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C既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也是重要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来源于宇宙射线的核反应、核反应堆的运行以及核爆实验等[1]。14C的半衰期为5 730年,纯β射线辐射体,最大能量仅为156 keV,因其能量低,没有外照射的风险[2]。但是,由于14C广泛分布于生物圈内,且C元素是人体、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干物质中的占45%),以14CO2形态存在的14C,流动性强,易扩散,会和空气中的非放射性CO2混合,通过大气循环和动植物代谢过程,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到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再由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摄取和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人类产生内照射。由于14C长寿期的特性,其对动物有长期内照射风险,累积的辐射剂量不容忽视[3-5]。
随着核能与核技术的发展,14C已成为向环境排放的关键放射性核素[4],已经成为环境放射性监测的一个重要对象。
环境样品中14C收集主要有鼓泡法吸收法、碱液吸收法、高温氧化法、加热过硫酸盐氧化法等,样品制备方法有CaCO3粉末悬浮法、直接吸收法、苯合成法等,测量方法有液闪测量法、加速器质谱法等[6-9]。现行标准《空气中14C的取样与测定方法》(EJ/T 1008—1996),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空气中CO2,加入饱和CaCl2溶液,转化成Ca2CO3沉淀,沉淀干燥后与闪烁液混匀制成悬浮溶液,置于液闪谱仪上测量14C的β射线能量。根据测量操作步骤,本底、标准物质、闪烁液、测量模式的选择是影响测量的主要因素[10-11]。
1 材料与方法(1) 无水碳酸钠(Na2CO3),纯度≥99.0 %。
(2) 碳酸钙(CaCO3),纯度≥99.0 %。
(3) 饱和氯化钙(CaCl2)溶液。
(4) Hisfase Ⅲ闪烁液,光谱纯,溶剂为二异丙基萘。
(5) 甲苯-Triton X-100乳化闪烁液,第一闪烁体为2,5二苯基恶唑(PPO),第二闪烁体为1,4-双-[5-苯基恶唑基-2]-苯(POPOP),溶剂为甲苯,与乳化剂乙二醇聚氧乙稀异辛基酚醚Triton X-100的比例为2.5 :1。
(6) Ca14CO3标准粉末源,活度:75.137 Bq/g,误差±3%,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提供。
(7) Na214CO3标准溶液,活度:715.83 Bq/g,误差±3%,中国计量院提供。
(8) Ca14CO3标准粉末源,编号:14C-CaCO3,活度:10.8 Bq/g,误差±3%,国防科工委(以下简称科工委)提供。
(9) Na214CO3标准溶液,编号:C-14-150924,活度:42.8 Bq/g,误差±3%,国防科工委提供。
(10) 超低本底液闪谱仪,标准14C源效率大于65%,本底小于2 cpm。
(11) 分析天平,感量0.1 mg,量程大于10 g。
2 结果 2.1 本底测量所谓本底是指待测样品中,除感兴趣的核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样品的干扰核素)在辐射探测器中产生的信号,既包括仪器本底也包括化学试剂本底。
CaCO3粉末悬浮法测量14C的本底样品通常选用市售优级纯CaCO3粉末。但是,由于生产工艺不同,市售的优级纯CaCO3粉末往往会由含有14C的石油及有机矿物制品制成,其β放射性水平较高,为了获得较低水平的本底样品,应采用优级纯Na2CO3制备成CaCO3粉末作本底样品。
① 优级纯CaCO3粉末。准确称取2.0000 g CaCO3粉末,加入4.00 ml本底水和14 ml闪烁液,混匀,暗适应后,置于超低本底液谱仪上采用14C测量模式测量300 min。
② 自配CaCO3粉末。准确称取20.0584 g市售优级纯Na2CO3粉末溶解于去除CO2气体的去离子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钙溶液,生产CaCO3沉淀,过滤收集沉淀,烘干后,准确称取2.0000 g CaCO3粉末,加入4.00 ml本底水和14 ml闪烁液,混匀,暗适应后,置于超低本底液谱仪上采用14C测量模式测量300 min。
两种本底样品测量结果见表 1。可见,无论是采用甲苯-Triton X-100乳化闪烁还是HisfaseⅢ闪烁液,在同一测量道宽下,自配CaCO3粉末的本底计数率均比市售优级纯CaCO3粉末的本底计数率低。
CaCO3粉末悬浮法测量14C采用的是相对测量法,测量前,需要用Ca14CO3标准物质制成标准样品预先对液闪测量谱仪的探测效率进行刻度,然后用测得的探测效率校正待测样品中14C的β计数率,获得待测样品中14C的实际计数率,从而获得待测样品中14C的活度浓度。因此,标准样品的测量条件应与待测样品的测量条件尽可能保持一致。
实验室现有四种标准物质,分别对仪器进行效率刻度。
对Ca14CO3标准粉末源,直接称取2.000 g,与甲苯-Triton X-100乳化闪烁液混匀后,加入4.00 ml本底水和14 ml闪烁液,混匀,暗适应后,置于超低本底液谱仪上采用14C测量模式测量300 min。
对Na214CO3标准溶液,应先将溶液转化成固体Ca14CO3粉末,再按标准物质制备步骤进行仪器刻度。测量结果见表 2和表 3。
由表 2和表 3可见,在同一闪烁液、同一测量道宽情况下,不同的标准物质测量的仪器探测效率均不同,说明各个标准物质间存在着一定的量值和溯源偏差。因此,在开展样品考核测量时,应先了解样品配制的单位,样品的基质、性状、来源,对标准物质进行准确地核实和比较,选择与考核样同源、同性的的标准物质作参考。
2.3 最佳测量道宽的选择为提高样品测量准确度,降低样品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淬灭的影响,测量样品时,采用优值因子选择最佳的计数道宽,优值因子越大,测量越准确。优值因子按式(1)计算。
$ F M=E^{2} / B $ | (1) |
式中:FM-优值因子;E-仪器探测效率,%;B仪器本底。
采用自配CaCO3粉末和上述四种标准物质测量的探测效率,优值因子见表 3。可见,当测量道宽为67~369时,优值因子最大,则67~369为测量最佳道宽。
2.4 闪烁液的选择实验室常规用到的闪烁液主要有:甲苯-Triton X-100乳化闪烁液和Hisfase Ⅲ闪烁液。准确称取2.0000 g标准物质分别与上述两种不同闪烁液混匀后,于超低本底液闪谱仪上测量,测量结果见表 4。
可见,同一种标准物质情况,采用甲苯-Triton X-100乳化闪烁液的探测效率明显高于采用Hisfase Ⅲ闪烁液的探测效率。
2.5 实际样品测量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使用自配CaCO3粉末做本底样品、甲苯-Triton X-100乳化液做闪烁液、最佳测量道宽为67~369是CaCO3悬浮法测量14C的最适宜条件。
选择实验最适宜条件,分别采用实验室现有四种标准物质刻度仪器探测效率,测试环保部组织的水中14C考核样和苏州热工院组织的水中14C、固体中14C的比对样,测量结果见表 5、表 6。
由表 5可见,环保部组织的水中14C考核样测量结果与参考值的相对偏差范围为4.7%~111.1%,由于环保部提供的考核样采用中国计量院提供的标准Na214CO3溶液配制,因此采用实验室自配的中国计量院Ca14CO3粉末刻度的探测效率,测量结果与参考值符合性较好,相对偏差为4.7%;而采用科工委直接提供的Ca14CO3标准粉末源刻度的仪器探测效率,考核样测量结果与参考值的相对偏差达111.1%,经初步沟通和分析,该Ca14CO3标准粉末源中可能掺杂一定成分的Na214CO3粉末,与实际样品的性状不同,从而造成测量结果的偏差较大。
苏州热工院组织的比对测量中,固体粉末中14C测量结果与参考值的相对偏差范围为10.4%~193.5%,水中14C测量结果与参考值的相对偏差范围为0.2%~239.4%。其中参考科工委提供的Ca14CO3标准粉末,两个样品的测量结果均不满意;而参考中国计量院提供的Ca14CO3标准粉末源,两个样品测量结果与参考值符合性较好,相对偏差分别是11.7%和0.2%,这可能与比对样品采用中国计量院提供的Ca14CO3标准粉末源制备有关。
3 讨论通过对本底样品、闪烁液、标准物质、测量道宽的测量和比较,可见:
(1) 将优级纯Na214CO3粉末溶解,滴加饱和CaCl2溶液,生成CaCO3沉淀,烘干后作为本底样品,可降低本底β放射性水平。
(2) 采用CaCO3粉末悬浮法测量14C,甲苯-Triton X-100乳化闪烁液比Hisfase Ⅲ闪烁液的探测效率高,若测量高活度样品,两种闪烁液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但测量低水平样品时,应选择甲苯-Triton X-100乳化闪烁液。
(3) 由于优值因子与本底计数率和探测效率密切相关,当仪器本底水平或标准物质发生改变时,应及时测量优值因子,找出最佳测量道宽,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 不同计量机构提供的标准物质之间由于制备方式、物质性状、成分不同,可能存在一定的溯源差异,实验室在采购标准物质时,应详细了解实际需求,确认物质的成份和性状,确保满足实际工作要求,条件许可情况下,可选择不同机构的标准物质,相互参照;在开展样品测量和考核时,应对待测样品的来源进行了解和核实,尽可能选择与待测样品同批、同源、同性的标准物质。此外,本文也建议监管部门和实验室统一溯源标准物质,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 |
俞誉福. 环境放射性[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
[2] |
谭璞, 周国丰, 白杉, 等. 压水堆核电厂14C产生机理与处理技术探讨[J]. 绿色科技, 2016, 54(6): 8-11. DOI:10.3969/j.issn.1674-9944.2016.06.003 |
[3] |
孟莉萍, 保莉, 杨海兰, 等. 我国福建和海南部分地区饮用水中14C含量测定及内照射剂量估算[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5): 515-517.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17.05.002 |
[4] |
孙勋杰, 林清, 王家玥, 等. 大亚湾核电基地环境介质中14C水平调查[J]. 辐射防护通讯, 2017, 37(2): 5-12. DOI:10.3969/j.issn.1004-6356.2017.02.002 |
[5] |
王钟堂, 胡丹, 许宏, 等. 秦山核电基地外围水体环境中14C水平和分布[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5, 49(3): 404-408. |
[6] |
孟莉萍, 保莉, 杨海兰, 等. 水中14C的样品制备与分析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7, 42(8): 139-142. DOI:10.3969/j.issn.1673-1212.2017.08.029 |
[7] |
秦人伟. 14C用于天然食品添加剂的检测[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5, 26(9): 147-149. DOI:10.3969/j.issn.1006-2513.2015.09.018 |
[8] |
高金芳, 冯春生, 杜志忠. 3H, 14C标记植物样本液闪测量燃烧制样[J]. 吉林农业科学, 1986, 27(8): 84-87. |
[9] |
Simona Popoaca, Cristina Bucur, Vasile Simionov. Determination of 3H and 14C in Organic Sample after Separation through Combustion Method[J].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4(8): 1687-1694. |
[10] |
赵京山, 齐锦生. 液闪测量方式及影响因素评述[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1998, 19(6): 377-378. |
[11] |
张丽民, 孙洁, 陈杞, 等. 几种闪烁液和溶剂的荧光光谱分析[J]. 第二军民大学学报, 1990, 11(3): 263-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