占30.3%,通过讲座获得占16.8%,通过广播获得占10%;但有11.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甚至有0.4%的学生不愿意接受教育。
3 讨论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能够做到每天吃早餐者仅为37.9%,低于文献报道[3],大学生中存在不规律吃早餐或不吃早餐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晚起床习惯和减肥及控制体重,部分大学生对早餐重要性认识不足,持无所谓态度,甚至不知道长期不吃早餐会影响身体健康,应引起重视。
研究表明,长期不吃早餐会造成营养不良、体格瘦弱、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4, 5]。建议对大学生早餐加强管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早餐行为,改变大学生中不重视早餐、无规律早餐或不吃早餐的现状。
[1] | 黄永玲, 李迎春, 胡传来, 等. 4~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1) : 57–59. |
[2] | 汪思顺, 卢启良, 平波, 等. 贵州农村各民族儿童铁营养与贫血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1) : 73–74. |
[3] | Maria CM, Hadler YJ, Sigulem DM. Anemia in infancy:etiology and prevalence[J]. J de Pediatr, 2002, 78(4) : 321–326. |
[4] | 张历, 杨磊, 房毅, 等. 吉林省妇女?儿童贫血现状及干预措施[J]. 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1(12) : 1608–1609. |
[5] | 常素英, 何武, 贾凤梅, 等. 中国儿童营养状况15年变化分析[J]. 卫生研究, 2007, 36(2) : 210–212. |
[6] | 曾令霞, 颜虹, 郭雄, 等. 中国西部40县农村3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浅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1) : 5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