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医药卫生类期刊在全面推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和医学科技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科技期刊中拥有较高的活跃度[1]。《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作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特种医学期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立足我国国情,聚焦学科前沿,依托优势资源,打造精品期刊,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1 聚焦专业特色凝练学科成果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立足于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研究,旨在保障和促进核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广泛应用的同时,预防控制电离辐射对人体产生的放射损伤。本刊秉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先后策划组织了40多个专题专刊,从我国有关数据解密后刊发核试验对哺乳动物损伤效应的专题论文,到国内外突发核事故和放射源辐照事故专题等,涵盖了不同时期全国范围的大型调查研究和社会热点,本文选取几个较有影响的专题,以突出反映我国放射医学与防护领域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以及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理论创新成果。
1.1 小剂量电离辐射流行病学研究重大专题我国从1972年5月起,对广东省阳江市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开展了长达30多年的环境辐射剂量和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在研究过程中,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日本国体质研究会等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多学科、多生物学终点的系统研究。其中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刊分别于1982、1985、1997和1999年组织专题报道,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已被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CEAR)、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等国际机构的出版物所引用[2]。
1.2 放射生物学基础理论创新发展本刊高度关注低剂量照射生物效应研究进展和成果发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原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白求恩医科大学教授刘树铮研究团队,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证实低剂量照射对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具有明显刺激作用,同时诱导机体适应性反应,这有利于促进大剂量照射引起DNA断裂的修复、减少基因突变和降低肿瘤发生风险,进而提出了低剂量刺激效应,该理论已经成为现代放射生物学和核医学的学科基础体系。对这项已达到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本刊已于2003年组织8篇论文进行系统报道[3]。
1.3 全国医疗照射频度和剂量水平调查研究医疗照射已成为公众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最大人工来源[4]。1981—1988年,我国组织第一次全国性医疗照射调查,共调查15 000家医疗机构,取得1.1×107人次的医疗照射频度和剂量测试的数据[5],这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已于1989年以本刊增刊的形式集中报道。1998年9月—1999年底,我国继续开展了“九五”期间医疗照射频度调查,重点关注X射线诊断、临床核医学诊断治疗和肿瘤放射治疗带来的国民剂量负担,本刊已于2000年进行了专刊报道[6]。2016—2017年11月,我国开展了全国性的医疗照射剂量及频度调查,本刊于2019年5月进行了专题报道[7],共刊发12篇论文,对全国医疗照射频度进行了总体估算,为保护受检者与患者的健康与安全、科学实施医用辐射防护管理提供了依据。
1.4 调强放射治疗剂量质量控制核查方法系列专题2013—2016年,IAEA开展世界范围调强放射治疗质量控制方法的协作研究,我国是18个参与国之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刊已分别于2014、2015、2018、2019年组织“放疗剂量核查方法专题”[8]、“调强放疗多叶光栅小野输出因子测量方法专题”[9]、“调强放疗剂量质量检查方法专题”[10]、“调强放射治疗多叶光栅叶片到位精确度检测方法专题”[11]进行集中报道,为今后我国开展放射治疗有关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
1.5 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题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保障。2015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设计开发。经过数年的建设和运行,已经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2019年10月,本刊以“放射卫生信息化建设”为专题,集中刊发8篇论文,系统总结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研制开发的总体方案和建设、运行、维护的成果展示,重点介绍了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监测、食品放射性监测、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等业务数据库信息采集和大数据分析利用,规范了放射卫生监测和调查数据的网络直报工作,为我国放射卫生法规标准制定与决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与数据基础,为加强我国放射卫生工作提供科学手段[12]。
2 依托优势资源引领期刊发展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发布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本刊作为最早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之一,在加强内容建设的同时,不断打造学术期刊的品牌,提升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2.1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是本刊的主办单位,成立于1915年,现已有88个专科分会、462个专业学组,出版发行183种纸质、电子系列医学期刊。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杂志,成为我国卫生健康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品牌期刊群。学会办刊具有专家云集、联系广泛、信息畅通的独特优势,能够立足于我国学科发展现状,全面反映医学科研水平,充分发挥学会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树立期刊在国内相应专业领域的权威学术地位[13]。
2.2 承办单位本刊的承办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国家卫生健康委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下的国家级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专业技术机构,在国家层面组织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疾病预防控制、国家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准备响应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等,为政府履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是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在发挥学术影响力和凝聚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14]。
2.3 编委会编委是期刊的灵魂与代表,是期刊品牌形成的有力保障[15]。一流的编委会专家群体对期刊的发展起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16]。2018年10月,本刊成立了第十届编委会。聘请的5名顾问中有院士4名,名誉总编辑、总编辑分别由承办单位原任和现任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编委会共有109名编委(含中国台湾编委1名,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德国的外籍编委8名)、51名通讯编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
2.4 编辑部编辑是科技期刊出版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其自身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17]。近年来,本刊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效、专业、稳定的编辑队伍,专注编辑业务素养提升,每年参加培训及学术研讨活动70余次,不断提高编辑业务能力和水平。先后有3人获得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银牛奖,2人获骏马奖。
3 突出办刊宗旨强化风格特色找准期刊定位、打造期刊品牌是科技期刊创新的重要手段。本刊秉承办刊宗旨,实现快速成长,不断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3.1 体现精品意识近年来,本刊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第3、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暨“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刊登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设计划”项目,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入选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先后荣获中华医学会有关年度优胜奖16项, 入选“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中华百篇优秀论文”和“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15篇次。
3.2 体现创新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先后策划组织了多个IAEA国际合作项目专题和放射治疗前沿技术专题。发挥专业杂志的学术引领作用,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几年来,本刊影响因子大幅提升(见图 1);连续5年在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中排名第一,在202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跃居第42位。
新时期,本刊服务国家战略,紧密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组织筹办国家卫生健康委下达的“医疗照射辐射防护质量控制项目”中“全国医疗照射频度调查”杂志专题和我国“放射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题,及时报道重点工作成果,在数据汇总分析中适时提出有益建议,助力科研成果的总结凝练。
3.4 突出指导和服务意识针对一些基层专业人员开展了有意义的调查和放射卫生防护工作,但由于缺乏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知识,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不够科学,本刊编辑指导帮助作者反复修改,以达到发表要求。这不仅提高了稿件数量和质量,还提升了作者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长期坚持,形成凝聚效应,吸引更多优质稿源,丰富了报道内容,提高了杂志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3.5 聚焦国内外出版业融合发展积极筹备英文期刊,不断完善杂志的国际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目前,本刊网站www.cjrmp.net,点击量达1 153万次;英文网站点击量达236万次。本刊微信粉丝有3 355名。实现开放式获取(Open Access),提供创刊以来6 500多篇论文的免费查询,有PDF、HTML格式,并向3 000多名专家、作者提供Email-Alert服务。同时,本刊运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远程稿件管理系统,实现在线处理来稿和召开定稿会、发送作者校样等,提高出版时效。
[1] |
林萍, 陈望忠.我国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分析[D].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 2015.
|
[2] |
陶祖范, 孙全富, 邹剑明, 等. 高本底辐射与癌症研究——中国阳江高本底地区研究实践[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008.
|
[3] |
毛秉智, 吴德昌. 放射医学与防护学[J]. 中国医学杂志, 2002, 82(24): 1717-1718. |
[4] |
郑钧正, 贺青华, 李述唐, 等. "九五"期间全国医疗照射水平调查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0, 20(增刊): s2-s7. |
[5] |
张景源. 前言[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9, 9(增刊): 1. |
[6] |
郭鲜花, 张琳, 廖京辉, 等. 聚力专题策划塑造特种医学期刊品牌[J]. 编辑学报, 2018, 30(4): 574-576. |
[7] |
梁婧, 张庆召, 朱卫国, 等. 2016年我国X射线诊断频度调查的组织和实施[J]. 中国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9, 39(5): 321-324. |
[8] |
罗素明, 何志坚, 李开宝, 等. 核查放射治疗非参考条件下光子和电子线束剂量学参数方法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 34(5): 441-445. |
[9] |
罗素明, 吴昊, 何志坚, 等. 调强放射治疗多叶光栅小野输出因子测量方法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5, 35(10): 775-77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5.10.014 |
[10] |
罗素明, 吴昊, 薛娴, 等. 调强放疗多叶光栅野剂量质量核查方法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8, 38(2): 115-12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8.02.007 |
[11] |
罗素明, 吴昊, 薛娴, 等. 调强放射治疗多叶光栅叶片到位精确度质量核查方法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9, 39(2): 121-12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9.02.007 |
[12] |
邓君, 范胜男, 郝述霞, 等. 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9, 39(10): 725-73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9.10.002 |
[13] |
姜永茂, 刘冰, 魏均民, 等. 中华医学会期刊群建设及发展思路[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6): 740-743. DOI:10.3969/j.issn.1001-7143.2014.06.003 |
[14] |
郭鲜花, 张琳, 董晓霞, 等. 纵议特种医学期刊与集团式发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4(3): 574-576. DOI:10.3969/j.issn.1001-7143.2013.03.041 |
[15] |
杨丽君. 科技期刊品牌的打造[J]. 编辑之友, 2003(3): 49-50. |
[16] |
李耀彪, 马健, 白雨虹, 等. 树立精品意识实现期刊"中国梦"——Light创刊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4): 574-577. DOI:10.3969/j.issn.1001-7143.2014.04.028 |
[17] |
马志强. 依托优势专业创办特色期刊的实践和体会——以《军用汽车管理》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4(1): 146-149. DOI:10.3969/j.issn.1001-7143.2013.01.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