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08, Vol. 24 Issue (9): 1040-1042   PDF    
医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及心理控制源关系
王鲁慧1, 崔国生2     
1. 沈阳医学院心理教研室, 沈阳 110034;
2. 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摘要目的 探讨医学生自尊、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36名医学生进行测评。 结果 医学生自尊、心理控制源及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经济状况以及预期收入的差异(P>0.05)。自尊、心理控制源与生活满意度各纬度间存在一定相关性(r=0.19~0.45;P<0.05),自尊、内控性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结论 自尊、心理控制源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自尊     心理控制源     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self-esteem, locus of contro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ANG Lu-hui, CUI Guo-she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Shenyang 11003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self-esteem,locus of contro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o provide an aid for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Methods 236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were measured by SES,IPS and SWB questionnaires. Results there ware no differ ence on self-esteem,locus of control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in sex,grade,economic status.the correlation was significant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self-esteem,locus of contro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Self-esteem and internality were excellent predi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 Conclusion Self-esteem,locus of control were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to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SWB.
Key words: self-esteem     locus of control     subjective well-being(SWB)     college students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体依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1],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心理指标,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自尊一般认为是人们赞赏、重视、喜欢自己的程度,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总体情感上的评价[2]。心理控制源被认为是有关个人性格及/或行动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2]。有研究表明,后两者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3]。为了解医学生自尊、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提供依据,于2008年4月对沈阳医学院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本科在校大二、大三2个年级8个班共245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为96.33%。其中男生82人,女生154人。大二113人,大三123人。平均年龄21.6岁。家庭居住地:城市119人,农村117人。

1.2 方法

采用以班为单位团体测试方式。测试内容:大学生一般情况(自编问卷)及自尊、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3套量表,同时发放,1次完成。其中:(1)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2],共10个项目,每个项目由学生自己判断是否符合,分4级评分,非常不符合1分,不符合2分,符合3分,非常符合4分。总分范围为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越高[2]。(2)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2]:其中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反映心理控制构成中3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每个分量表包括8个题目,每个题目分6级评分,很不同意-3分,不同意-2分,不太同意-1分,基本同意+1分,同意+2,很同意+3分。分值范围0~48分[2]。(3)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张兴贵等编制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4]和Diener等编制的快乐感量表[5]。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包括家庭、友谊、学校、环境、学业和自由满意度等6个纬度36个项目,量表采用1~7级记分制,分数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越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0.93之间,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4] 。快乐感量表由包括6个项目的积极情感和8个项目的消极情感2个量表组成。每个项目从1~7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积极情感或消极情感体验越强烈。国内研究验证,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主观幸福感得分是由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感得分之和减去消极情感得分构成。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自尊、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评分分布

大学生自尊得分均值为38(s=4.95);内控性(I)、有势力的他人(P)及机遇量表得分均值为别为30.77(s=5.70)、16.82(s=6.47)和16.39(s=6.45)。主观幸福感均值183.26(s=20.75)。不同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经济状况以及预期收入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自尊、心理控制源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自尊、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

自尊、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性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正相关,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体验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8,0.40(P<0.001);内控性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体验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4,0.41(P<0.001)。有势力的他人、机遇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负相关。

2.3 自尊、心理控制源与生活满意度各纬度的相关性(表 1

表 1可见,自尊、内控性与友谊、自由及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机遇、有势力的他人则与友谊、家庭满意度等呈负相关。

表 1 自尊、心理控制源与生活满意度各纬度的关系(r

2.4 自尊、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 2)

以自尊量表评分、心理控制源3个分量表评分作为自变量,分别以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 2结果可见,与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的依次是自尊和内控性,2个变量能联合预测生活满意度的30.4%;与积极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依此是内控性和自尊,2个变量能联合预测其观测变量的23.3%,均为正向预测;消极情感中只有自尊进入回归方程,为反向预测。

表 2 自尊、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主观幸福感、自尊及心理控制源在不同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经济状况以及预期收入上均未见明显差异,这可能与生源多数为辽宁省内,城乡经济、文化发展差距不明显有关。

调查结果显示,自尊、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正相关;心理控制感中的有势力的他人、机遇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负相关。表明喜欢和接受自我,对自己持积极肯定,认为事件的结果与个体付出努力的程度密切相关,自身可以控制事件发展方向与结果的人,比较满意自己的生活,体验到的积极情感频率较高,主观上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自尊、内控性主要与生活满意度中的友谊、自由和学业满意度相关性较高,影响较大,均为正相关。进一步表明自尊、内控性更多影响的是依赖于内部因素的生活满意度。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尊和内控性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体验密切相关,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变量[3, 7, 8]。因此,可通过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和心理控制感的内控倾向而影响主观幸福感,从而改善大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段建华. 主观幸福感概述[J]. 心理学动态, 1996(1) : 46–48.
[2] 王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增刊) : 318–320,332-334.
[3] 郑雪. 人格心理学[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44-350.
[4] 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74-2003075422.htm
[5] Diener E, Suh E M.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M].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0.
[6] 张兴贵, 郑雪. 青少年学生五大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2) : 98–103.
[7] 余欣欣. 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2) : 242–244.
[8] Baumeister, Campbell, Krueger, et al. Does 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interpersonal success,happiness,or healthier lifestyle[J].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03, 4 : 1. DOI:10.1111/1529-1006.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