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放射诊疗技术的普遍应用,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面临着越来越多挑战。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凭借其功能全面、运作高效等优势,受到医院管理者的广泛关注[1]。
1 背 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放射诊疗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医学手段[1]。放射诊疗工作包含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X射线影像诊断等多种照射类型,存在着涉及科室多、参与人员多、放射诊疗技术使用途径广等特点[2]。放射工作人员因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照射将不可避免的对身体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加强日常职业健康管理是放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系统化管理指统筹管理,整体规划,利用统一的流程与规范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模式[3]。建立管理组织体系可以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确保工作人员协调配合、有序开展,实现管理效用的最大化[4]。在医疗机构内部建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对提升专项工作管理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具有积极意义,是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权益的重要措施。
以省内某综合性教学医院为例,该院参照国内部分综合性医院的成功经验[2-3, 5],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建立了四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一个全面运筹、统一协调、高效执行、严格监管的管理体系,促使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维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权益,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2 实 践 2.1 完善组织架构,强化行政管理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医院重新调整了放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名单,由分管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医务处、设备处、院长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总务处、体检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放射科、核医学科、肿瘤放疗科等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担任委员,全面领导和监督全院放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放射工作人员由医务处统一管理,设置专职秘书1名。同时,各临床医技科室成立管理小组,由科室负责人负责放射工作人员日常管理工作,并指定1名专业技术人员为科室督导联络员。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四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从上至下依次为:以分管院长为主任委员的决策层,以医务处为核心的协调管理层,以科室负责人为组长、以科室督导联络员为抓手的执行层。详见图1。
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由决策层放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牵头,协调管理层医务处组织修订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具体包括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辐射安全管理规定等。临床医技科室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完善具体设备的操作流程、岗位职责和应急预案等。建立的规章制度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管理、个人剂量监测管理、放射防护培训管理、放射诊疗许可管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管理等工作进行了详细梳理,确保人员日常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辐射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2.3 加强部门协作,落实管理职责放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工作涉及行政、临床、医技等多部门科室,管理工作相互交叉、相辅相成,医院明确部门责任人和联络人,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6]。
四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中,决策层为放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并落实管理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明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
协调管理层为医务处,负责组织协调变更、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组织统一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组织放射工作人员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组织收发个人剂量监测计;组织开展卫生相关放射防护培训和考核;建立职业健康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放射防护培训档案等。
执行层为涉辐临床医技科室,科室遵循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法律法规及标准,定期做好放射防护自检自查及监督执行工作。同时安排科室督导联络员与医务处对接,做好人员梳理、个人剂量监测计收发、信息上传下达和数据汇总上报等工作。
各部门各司其职,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保障四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体系顺利运转,确保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位[3]。
2.4 组织监督检查,提高管理效率为确保放射工作人员遵守相关流程操作,权责到位,由决策层放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牵头,协调管理层医务处组织,执行层涉辐临床医技科室配合,定期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医务处不定期组织现场检查,重点查看科室放射工作人员梳理情况、个人剂量监测计和防护用品佩戴情况、职业健康体检和放射防护培训参加情况。若出现未按照要求正确佩戴个人剂量监测计或防护用品、遗失个人剂量监测计未及时上报等情况,将严格处罚并通报。同时,涉辐临床医技科室定期进行自检自查,发现问题随时上报医务处,共同协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4]。
3 成 效 3.1 规范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专项管理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该院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放射工作人员管理模式,决策层、协调管理层、执行层之间形成了有效联动。截止2019年12月底,该院有放射工作人员422人,涉及放射科、核医学科、肿瘤放疗科、血管甲状腺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心内科、疼痛科、血液内科、腔镜中心、消化内科、骨科、口腔科、碎石中心、手术室等16个临床医技科室。全体新进放射工作人员均已参加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法规标准培训,现场考核通过率为100%。新上岗放射工作人员100%执行岗前职业健康体检,2019年度发现3人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均已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情况已及时安排。
同时,每季度由相关资质单位为放射工作人员配备个人剂量并进行检测。针对每季度检测结果中剂量较高者,进行追踪调查,并向个人提示应切实做好个人防护。2019年度,该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1642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28 mSv/a。其中有17人次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异常,占比0.10%,最大剂量为17.15 mSv,最小剂量为1.43 mSv,异常数据主要分布于放射诊断学、介入放射学两个工种。经核查,剂量计实际受照剂量偏高主要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计保管不善所造成[7]。
3.2 逐步建立放射工作人员档案管理模式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规定,医院为放射工作人员设立个人档案,一人一档,档案信息实时更新,形成从“上岗到离岗”的全程管理[8- 9]。该院档案保存方式包括电子档和纸质材料两种。档案由协调管理层医务处安排专人负责信息整理、更新和保管,执行层科室督导联络员负责信息上报。
档案管理具体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职业健康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放射防护培训档案。其中,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科室、性别、年龄、居民身份证号、毕业院校、最高学历、从事放射工作年限、职业照射种类、辐射源项、工种/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从事辐射工作类别等。职业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健康检查报告、复查报告、年度职业健康检查总结报告等。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包括配备个人剂量计数量、个人剂量盒计编号、异常时《计量核查登记表》填写情况等。放射防护培训档案包括是否按时参加培训、培训时间、培训考核结果等。
放射工作人员档案终身保存。医院逐步梳理并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确保管理的全面性和可追溯性,为今后放射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和保障[8-9]。
3.3 有效提升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针对放射工作人员不按规定配备个人剂量监测计、穿戴防护用品等情况,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和不定期督导检查,增强从业人员法制观念,提高从业人员防护意识。每年医院利用周会和科会时间,结合典型案例,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辐射安全知识讲解。医院每两年邀请省级、市级卫生监督所专家来院进行放射防护与辐射安全知识的集中授课及现场考核,考核合格者可继续从事原放射诊疗工作。同时,医院不定期组织现场检查,针对未按照要求正确佩戴个人剂量监测计或防护用品、遗失个人剂量监测计未及时上报等情况,登记在册并全院通报。2019年度累计发放个人剂量检测计1680个,收回1642个,回收率达97.74%;2019年度检查发现违规佩戴个人剂量监测计或防护用品13人次,占放射工作人员总人数的3.10%。医院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放射工作人员了解辐射安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自觉主动转变思想,做到最有效的自身防护,保障医患双方共同安全[10-11]。
4 思 考 4.1 建立管理体系是推动专项工作开展的良好途径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能够明确工作主体,将责任具体化、规范化,使各部门充分发挥优势、功能互补[3, 12-13]。医疗机构放射诊疗专项工作参与部门多、涉及信息广,需要全方位协调配合才能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建立四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专项工作组织架构明确、管理制度健全,决策层、协调管理层、执行层尽职尽责,监督反馈及时,真正实现了管理效用的最大化。然而,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初期往往工作任务琐碎繁杂,部门沟通困难重重,管理者更需要沉着冷静,理顺工作思路,找准工作重点和难点,先易后难,专项突破[3]。一旦形成了运作流畅、执行高效的组织体系,将会从根本上提升专项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2 督查工作常态化有利于保障体系建设严格监管是建立良好组织体系的重要保障[14]。在放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工作中,接受上级单位督查、开展院内自查自纠等将有利于问题的反馈和解决。然而实际工作中发现,检查时间难以保证、检查结果运用不到位等问题都使得督查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医院应当定期组织开展积极有效的监督检查,将督查工作常态化,并将是否严格执行放射管理相关制度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检查结果直接与科室和个人绩效考核挂钩,从而确保放射工作人员权责到位,保障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的有效性。
4.3 利用信息化手段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做好数据归档和统计工作[1, 8-9]。目前医院档案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以个人信息归档以及查询为主,专业数据库建设尚不完善,数据分析模块尚未建立,信息利用率较低[1, 8-9]。医院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转变管理模式,建立“个人档案、实时更新、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科学分析和有效评估放射工作人员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
倪萍, 郑中楠. 加强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管理[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2, 29(12): 791-792. |
[2] |
王建平. 综合性医院辐射防护现状分析与管理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2014, 23(6): 492-493. |
[3] |
杨海龙, 何明庚. 构建全面高效的综合医院辐射安全防护管理组织体系[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5): 529-531. |
[4] |
程伟. 医疗机构放射卫生管理体会[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 15(7): 495-496. DOI:10.3969/j.issn.1007-9203.2007.07.012 |
[5] |
魏琴, 谢贤宇, 郑森兴, 等. 医院新型放射防护管理实践与体会[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2): 179-181, 185. |
[6] |
叶海荣, 杨智才, 许旭光, 等. 浅谈医院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体会[J]. 医疗装备, 2015, 28(9): 93-94. DOI:10.3969/j.issn.1002-2376.2015.09.069 |
[7] |
景丽艳, 王强, 杨陆婷, 等. 2018年度浙江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06): 631-632, 636. |
[8] |
秦晓燕. 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档案管理探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6): 1030-1032. |
[9] |
徐东, 苏居明, 杨群. 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电子档案管理的作用意义[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1): 187-194. |
[10] |
黄惠芳. 浅谈如何规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J]. 中国卫生产业, 2018, 15(28): 44-45. |
[11] |
顾森文. 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的相关体会[J]. 中国卫生产业, 2015, 12(32): 191-192. |
[12] |
王璐. 医院放射诊疗防护管理探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20): 34-35.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20.024 |
[13] |
于丹.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4.
|
[14] |
张庆贤. 综合性医院辐射防护现状分析与管理探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83): 16416-16417. DOI:10.3877/j.issn.2095-8242.2017.83.0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