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卫生  1992, Vol. 5 Issue (1): 21-22  

引用本文 

吴水龙, 张玉庆. 中国茶叶中切尔诺贝利放射性影响[J]. 放射卫生, 1992, 5(1): 21-2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0-10-21
中国茶叶中切尔诺贝利放射性影响
吴水龙 , 张玉庆     
上海市卫生防疫站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有大量放射性物质逸出,其后果儿乎影响到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评价苏联这次事故后释放出的大量放射性物质对我国的影响,我们在上海地区采集了各种生物样品进行应急监测,其中5月份采集的安徽茶叶中,发现137Cs、131I等放射性比活度远高于其他样品[1]。因为茶叶是我国广大公众日常喜用的饮料,所以从1989年起每年采集部分茶叶样品,用高纯锗γ谱仪计算机系统进行监测。本文报告5年连续监测结果,并对放射性铯的摄入进行初步内照射剂量估算。

一 仪器与方法

测量仪器使用美国CANBRRAR公司生产的SERIES-35,4096道分析器、高纯锗探测器和IBMPC/XT微机。整个装置相对效率为19%、能量分辨率为2.0keV(对60Co的1332keV),解谱程序为Spcana,由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卫生防疫站共同编制,样品中放射性核素分析方法详见文献[2]

茶叶样品前期由上海市茶叶进出口公司提供,后期直接从市场购买。样品采集后经干燥、粉碎、压紧,装在倒井型塑料样品盒里,直接放在探测器上测量。每个样品约350克。

2 结果与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分析了14批样品,主要选用红茶和绿茶二种,其结果列于附表,从中可见:

附表 茶叶样品中放射性核素比活度(Bq/kg)

1.1985年茶叶样品是苏联核电站事故前制成的,1989年10月份补充采样,其中没有发现任何裂变核素。1989、1990年茶叶样品中亦没有裂变核素,而1986、1987、1988年的三年茶叶中存在有134Cs、137Cs等人工裂变核素,其137Cs比活度范围为0.9~5.5Bq/kg,134Cs为1.7~3.2Bp/Kg,且有逐年降低趋势,可见中国茶叶中的放射性是来自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所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其原因有二:其一、据上海等省市对苏联核电站事故监测表明,苏核电站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物质于5月初扩散影响到江南地区,持续时间达一个月之久。时值江南多雨季节,雨水将茶叶产区上空的切尔诺贝利放射性烟云载带到地面来,污染了茶叶和土壤。其二、茶叶容易吸收含钾肥料,而在元素周期表中艳和钾同属一族,有相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所以茶叶容易积蓄放射性铯。

2.附图是1989年5月20日(距核事故仅24日)在安徽省万安县茶农家中采集的新茶叶样品γ谱图。样品中除137Cs、134Cs外,还存在有短寿命的131I、103Ru等裂变核素,其中131I竞高达39.2Bq/kg(推算到采样日期)。

附图 1986年5月20日茶叶样品γ谱图

3.为了估算饮茶者摄入放射性龟所致内照射剂量,按传统的方法,用开水冲泡茶叶,测量茶渣和茶水中的放射性含量,计算转入茶水中放射性绝比例。采用文献[2]中介绍数据:D137=1.32×10-8Svy-1、D134=1.72×10-8Svy-1,D为人体中食入1Bq137Cs或134Cs所致内照射剂量当量。再假定常饮茶者一年饮用2公斤茶叶。那么,中国人在1986~1987年间由饮茶所致内照射剂量为0.25μSv。这相当于正常本底地区,人体经常摄入40K所致人均内照射年剂景当量(0.18mSv)的0.13%。

参考文献
[1]
吴水龙, 等. 高纯错探测器分析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对上海地区影响[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7, 7(增刊): 47.
[2]
吴水龙, 等. 进口食品放射性核素分析[J]. 放射卫生, 1990, 3(1):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