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核试验具有简单、快速、经济等特点,在职业暴露人群遗传损害监测及现场生态环境检测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作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中的必检项目之一[1],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亦是评价职业受照人群辐射生物效应的一种简便实用的细胞遗传学指标。目前国内关于放射工作人员微核检测的报道很多,但报道个人受照剂量与微核关系的分析有限。为此,本文对2015年河南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变化与年有效剂量进行分析,探讨个人受照剂量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河南省2015年省直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及部分企业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共计体检921人次,其中男性541人,年龄(39.14±10.32)岁;女性380人,年龄(35.46±8.71)岁。工种分别为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和工业探伤等。
1.2 方法 1.2.1 微核试验采取微量全血培养法,取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0.3~0.5 ml加入5 ml淋巴细胞培养基内,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68~72 h后收获,制片,Giemsa染色[2]。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下,每例观察1 000个胞体完整、已转化的淋巴细胞,并记录淋巴细胞微核数,结果以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表示。
1.2.2 个人剂量监测采用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HFM/FX-RSGJL-01),GR-200A型圆片探测器,PTW-TLD0型精密程序退火炉(HFM/FX-RSGTN-03)。结果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02)进行判定。每3个月为一个监测周期,全年共检测4个周期,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铅衣内、外剂量监测。对周期结果超过1.25 mSv的人员发放《大剂量核查登记表》,剔除失真值并采用名义剂量后统计人均年有效剂量和集体有效剂量。光子剂量监测计算公式为:
$ H_{\mathrm{p}}(10)=\left(\bar{X}-\bar{X}_{0}\right) \times C_{\mathrm{f}} $ | (1) |
式中Hp(10)为深部个人剂量当量,mSv;X为佩戴探测器读数均值,mGy档;X0为跟随本底探测器读数均值,mGy档;Cf为热释光剂量仪刻度系数,mSv/读数(mGy档)。
1.2.3 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x±s描述,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采用χ2检验对各工种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微核率以及各年龄段不同体检类别微核率进行比较。各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和微核率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对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809,P < 0.05)。核医学组、介入放射学组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均明显高于放射诊断组、放射治疗治疗组和工业探伤组(P < 0.05),放射诊断组、放射治疗组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均高于工业探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介入放射学组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均高于放射诊断组、放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核医学组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高于放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2。
岗前组和岗中组的平均微核率分别为0.925‰和1.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26,P < 0.05)。将岗中组和岗前组的放射工作人员按照年龄分为4组,岗中组不同年龄段的组内比较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微核率呈现增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89, P < 0.05),见表 3。
男性和女性平均微核率分别为1.136‰和1.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4,P < 0.05)。不同年龄段男性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89,P < 0.05),随年龄的增加,微核率有增高趋势。女性中,不同年龄段的微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81,P < 0.05), 见表 4。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未发现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和微核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见表 5。
个人剂量监测是利用工作人员个人佩戴的剂量计所进行的测量,或是测量他们体表、体内或排泄物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活度,以及对这些测量结果的解释[3]。个人剂量监测包括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和皮肤污染个人剂量监测。本文核医学科组与介入放射学组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均明显高于放射诊断组、放射治疗组与工业探伤组,表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问题仍是重中之重[4-6],而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防护问题日益突出。这与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等放射诊疗科目的防护特殊性有关,导致一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4, 7];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近年来医院核医学科、介入科室工作开展量逐年增加,低剂量辐射累积量增多有关。本文观察到的介入放射学组微核率均明显高于放射诊断组、放射治疗组,核医学组微核率高于放射治疗组,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表 1、2)。进一步对人均年有效剂量和微核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显示各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和淋巴细胞微核率间无相关性,提示小剂量、低剂量率的辐射范围内,照射剂量与微核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8],但人均年有效剂量越高,微核率越高。另外,本文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和微核率高于工业探伤组,这可能与工作环境,以及放射线防护条件有关,在以后的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对不同性别、不同体检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进行比较时的结果显示,女性的平均微核率高于男性,这是否与女性对低剂量电离辐射更为敏感有关,需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来证实[9-12]。岗中组的平均微核率高于岗前组,表明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遗传物质存在一定的损伤效应。而基于年龄的分层分析显示,岗中组内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呈现增高趋势;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组与女性组的微核率均有增高趋势,同诸多文献报道一致[9, 13]。
由于缺失放射工作人员的工龄资料,本研究仅探讨了年龄与微核率的关系,将在之后的研究中注意完善相关放射工作人员工龄数据,进一步分析放射工作人员工龄与微核之间的关系。
综上,放射工作人员仍存在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损伤效应,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特别是介入与核医学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完善防护措施,改善作业环境,定期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切实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5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北京, 2007.
|
[2] |
王喜爱, 韩林, 王平, 等.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标本制备的质量控制[J]. 医药论坛杂志, 2008(19): 24-25. |
[3] |
刘长安, 苏旭, 孙全富.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M]. 第2版.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007.
|
[4] |
徐福良, 安岩. 2010-2012年莱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3): 311-313. |
[5] |
牛菲, 闵楠, 陈英民, 等. 2012-2015年山东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6): 663-666. |
[6] |
肖新广, 程晓军, 田崇彬. 某医院放射卫生防护检测及个人剂量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1): 102-104. |
[7] |
普兴福, 蒋康, 朱虹. 云南省2927例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4(1): 49-51. |
[8] |
宋芳.医用X射线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和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的调查研究[D].乌鲁木齐: 新疆医科大学,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60-1016017453.htm
|
[9] |
郝建秀, 姜立平, 王彦, 等. 天津市1411例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率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7, 37(11): 863-865.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7.11.012 |
[10] |
白玉书, 陈德清. 人类辐射细胞遗传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
[11] |
颜玲, 王志奎, 柳晓涓. 2016年济南市916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5): 446-448. |
[12] |
甄联华. 625例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检测结果分析[J]. 黑龙江医药, 2018, 31(2): 403-405. |
[13] |
王喜爱, 韩林, 王平, 等. 761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9, 29(3): 276-27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9.03.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