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9, Vol. 28 Issue (6): 624-627  DOI: 10.13491/j.issn.1004-714x.2019.06.007

引用本文 

赵玉玲, 马得勋, 于丰萁, 姚叶豹, 王利, 刘玉龙, 刘书锋. 核事故放射性污染伤员空运后送防护服的研制[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6): 624-627. DOI: 10.13491/j.issn.1004-714x.2019.06.007.
ZHAO Yuling, MA Dexun, YU Fengqi, YAO Yebao, WANG Li, LIU Yulong, LIU Shufe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protection suit for radionuclide contamination wounded in nuclear accident air evacu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Health, 2019, 28(6): 624-627. DOI: 10.13491/j.issn.1004-714x.2019.06.007.

基金项目

军队后勤计划项目(AWS14C015、CJN15J001)、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7KB03)

通讯作者

刘书锋, E-mail:wf8439231@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06-16
核事故放射性污染伤员空运后送防护服的研制
赵玉玲 1, 马得勋 2, 于丰萁 2, 姚叶豹 2, 王利 2, 刘玉龙 3, 刘书锋 1,4     
1. 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 山东 青岛 266071;
2. 海军第九七一医院;
3.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4.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 研制用于核事故放射性污染伤员空运后送防护服。方法 根据放射性污染伤员的后送救护和污染防护要求,选用防污材料,设计结构布局,在演练行动中论证该防护服的合理性和实用并加以改进。结果 该型防护服材料具有较好的防渗透、耐腐蚀等理化特性,整体采用连体式结构,对伤员体表覆盖率达到97%,设计6个医学操作窗口和体侧游离拉链,达到了有效防止伤员体表放射性污染扩散和方便医疗救护的效果。结论 完成了放射性污染伤员空运后送防护服的研制,可满足核事故救援行动中伤员转运需要。
关键词核事故    放射性污染    医疗后送    防护    救护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protection suit for radionuclide contamination wounded in nuclear accident air evacuation
ZHAO Yuling 1, MA Dexun 2, YU Fengqi 2, YAO Yebao 2, WANG Li 2, LIU Yulong 3, LIU Shufeng 1,4     
1. Qingdao Sanitarium of the PLA Navy, Qingdao 266071 China;
2. No. 971 Hospital of the PLA Navy;
3.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Center, The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ochow University;
4.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lltary Stomatology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kind of protective clothing for the airlift of radioactively contaminated casualties in nuclear accident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vacuation and contamination protection about the wounded, we designed the type and material of protective clothing, demonstrated its rationality and practicability in many exercises and constantly optimized it.Result The protective clothing has goo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such as impermeability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with a conjoined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six medical operation windows and body side free zippers, the coverage rate of the protective clothing on wounded's body surface reaches 97%. The effect of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spread of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on the wounded's body surface and facilitating medical treatment and rescue is achieved.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ective clothing for radioactive contaminated casualty transporthas been completed, which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nsport of casualties in a nuclear accident rescue operation.
Key words: Nuclear Accident    Radionuclide Contamination    Evacuation    Protection    Medical Care    

根据我国颁布实施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预计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 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 000万千瓦以上[1]。并呈现出由沿海向内河方向发展,由沿岸向海上发展的趋势。我国计划建成一批海上浮动核电站,为南海等偏远海岛和其他海上作业平台提供电力供应。我国面临的核安全威胁程度在不断加剧[2]。特别是今后海上核电设施、核动力装置发生突发核事故时,对救援工作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远程施救的条件下对辐射伤员进行及时快速的后送转运工作是海上核应急救援工作的难题。

核事故的主要特点是放射性物质的大量泄露和短时间在一定区域内的扩散。根据我国卫生行业标准《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响应程序》[3]规定,轻伤员或无明显伤情的人员按照污染检测、洗消、伤情救治的流程和顺序进行处置,危重伤员按照紧急救治、尽早后送的原则进行处置,可不进行污染检测和洗消。核事故中的危重伤员常伴有较严重的放射性污染,需要在后送的过程中对伤员进行污染防护和必要的医学救护。随着航运装备的发展和空运后送医疗队伍的建立,空运后送成为今后伤员快速转运的主要模式,那么如何针对核事故伤员的特点和救治要求进行有效和安全的转运工作是当下需要解决的一项技术难题。目前我国通过直升机、急救车对伤员进行后送转运过程中,采用一次性床单覆盖伤员体表,担架上铺设双层床单,对直升机或急救车的内部表面、顶部和四壁铺设防水薄膜,对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急救和监护设备表面包裹防水薄膜,通过以上措施进行伤员带污后送中的污染扩散防护。本研究提出的空运后送防护服是为了解决核事故危重伤员带污空运后送的污染防护与医学救护问题。主要针对海上核电设施、核动力舰船核事故伤员的快速急救转运,同时兼顾和适用于其他类型和地域核事故(件)的伤员快速后送。

1 材料和方法 1.1 性能要求

本研究研制的防护服在功能上需要具备3点。一是考虑到伤员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于体表,防护服需要尽可能地覆盖伤员的身体表面,除面部需要进行医学观察外,对其他身体部位做到全覆盖;二是考虑到放射性物质的渗透可能性,防护服的材料选择上,要选用具备防渗透功能的特殊面料,达到标准要求[4];三是考虑到放射性伤员在后送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医学监护和急救处置,需要在做好防护的同时,针对医护人员对伤员进行医学操作的主要体表部位,在防护服的对应位置设置可开合的医学处置窗口,使其具备医疗救护功能。

1.2 材料选择

选用杜邦TM TYVEK型专用防护材料制作防护服整体面料,该型面料对于粉尘、悬浮液和轻度飞溅液体有较好的内在阻隔功能。测试结果见表 1表 2

表 1 TYVEK防护面料物理性能指标测试结果

表 2 TYVEK防护面料抗液体穿透性指标测试结果
1.3 设计方法

根据研制目的和要求,该防护服主要起到尽可能阻断伤员体表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污染的作用,同时为医护人员开展医学救护提供处置窗口。采用整体面料,按照亚洲人形体设计防护服的外观,根据不同身材尺寸(身高、胸围)设计相应尺码的防护服。结构设计上采用连体式结构,四肢、躯干为闭合式结构,头颈部半面式覆盖,面部(眼、口、鼻处)开放暴露部位,防护服的侧面四周留有活动式拉链。在医学处置窗口设计上,在对应伤员颈前部、胸腹部、四肢中远端分别设置可开合的窗口,利于开展心电监护、急救和建立静脉通道。

2 结果 2.1 外观

该防护服外观上采用宽松式设计,型号分为XL、L、M、S 4种,以L型为例(图 1),长240 cm,肩宽73 cm,髋骨处宽75 cm,臂长80 cm,适用于身高175~190 cm、体重70~90 kg的伤员使用。

图 1 L型防护服设计图

结构包括防护服本体(1),四周缝合有拉链(15),表面分为面部(7)、腹部(4)、上肢部(11)和下肢部(14),所述面部(7)开设有呼吸口(6),呼吸口(6)外部通过魔术贴(5)粘贴有面罩(8),面罩(8)内壁固定有吸气供氧口罩(9);腹部(4)、上肢部(11)和下肢部(14)的表面均开设有医学处置窗口(13),窗口(13)外部均通过魔术贴(5)粘贴有面料帘(12),上肢部(11)和下肢部(14)的外壁均缝合有松紧带(10),图 2示。

图 2 主体结构图
2.2 使用操作方法 2.2.1 整体和外围

使用时,将位于防护服右足底部位(起点处)的拉链沿逆时针方向拉至右侧腋下部位(终点处),将防护服向右侧掀开,将伤员平置其上,再将防护服向左翻盖,将右腋下的拉链沿顺时针方向拉回至起点处,即完成了重伤员的防护服穿戴。救护过程中,围绕医学处置需要,可根据接触伤员的体表位置,随时调整游走拉链的位置,控制需暴露部位的开口矢长和面积大小,便于医学处置。

2.2.2 头颈部

面部留置18 cm×16 cm的窗口,配有松紧的装置,便于调节其大小,暴露伤员的眼、口、鼻,便于医护人员观察,同时利于早期头面部去污。颈部有14 cm×14 cm的窗口,窗口边缘采用魔术贴密封,若需做气管切开手术时,直接打开魔术贴即可。

2.2.3 胸腹部

设有31 cm×46 cm的窗口,边缘采用魔术贴密封,便于医护人员进行心电监护、除颤以及腹部外伤操作。操作结束后,合上魔术贴以防污染扩散,电极线、导管等可从窗口上部两端牵出。

2.2.4 四肢

四肢中远端也配有相应的窗口,医护人员通过以上窗口建立静脉通道和进行血样采集等操作。

2.3 部队试用

核事故放射性污染空运后送防护服在某涉核部队中进行推广试用,用于开展岸基、海上核事故伤员空中转运救护训练演练。图 34为以某海域发生核动力舰船核事故为背景,开展海上核应急医学救援行动演练,利用该型防护服实施空中转运放射性损伤合并污染重伤员的防护与救护处置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研制目的。

图 3 直-8救护直升机转运核事故危重伤员

图 4 核事故危重伤员空中伴随救护
3 讨论

核事故医学救援过程中,放射性污染扩散的防控工作与伤员医学处置工作同等重要,应当在做好救护工作的同时,尽力控制好放射性污染物扩散范围,防止医学救援过程中的伤员和医护人员放射性交叉污染,以及来自于伤员的污染物对后送装备、医疗设备的扩散污染[5-6]核事故重伤员的带污后送过程中的污染传统防污染扩散措施是将伤员覆盖一次性床单进行表面防护,该方法不能达到密封性要求,在伤员转运和医学处置过程中难以有效避免污染的扩散,尤其是头面部和手足等部位的污染物防控起来十分困难[7]。且利用直升机进行带污伤员后送时,需要在舱体中划分污染区、过渡区和洁净区,对舱体地面、四壁和舱顶都需要进行贴膜防护,同时要求污染区作业的救护人员采用C级以上的防护措施(防护面罩、双层防护服、双层乳胶手套、防护靴等),严重影响了救护人员的医学操作效率。本研究中研制的防护服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够对伤员起到全身性防污扩散的效果,将体表暴露面积将到最低。在执行空运后送时,飞机的起飞和降落引起机舱内气流的急剧流动,防护服自身具备的密封性和稳定性有效避免了污染的扩散。同时对舱体的防护、医疗设备的防护和人员的防护要求都有所降低,提高后送救护工作的时效性。

该型防护服为一次性器材,单次使用的成本与传统的床单或普通防护服相比较高,但是产生的安全效益和对救援工作时效性的提高作用显著。在确保密封效果和兼顾医学处置功能的基础上,也可根据不同需求采用成本更低的面料进行设计改进。该型防护服用于重伤员穿脱时比传统防护措施用时延长10~15 s。在后续的研制和改进过程中,根据伤情需要可将防护服腿部结构改成套筒式,适用于无下肢伤情的重伤员。此外,该型防护服还需根据救护直升机新式装备和机载医疗系统[8]的研发改进,完善相应的配套医学处置功能。该防护服也可在海上救生船和陆上急救车等不同转运装备中进行试验和改进,为不同类型和地、海域核事故救援过程中的重伤员快速后送工作提供有效的污染防护和医学救护装备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EB/OL].[2014-06-07].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1/19/c_1113313588.htm.
[2]
李伟, 陈舒, 江其生. 核辐射防护与救助的发展趋势[J].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0, 23(4): 402-404. DOI:10.3969/j.issn.1008-9810.2010.04.03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467-2014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响应程序[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583-2017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人员医学处理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5]
张建国, 高峰, 王震涛, 等. 海上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技术装备现状分析[J].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2, 19(4): 252-254. DOI:10.3760/cma.j.issn.1009-6906.2012.04.024
[6]
张建国, 王月兴, 王海军, 等. 核舰船核事故应急救援人员的自身防护[J].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08, 15(2): 126-128. DOI:10.3760/cma.j.issn.1009-6906.2008.02.027
[7]
马得勋, 许加文, 刘书锋, 等. 核事故医学救援队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7, 24(6): 496-498. DOI:10.3760/cma.j.issn.1009-6906.2017.06.022
[8]
丁江舟, 司高潮, 王伟, 等. 海上救护直升机医疗系统研究[J].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6, 23(1): 13-17. DOI:10.3760/cma.j.issn.1009-6906.2016.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