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08, Vol. 24 Issue (3): 292-293   PDF    
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
卓兰芳1, 汪秀英2     
1. 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医务室, 徐州221008;
2. 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肾内科
摘要目的 了解网络接触和一般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为指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开展相应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苏省徐州市从初中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5464名青少年进行一般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网络接触等内容问卷调查。根据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男性(18.35±4.38)分,女性(18.80±3.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9,P=0.000)。经过多因素分析在网吧上网、上网成瘾、网上恋爱、依靠上网摆脱不良情绪均可使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查阅资料、通过Email联系朋友、上网聊天有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母亲的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高、城市户口、独生子女是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因素,郊区户口、重组家庭、单亲家庭、经受负性生活事件与较低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关。 结论 在有教育、有社会支持、有管理制度、有监督的环境下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才能保证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使用     社会适应能力    
Adoldescent’s internet use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ZHUO Lan-fang, WANG Xiu-ying     
High Medicine Vocational School of Xuzhou, Xuzhou 2210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internet use and common social factors to adolesc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To guide the adolescent to use the internet reasonably and to improve 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Methods Students randomly selected by stratified chuster sampling in Xuzhou city were surveyed with questionnaire.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common social factors,intermet using,etc.The score of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were analyzed by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5 464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from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cores between male(18.35±4.38)and female(18.80±3.91)(F=15.99 P=0.000).By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surfing in the internet bar,internet addict disorder,internet love affairs,getting rid of bad temper by internet could whittle 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Collecting information,connecting friends with E-mail,chatting could improve 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Mother's high education,high family income,born in urban, singleton could improve 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Born in suburb,single parent,negative living affaires would whittle 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Conclusion Using intemet under education,social support,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could improve adolesc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and reduce negative effect of intemet.
Key words: adolescent     internet us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并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但是互联网上信息的隐蔽性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过渡使用网络将导致个体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心理功能损害[1]。本文于2006年10月针对中学生、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调查,探讨了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使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大学、中学学生共6 000名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6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5 464份,有效率91.1%。其中男性2 579人,占47.2%,女性2 885人,占52.8%。年龄13~24岁。年级从初中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发放调查表,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匿名独立填写调查表,当场收回。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户籍等),父母及家庭情况(父母文化、职业、家庭结构、收入等),网络接触情况(经常上网地点、每周上网次数、上网目的等),负性生活事件(考试失败、被人错怪、家庭矛盾、远离家庭等),社会适应能力等5个方面。标准设定:采用网络成瘾的标准测评方法[2]。上网者回答10个问题,总分5分以上(包括5分)者为网络成瘾。经常上网的标准每周上网超过2次,每次上网超过2 h。社会适应能力的测量:参考其他文献自拟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量表[3],包括13个问题,每个问题均由适应较差、适应一般、适应良好3级。每个选项分别赋予1,2,3分的权重,以总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得分越高,社会适应能力越强。

1.3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 3.0双录入。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使用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多分类变量使用哑变量进行数量化。

2 结果 2.1 影响因素(表 1)

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得分男生为(18.35±4.38)分,女生(18.80±3.91)分,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9,P=0.000)。此外,户籍、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均对社会适应能力有影响。

表 1 社会适应能力得分及影响因素

2.2 上网频次和地点和社会适应能力(表 2)

经常上网者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为(18.61±4.11)分,不经常上网者(18.54±4.2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44,P=0.558)。而上网是否成瘾、每周上网的次数、上网的地点均对社会适应能力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 2 社会适应能力的网络影响因素

2.3 上网目的与社会适应能力(表 3)

上网查阅资料者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为(19.30±3.84)分,不上网查阅资料者为(18.05±4.15)分,社会适应能力前者强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373,P=0.000)。而上网聊天者、使用Email联系朋友者社会适应能力强。而网络恋爱或者使用网络摆脱烦恼者,社会适应能力均弱,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 3 上网目的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

2.4 社会适应能力的多因素分析(表 4)

社会适应能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为比较各变量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多因素分析。回归模型有意义(F=29.384,P=0.000,R=0.305),分析结果分为2类,一般影响因素和网络影响因素,每一类分别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递减排列。

表 4 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线性回归模型

3 讨论

上网查阅资料、使用Email联系朋友、上网聊天均有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网络恋爱、网上漫无目的随便观看、使用网络摆脱烦恼或者缓解不良情绪均会导致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网络成瘾属于病理性的网络使用,对心理、社会适应等造成较严重的损害[4]。与在家上网、在学校上网比较,在网吧上网成为危险因素。母亲的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高、独生子女和城市户口均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因素。郊区户口、重组家庭、单亲家庭、经受负性生活事件等均能降低社会适应能力,此时若为了摆脱烦恼而上网将进一步加重危害。因此,上网有管理、有监督和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将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青少年应该在有教育、有支持、有管理、有监督的环境下合理的使用网络,以保证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让网络成为青少年学习、交流、丰富个人生活的有益媒介,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永信, 吴少兰, 郑振宝, 等. 网络成瘾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Lo2 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 16(1) : 72–74.
[2] 高修银, 陆召军, 卓朗, 等. 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探究[J]. 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6, 26(6) : 512–515.
[3] 翟德春, 潘秀丹, 李慧英, 等. 医科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4) : 392–393.
[4] 林琴, 徐勇. 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J]. 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3) : 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