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通市肿瘤医院
2. Nantong Municipal Tumor Hospital
核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伴随放射性核素的发现和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发展起来的,核医学发展可以追溯到1895年Wilhelm Roentgen发现X射线[1],主要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SPECT、PET等医学仪器发明和应用,核医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放射性核素应用于人群诊断和治疗的频次增加。放射性核素为非密封源,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气态、液态或者固态的废弃物[2],相对于普放科室的射线装置较难防护,给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带来额外照射。因此,对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及时进行个人剂量监测以及健康体检是必要的,现将2010—2017年南通市某医院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和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 仪器和方法 1.1 仪器设备RGD-3D热释光剂量仪(北京海阳博创)、FJ-427A型微机热释光剂量仪(北京核仪器厂);V型热释光机密退火炉(北京海阳博创)、FJ-411B热释光退火炉(北京核仪器厂);片状热释光剂量计LiF(Mg,Cu,P)(北京海阳博创)、粉末状热释光剂量计LiF(Mg,Cu,P)(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1.2 检测方法个人剂量计由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制备、发放、回收、检测,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3]出具报告,检测周期为90天,一年检测4次。放射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由省级行政部门认可的体检机构出具体检报告,根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GBZ 98-2017[4],放射危害相关体检指标主要包括眼晶体、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总数、血小板、甲状腺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
1.3 统计分析相关数据统一输入Excel汇总,应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资料采用K-W检验进行分析,P<0.05推断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0—2017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2010—2017年8年间该医院核医学科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92人次(普放科515人次),其中年剂量≤1 mSv的人占58.3%~91.7%,1~5 mSv的人员占8.3%~41.7%,未有人员超过年剂量5 mSv的管理目标值。2010—2017年该医院核医学科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3~0.94 mSv/年,P25为0.27~0.79 mSv/年,P75为0.56~1.23 mSv/年,2010—2017年该医院普放科室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10~0.51 mSv/年,P25为0.06~0.40 mSv/年,P75为0.23~0.64 mSv/年。该医院核医学科2010—2017年8年间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均值均高于普放科室放射工作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10年:χ2=8.657,P=0.003;2011年:χ2=17.773,P<0.001;2012年:χ2=19.834,P<0.001;2013年:χ2=9.612,P=0.002;2014年:χ2=12.467,P<0.001;2015年:χ2=27.759,P<0.001;2016年:χ2=13.709,P<0.001;2017年:χ2=10.628,P=0.001),见表 1、图 1。
2010—2017年8年间该医院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共体检43人次(根据GBZ 235-201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5],放射工作人员在岗体检周期为1~2年),放射相关主要体检指标包括眼晶状体、血象指标、甲状腺功能指标以及遗传指标。2010—2011年、2014—2015年该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均未出现放射相关指标异常,2012—2013年出现1例TSH异常,2016—2017年出现1例血红蛋白异常,放射工作人员总体状况较好。
根据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要求,将放射场所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进行管理,一般将注射室、标记室、分装室、储源室、PET/CT机房、SPECT/CT机房以及患者候诊室作为控制区进行管理,将控制室、登记室、诊察室、办公室、工作人员通道等区域作为监督区进行管理[6]。工作人员接触较大剂量的区域容易发生在控制区,特别是在分装、标记以及注射过程中。该医院核医学科现配备PET/CT、SPECT/CT各一台主要应用的核素为131I、99Tcm、18F,其中131I主要用于甲亢的治疗具有单独的患者病房,其年用量分别5×1011~9×1011Bq、5.3×1011~8.9×1011Bq、6×1011~7×1011Bq。根据有关报道显示,2010—2014年广西省部分临床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在1 mSv以内[7],这与该医院核医学科8年的人均年剂量(0.43~0.94 mSv)是一致的,根据秦永春等报道,江苏省2009—2011年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0.56 mSv[8],与该医学核医学科个人剂量值也基本相仿。同时,与医院其他普放科室相比,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值有明显差异,这与其他报道也基本一致。根据杨星等报道,某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2006—2010年人均个人计量值在1~2 mSv[9],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值不仅与医院的性质、规模、核医学科患者的数量有关,同时与医院核医学科布局、管理水平以及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也有较大关系。医院核医学科除了应用核素进行诊断的同时,治疗也是一个重要手段,与诊断相比,治疗过程中应用的放射性核素活度较大,尤其是甲状腺疾病治疗核素用量占90%以上,该医院核医学科甲状腺疾病治疗由专人负责,检测结果显示该人员个人剂量值与核医学科其他人员并无显著差异,这与该医院核医学科的管理水平以及个人防护意识是分不开的。同时,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核素可以通过皮肤黏膜、伤口、消化道以及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产生内照射,接触了治疗的患者排泄和呼出的核素,也可以使工作人员受到内照射[10]。而内照射是一个比较复杂长期的过程,因此,对核医学科治疗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内照射检测是必要的,而不仅限于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5号)要求放射工作人员需参加岗前、岗中、离岗后体检,体检周期不应超过2年。长期接受小剂量射线的放射工作人员,可以引起甲状腺、外周血以及眼晶状体等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异常[11],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对于预防放射性职业病较为重要。根据周媛媛等[12]报道,江苏省2 642名放射工作人员核医学科和介入放射科人员白细胞异常率高于其他工种,也有报道通过研究显示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显著低于非放射工作人员[13]。2010—2017年八年间该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出现1例血红蛋白异常、1例TSH异常人员,期间有两名退休人员体检结果未见放射相关疾病。总体而言该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良好,八年体检结果显示未出现放射相关疾病,外照射个人剂量值处于较低水平,同时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内照射检测需要关注和加强的方面。
[1] |
李少林, 张永学. 核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2.
|
[2] |
易艳玲.临床核医学诊疗中的辐射剂量与防护研究[D].上海: 复旦大学, 2012.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 98-2017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35-201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
[6]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
[7] |
韦宏旷, 谢萍, 唐孟俭, 等. 广西2010-2014年部分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16, 43(4): 498-499. |
[8] |
秦永春, 徐小三, 杨小勇, 等. 江苏省2009-2012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5): 570-572. |
[9] |
杨星, 任庆余, 洪军. 某医院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J]. 职业与健康, 2012, 28(2): 181-182. |
[10] |
王红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职业性内照射研究[D].北京: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 2017.
|
[11] |
李红艳, 杨生, 李亘山, 等. 2014年南京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调查[J]. 职业与健康, 2016, 32(20): 2871-2872. |
[12] |
周媛媛, 杨春勇, 余宁乐, 等. 江苏省2642名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异常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5): 557-558. |
[13] |
钱小莲. 南京市2019名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1): 5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