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操作中绝大多数使用X射线透视作为主要的影像引导工具,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设备是医疗机构开展介入放射学的主流设备。介入放射学具有X射线曝光量大、时间较长、防护难度高等特点,而且需要职业人员在DSA设备诊疗床旁进行介入手术操作,因此在其施行已达到满意医学诊疗目的的同时,需要有效保障职业人员、受检者(或患者)以及公众等关键人群的防护安全与身体健康[1-2]。为此,本文对深圳市2018年使用DSA的医疗机构进行抽检分析,以了解深圳市目前开展DSA介入手术的防护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卫生行政部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为DSA介入诊疗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改进提出建议,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深圳市2018年度17家医疗机构使用的18台DSA设备及机房。
1.2 内容与评价按照《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13)要求[3],使用X、γ辐射监测仪(AT1123型,白俄罗斯)对DSA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和机房外周围剂量当量率等进行检测与评价。控制限值分别为 ≤ 400 μGy/h和 ≤ 2.5 μSv/h。
1.3 检测方法DSA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检测方法按GBZ 130—2013附录B中B.1.2的方法进行,在DSA设备透视条件下使用AT1123型X、γ辐射监测仪,分别在床侧第一术者位和第二术者位平面上按头部、胸部、腹部、下肢和足部位置进行检测。检测时,DSA设备的铅悬挂防护屏、铅防护吊帘、床侧防护帘和床侧防护屏等防护用品均放置在介入手术时的正常位置。
DSA机房外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在DSA采集模式下,使用AT1123型X、γ辐射监测仪在距机房屏蔽体0.3 m处进行巡测,机房顶棚上方检测点距顶棚地面100 cm和机房地面下方检测点距楼下地面170 cm等位置进行巡测。
1.4 质量控制X、γ辐射监测仪和多功能质量控制检测仪均经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进行检定或校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专业技术人员均通过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与考核,持证上岗。
1.5 统计学方法检测数据汇总核对后,录入Excel数据库,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故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方法统计分析;不同术者位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的合格率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双侧检验水准α = 0.05。
2 结果 2.1 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18台DSA设备中,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符合标准要求的有8台,总体合格率为44.4%,其中第一术者位有10台,合格率为55.6%,第二术者位有9台,合格率为50.0%,第一术者位防护优于第二术者位,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5)。
DSA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第一术者位和第二术者位的结果分别为166.60(85.84,338.54) μGy/h和228.66(108.33,326.43) μGy/h,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第二术者位结果略高于第一术者位,经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SA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检测结果见 表1。
DSA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防护效果合格率最低的为胸部,其次为腹部,防护效果合格率最高的为足部,具体结果见表2。根据DSA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第一术者位不同部位测量结果,腹部所受剂量最高(235.87 μGy/h),其他部位依次为胸部、下肢、头部和足部,第二术者位胸部所受剂量最高(296.78 μGy/h),其他部位依次为腹部、头部、下肢和足部,具体结果见图1。除足部位置外,测试平面上第二术者位不同部位的检测结果要略高于第一术者位,经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结果见 表3。
18间DSA机房中有2间机房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超过控制限值(2.5 μSv/h),机房外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合格率为88.9%。超出控制限值的2间DSA机房测点均为患者出入机房的防护门下侧中点,其最高值为14.32 μSv/h,其他测点均符合GBZ130—2013要求的控制限值,具体结果见表4。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问题是目前关注的重点,有研究表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性职业危害以及放射性疾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4]。
深圳市2018年DSA设备的机房周围剂量当量率合格率为88.9%,但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密切相关的测点位置,如观察窗、操作位置和医生出入防护门等均未发现超出GBZ 130—2013的控制限值,2处超过控制限值的测点位置均为患者出入防护门与地板的缝隙位置,在介入诊疗活动中该区域人员长时间居留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深圳市DSA设备的机房屏蔽防护整体情况良好,DSA机房外工作场所能确保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避免接受不必要的照射。
深圳市2018年医疗机构DSA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合格率偏低(44.4%),合格率与广西省(47.1%)[5]和杭州市(50.0%)[6]的结果相近,高于福建省2016年的调查结果(29.4%)[7],总体上看DSA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合格率均偏低,这说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是个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根据GBZ 130—2013的要求,介入放射学操作要为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有研究表明,铅围脖、铅衣等个人防护用品对降低操作者颈、胸部、腹部的射线剂量效果较好,剂量最高可降低46%[8],因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规范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第二术者位不同部位所受到的照射剂量除足部外均高于第一术者位,第二术者位最高剂量部位为胸部,其次为腹部,第一术者位最高为腹部,其次为胸部,与张伟佳等[9]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覃志英等[5]研究认为,悬挂防护屏与DSA诊视床间存在一定的空隙,而第一术者的腹部距离空隙最近,故其腹部位置所受剂量较高。对于第二术者位来说,往往没有任何防护设施来阻挡散射线,故所受的剂量往往高于第一术者位。研究表明机体各部位对射线的敏感性不同,胸腹部的组织和器官(如乳腺、肺支气管和消化道等)具有较高的辐射致癌敏感性[10]。因此,在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诊疗活动中,应重视胸腹部区域的防护问题,以及关注第二术者位的防护问题。
要有效控制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问题,有效使用铅屏风和改进辅助防护设施等措施可明显降低术者头部、胸部和腹部的剂量[11],除此之外还应提高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在介入诊疗活动中自觉规范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和使用辅助防护设施[12],以及熟练操作流程,缩短照射时间,才能切实降低介入诊疗活动所致的辐射剂量,保障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1] |
郑钧正. 电离辐射医学应用的防护与安全[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009.
|
[2] |
张灶钦, 耿继武, 闫雪华, 等. DSA介入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要点[J]. 中国职业医学, 2013, 40(6): 590-592.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 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
[4] |
邢志伟, 姜恩海, 赵欣然, 等. GBZ 105《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存在问题和修订建议[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 6(12): 3452-3453. |
[5] |
覃志英, 陈掌凡, 赵新春, 等. 数字减影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剂量率检测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5): 522-524.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17.05.004 |
[6] |
王强, 张国军, 杨勇, 等. 杭州市部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诊疗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调查[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6, 26(18): 2708-2710. |
[7] |
郭进瑞, 郑森兴, 刘盼, 等. 2016年福建省34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防护情况分析[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7, 28(12): 922-926. |
[8] |
黄润玲. 广州市介入放射工作中防护情况的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4): 410-411. |
[9] |
张伟佳, 张雨, 师依婷, 等. 2016—2017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1): 55-58. |
[10] |
涂彧, 周菊英. 医学放射防护学[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010: 37-38.
|
[11] |
徐辉, 王建超, 黄卓, 等. 介入放射学中辅助防护设施改进效果评价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6): 661-664.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17.06.011 |
[12] |
吴小琴, 李烨, 刘刚, 等. 2016年甘肃省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1): 2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