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20, Vol. 30 Issue (2): 248-248  

引用本文 

张爽, 郭春保, 黄正标. 分析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效果[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30(2): 248-248.
分析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效果
张爽 , 郭春保 , 黄正标     
葛洲坝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宜昌 443000 湖北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俗称为脑溢血,是指长期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脑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改变,导致血管破裂而引发的脑出血。在所有的脑血管疾病类型中,脑出血是一类致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的疾病,且该病发病非常急骤、病情发展速度快、病情一般较为凶险,是具有导致患者生命死亡的高危急症,因此,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会感到非常棘手,及时诊断患者的病期,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是首要任务。临床上对于此病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保守治疗即采用药物进行治疗,配合吸氧气,全身支持疗法。手术治疗方法有微创穿刺引流、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及开颅血肿清除术等。本文将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学》一书的学习,进一步分析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学》是由孙树杰、骆锦标、陈立华等专家共同编著,于2020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近300张全彩高清图片,从显微镜、内镜、机器人、激光定位、导航系统到各种立体定向设备的使用,从硬通道到定向软通道,系统展示了当今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的代表性手术技术,详细介绍了各种手术技术的操作方法即要点。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介绍了高血压脑出血的基础知识、壳核出血、下丘脑出血、小脑出血、脑干出血的外科治疗手术(包括显微手术、神经内镜手术、穿刺置管引流手术)、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配合、手术并发症分析及相关问题、麻醉相关问题、重症病房监测与处理,以及目前的临床研究进展。全书内容丰富而具体,图文并茂,编者按照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部位将有代表性的各种手术方法、技巧和手术并发症逐一呈现,以图片展示加文字描述的编排形式详加介绍,为我国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研究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推动了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领域的研究进程。

引起脑出血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等引起的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发生部位有壳核出血占61.2%,大脑皮层出血占18%,丘脑出血占12%,小脑出血占7.5%,脑干出血占1.1%。实际上每一例脑出血都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可能是综合因素所导致的,如不按规律服用降压药物、疲劳过度、情绪

过激、酗酒过度兴奋等等。对高血压脑出血传统的治疗观念是采用内科疗法,但效果不满意。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技术与立体定向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脑出血已逐渐在临床中展开,高血压脑出血的治愈率明显提高,死残率也有所下降。临床中常用的外科手术方式为微创血肿穿刺清除与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方式的选择应

当根据血肿大小和部位、患者术前gcs评分,有无并发症来全面考虑。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的优势在于创伤小、痛苦小,不需要开颅、输血,患者容易接受,其主要操作是在对脑出血部位准确定位后,只在病人的颅骨上开一个3cm×3 cm小孔或直接微创定向锥颅建立进入颅内血肿靶点通道,并由此在出血部位置入一根软的硅胶管吸引血肿,术后反复注入尿激酶药物,将血凝块溶解,由置入的硅胶管流出。软管对脑组织的损害最小,又比保守治疗脑内血肿时间明显缩短,有助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因此该手术方式较受患者及家属欢迎。而对于血肿量较大、急性脑受压严重或发生脑疝者,仍需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如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为在颅骨钻孔后扩大成3 cm直径骨窗,进入血肿腔,用吸引器直视下吸出血肿,血肿腔内置引流管1根用于术后引流。它能在直视下彻底地清除血肿、止血,随着近年来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使手术更加安全精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主要目的就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从而改善脑血液循环和脑脊液循环,改善患者治疗质量。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相较于保守药物治疗,能够更加早期地解除患者的压迫,恢复脑功能,对于一些急危患者采取手术能够直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且术后患者恢复快,抢救成功率高,能够挽救更多生命。同时,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大部分学者主张早期手术,即发病后1 d~2 d,近代以来主张超早期(出血后7 h)的学者也日益增多,根据临床实践来看早期手术患者预后是优于晚期手术患者,因发病后早期血肿较局限,脑组织破坏较轻,血肿多未穿破脑室,是手术的较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