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放射性物质官兵是指从事核武器存储、装检、运输、训练、试验、发射、质量检验和辐射监测工作的人员[1]。新形势下,各军兵种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不断增多,接触放射性物质官兵人数、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次数均逐年增加,其军事作业环境特殊,有潜在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2],均增加了此类人员的职业健康风险,对军事作业效能带来一定影响。有研究显示,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官兵,在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均可能出现一定的变化,其职业健康与防护措施已受到关注[3]。为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进一步加强其健康管理,提高其健康水平,我们对73例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官兵,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以2019年在我院疗养的接触放射性物质全部官兵73人作为观察组,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8 ± 1.50)岁;选取同期在院疗养的不接触放射性物质官兵80人(3年内未接触各种职业危害因素)作为对照组,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6 ± 2.3)岁。两组人员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1.2 方法 1.2.1 体检项目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235—2011)[4]和工作类型选择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包括详细询问病史、既往史及自觉症状等,临床检查包括血压、内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眼科检查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晶状体,用检眼镜检查眼底。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血糖、甲状腺功能(三碘甲状原氨酸、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染色体畸变分析等,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胸部DR、腹部和甲状腺B超。
1.2.2 指标判定按照原卫生部第55号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5]、《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GBZ 98—2017)[6]、《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与评价》(GBZ/T 248—2014)[7]等规范进行指标判定。
1.2.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但由于所有组间比较均涉及到理论频数 < 5的情况,因此,采用校正卡方检验的方法,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觉症状自觉症状主要为神经衰弱综合征,以头痛、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较为多见。观察组阳性人数共24人,其中头痛、头晕10人,阳性率13.7%,乏力8人,阳性率11%,记忆力减退9人,阳性率12.3%,其异常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
观察组中血常规异常人数共11人,其中白细胞异常3人,异常率4.1%,红细胞异常2人,异常率2.7%,血小板异常2人,异常率2.7%,血红蛋白异常4人,异常率5.5%,其异常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
观察组中甲状腺功能检查异常共11人,其中T3异常3人,异常率4.1%,T4异常4人,异常率5.5%,TSH异常4人,异常率5.5%,其异常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3)。
眼晶状体检查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现异常。染色体畸变分析观察组中异常1人,异常率1.4%。眼晶状体及染色体畸变异常在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4)。
官兵接触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铀、钚、氚、氡等元素[8],可能暴露的射线包括γ射线、Χ射线、α射线或中子等。同时,其岗位还面临高温、噪声、火箭推进剂泄漏、密闭等其他职业危害因素[9-10],均可能对接触放射性物质官兵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其职业健康需受到高度重视。因放射性物质种类多、射线种类不同,接触方式,暴露时间与间隔,剂量不同对身体及化验指标影响均不一致,本次研究重点分析与接触放射性物质官兵职业健康相关的自觉症状、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甲状腺功能、染色体畸变分析及眼晶状体等。
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头痛头晕、乏力和记忆力减退的自觉症状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陈馥[11]报导的一致。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加之作业环境封闭、艰苦的生活条件、严格的组织纪律、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导致他们心理压力较大,精神高度集中,易导致各类心理问题。画妍[12]、刘家健[13]等研究表明,火箭军某部官兵躯体化因子、SCL-90总分均显著高于军人常模,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值非常显著低于军人常模。罗显荣等[14]调查结果显示,接触放射性物质官兵的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分值和疲劳总分值均显著高于常模。冯正直、夏蕾等[15-16]研究也提示,在各军兵种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比中,火箭军官兵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因此,有必要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服务,加强自身防护、避免辐射、职业病防护等辐射防护知识的健康教育,进一步降低其心理负荷[17],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维护其身体健康。
由于造血系统、甲状腺、眼睛是辐射敏感器官,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染色体畸变率分析、甲状腺功能以及眼晶状体检查是判断辐射损伤的主要指标,对于接触放射性物质官兵的职业健康危害判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结果分析,观察组血常规指标异常率高于对照组,这与相关报道一致[18-20]。但此次观察组血常规指标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对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和核电站职业人群的职业健康相关研究符合[21-23],提示外周血像异常率尚不能认为与其职业照射类别有关[24]。本次结果显示甲状腺功能检测观察组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朱合[8],沙磊[21]研究相符。眼晶状体检查两组均未发现异常,染色体畸变分析观察组有1例异常,畸变类型为1条着丝粒环伴1个断片,异常率1.4%,低于宋学术[25]报导的山东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3.6%。综合上述结果说明接触放射性物质官兵外周血象、甲状腺功能、眼晶状体及细胞遗传学等均未因其工作岗位而造成影响。分析原因如下:一是对核辐射知识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二是防护意识的提高,防护设施的完善,使其接触射线的剂量非常低;三是低剂量辐射可诱导修复过程(或)刺激增殖修复,机体内产生“适应性反应”[26]。
本次结果对于疗养中心如何做好接触性物质官兵健康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疗养中心具有丰富的自然疗养因子和专业的健康管理人员,是接触放射性物质官兵理想的健康管理机构[27]。新形势下,应着力研究构建适应接触放射性物质官兵职业特点的疗养关键技术体系。提出以下建议:①进一步完善职业健康体检,构建职业健康四维评价体系(生理、心理、体适能、环境适应)[28-29];②建议上级职能部门尽快建立相关的军队职业健康体检与鉴定标准、工作准入、工作期间的健康评价、重大任务前的健康评估、危机干预、远期效应评估等体系[27];③加强心理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和人才培养,精细化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全方位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抗能力和调适能力[30];④建立与其部队、卫生队、驻地医院的联络机制,同时借助此机制延伸健康管理服务。
值得一提的,本次研究为回顾性的分析研究,样本量小,缺乏接触放射性物质官兵的个人剂量数据、接触时间等,在因果关系的结论上受到限制,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大样本量,同时进行更为完善的放射性从业数据的收集。
[1] |
李立新. 核勤疗养保障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2.
|
[2] |
常映民. 火箭兵医学[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
|
[3] |
李立新, 吕晓鹏, 莫东平, 等. 接触放射性物质官兵职业健康研究进展[J]. 人民军医, 2017, 60(11): 1071-1074.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235—201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 2007.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 98—2017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T 248—2014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与评价[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
[8] |
朱合, 聂善建. 某部核装检人员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10): 962-963. DOI:10.3969/j.issn.1672-9455.2010.10.033 |
[9] |
刘阿力, 崔继秀, 苟娟, 等. 高原高寒部队官兵心理卫生现状与对策[J].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 2007(4): 235-236. |
[10] |
宗玉国, 陈赛铮, 吴岩印, 等. 驻舰环境对舰载直升机飞行员身心健康影响的因素分析[J].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06, 13(1): 49-50. DOI:10.3760/cma.j.issn.1009-6906.2006.01.017 |
[11] |
陈馥, 陈智灵, 韩门娣, 等. 1151名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4, 40(4): 301-303. |
[12] |
画妍, 黄朝旭, 史艳茹, 等. 火箭军某部官兵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人民军医, 2018, 61(6): 479-482. |
[13] |
刘家建, 裴素萍, 王紫玉, 等. 火箭军某部官兵睡眠及心理状况调查[J]. 西南军医, 2018, 20(5): 501-505. |
[14] |
罗显荣, 张红梅, 杨俊, 等. 第二炮兵某部官兵心理、睡眠、疲劳状况调查[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4, 32(1): 49-50. |
[15] |
冯正直, 陈骁. 我国特殊军事环境军人心理问题研究与展望[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6, 38(20): 2199-2204. |
[16] |
夏蕾, 蒋娟, 王佳, 等. 中外军人心理健康比较研究进展[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 25(8): 1261-1267. |
[17] |
Sorahan T, Haylock R G, Muirhead C R, et al. Cancer in the offspring of radiation workers: an investigation of employment timing and a reanalysis using updated dose information[J]. Br J Cancer, 2003, 89(7): 1215-1220. DOI:10.1038/sj.bjc.6601273 |
[18] |
欧慧慧, 罗小铭, 黄莉莉, 等. 中山市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现况及相关干预对策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 39(21): 2526-2528. DOI:10.3969/j.issn.1002-1256.2018.21.020 |
[19] |
甘建哲. 广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7, 14(33): 130-132. |
[20] |
刘剑英, 钟进义. 核接触人员机体相关指标变化的比较研究[J]. 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6(9): 64-66. DOI:10.3969/j.issn.1671-4008.2009.09.053 |
[21] |
沙磊, 谭维维. 南通市2014年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1): 44-48. |
[22] |
杨红丽, 杨晓文. 职业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健康影响的探讨[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 17(3): 351-352. |
[23] |
蒋德娟, 王梅, 刘书锋, 等. 某核电站职业人群常见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4): 360-362. |
[24] |
程晓青, 赵世义, 李洁清, 等. 五省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体检白细胞计数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4(2): 97-100. |
[25] |
宋学术, 董振强, 陈艳霞, 等. 山东省部分放射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3): 242-244. |
[26] |
王燕, 孟庆勇. 低剂量辐射诱导适应性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4): 509-512. |
[27] |
李立新, 吕晓鹏, 张程, 等. 接触放射性物质官兵疗养保障现状与思考[J]. 人民军医, 2018, 61(11): 1087-1090. |
[28] |
张建祥, 魏敏. 新时代军队特勤人员健康体检基本项目设置的思考[J]. 中国疗养医学, 2018, 27(6): 599-601. |
[29] |
孟海滨, 李立, 李江域, 等. 军人健康评估标准流程研究[J]. 人民军医, 2016, 59(7): 682-685. |
[30] |
张晖. 疗养院军队涉核人员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 实用医药杂志, 2015, 32(9): 859-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