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
2. Nanjing Occupational Institut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放射性白内障是指由X射线、γ射线、中子及高能β射线等电离辐射所致的晶状体浑浊[1]。电离辐射引起的白内障属于确定性效应,具有剂量阈值。有职业接触史,眼晶状体受到急慢性外照射,剂量超过1 Gy(含1 Gy),是诊断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的必要条件。电离辐射所致眼晶状体的剂量估算对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的诊断至关重要。为规范放射性白内障的剂量估算,使其具有可比性和相对较好的可信性,1999年我国制定了WS/T 117-1999 《 X、γ、β射线和电子束所致眼晶体剂量估算规范》[2],使放射性白内障的剂量估算有了统一的方法。2017年制定了新的估算标准GBZ/T 301-2017 《电离辐射所致眼晶状体剂量估算方法》[3],新标准于2018年5月份实施。本文介绍使用新旧标准对一例白内障患者眼晶体的进行剂量估算并对两版标准的估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基本情况及职业史患者男,1932年出生,1958年起先后在某研究所、高校从事放射性试验工作,至1992年9月退休,前后从事放射性工作30余年。期间主要接触过137Cs、14C、60Co、60mCo、32P、90Sr等放射性核素,防护措施是胶皮手套、有机玻璃等简易工具。2006年体检发现晶状体浑浊,裸眼视力(尤其右眼)进行性下降,因双眼视物模糊至南京市金山医院就诊,眼裂隙灯检查见双晶体密度增加,呈黄白色浑浊,前皮质不均匀轻度片状浑浊,双后极部片状浑浊(左>右)。见表 1。
患者早年从事放射性工作,无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根据劳动者提供用人单位认可的核素放射性活度、人员操作核素时间、操作时眼晶体到源的距离,可估算眼晶体处辐射场相关注量信息或比释动能信息。
1.2.1根据GBZ/T 301-2017《电离辐射所致眼晶状体剂量估算方法》中4.2及6.1估算眼晶体剂量。
对于β射线,按照式1)计算电子辐射场注量:
$ {\mathit{\Phi }_e} = \frac{{A{F_e}t}}{{4\pi R_x^2}} $ | (1) |
公式中,Φe为电子辐射场的注量,A为放射源活度,Fe为β发射放射源每次衰变发射的电子数,t为人员在相应场所的停留时间,Rx为关注点到源的距离。
根据公式2)估算眼晶体吸收剂量:
$ {D_L} = {C_{LH}} \cdot {\mathit{\Phi }_e} \times {10^{ - 9}} $ | (2) |
公式中,DL为眼晶状体吸收剂量,CLH为电子辐射场注量到眼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Φe为电子辐射场中眼晶体相应位置的注量率;
对于X、γ射线,按照公式3)计算注量:
$ {\mathit{\Phi }_\gamma } = \frac{{A{F_\gamma }t}}{{4\pi R_x^2}} $ | (3) |
公式中,Φγ为X、γ辐射场的注量,Fγ为放射源每次衰变发射X、γ射线的分支比。
根据公式4)估算眼晶体吸收剂量:
$ {D_L} = {f_{z\gamma }} \cdot {\mathit{\Phi }_r } \times {10^{ - 9}} $ | (4) |
公式中,DL为眼晶状体吸收剂量,fzγ为X、γ辐射场注量到眼晶体吸收剂量转换系数,为X、γ辐射场的注量。
1.2.2根据WS/T 117-1999 《 X、γ、β射线和电子束所致眼晶体剂量估算规范》中4.3及4.4估算眼晶体吸收剂量。
依据4.3条无法获得实际剂量监测或模拟剂量测量数据时,参照GB/T 16149中3.3条给出的方法进行空气比释动能的估算。由于与WS/T 117-1999配套的GB/T 16149-1995已经废止,参考了其现行标准GB/T 16149-2012中3.2的公式估算空气比释动能率。
$ {\dot K_a} = \frac{{A\mathit{\Gamma }k}}{{{R^2}}} $ | (5) |
公式中,
根据4.4条,对X和γ射线受照人员,已知眼部辐射场的空气比释动能,由公式6)求得眼晶体吸收剂量。
$ D=C_{k p} K_{a} $ | (6) |
公式中,D为眼晶体吸收剂量,Ckp为空气比释动能与眼晶体吸收剂量的转换系数
2 结果根据GBZ/T 301-2017《电离辐射所致眼晶状体剂量估算方法》估算该劳动者眼晶体吸收剂量为1.1 Gy,根据WS/T 117-1999《 X、γ、β射线和电子束所致眼晶体剂量估算规范》估算结果为2.0 Gy,均达到了GBZ 95-2014标准[1]中规定的诊断阈值,满足该标准对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诊断的阈值条件。
3 讨论眼晶状体对电离辐射有较高的敏感性,辐射暴露可引起眼晶状体损伤,造成眼晶状体浑浊及白内障并最终导致眼晶状体功能丧失。在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确诊病例分布中,放射性白内障长期以来高居第2位,占23.4%[4]。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在2011年发布了《关于组织反应的声明及正常组织器官的早期和晚期辐射效应-辐射防护中的组织反应阈剂量》,认为眼晶状体组织反应的吸收剂量阈值为0.5 Gy,而不是此前的5 Gy,并建议计划照射情况下职业照射的眼晶状体的年当量剂量限值从每年150 mSv,调整为连续5年,平均每年不超过20 mSv,且任一年度不超过50 mSv[5]。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也相应将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的诊断阈值从2 Gy降低至1 Gy [1, 6]。
职业病诊断中最重要的是职业受照剂量的大小,准确确定患者受照剂量是疾病与职业活动相关性判定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的放射性职业病诊断中剂量估算的环节已逐渐成为一个不易控制的可能影响职业病诊断的公平原则的因素[7]。我国眼晶体的剂量估算从1999年开始有了统一的标准WS/T 117-1999 《X、γ、β射线和电子束所致眼晶体剂量估算规范》[2],2017年又制定了新标准GBZ/T 301-2017 《电离辐射所致眼晶状体剂量估算方法》[3]。本次分别使用了上述两个标准对劳动者眼晶体剂量进行了估算,估算的结果都达到了GBZ 95-2014标准中诊断放射性白内障对眼晶体剂量阈值的要求,但结果有所差别,使用旧标准估算的结果高于新标准,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旧标准使用了GB/T 16149中提供的距源1米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而劳动者提供的核素离眼晶体最短距离为0.3 m,因此导致估算结果有所出入。另外与旧标准配套使用的GB/T 16149-1995已经废止,因此最终采用了依据新标准GBZ/T 301-2017 《电离辐射所致眼晶状体剂量估算方法》的估算结果。可见,新标准GBZ/T 301-2017 《电离辐射所致眼晶状体剂量估算方法》对X、γ和电子外照射致眼晶体剂量的估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在缺少个人剂量监测以及场所监测资料的情况下给出了更加适合眼晶体处辐射场情况的剂量估算方法,有利于职业病诊断中眼晶体剂量的估算工作。但新标准在实际应用起来仍然存在一定疑难,如部分常用核素的参数没有在该标准中列出,导致具体估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 95-2014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的诊断[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T 117-1999 X、γ、β射线和电子束所致眼晶体剂量估算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T 301-2017电离辐射所致眼晶状体剂量估算方法[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
[4] |
王玉珍, 王秀娥. 全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现状及存在问题[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2, 11(4): 301-30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2.04.028 |
[5] |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CRP statement on tissues reactions and early and late effects of radiation in normal tissues and organs-threshold doses for tissues reactions in a radiation protection context[R].ICRP Publication 118.Ann.ICRP, 2012, 41(1-2): 1-322.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95-2002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S].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2.
|
[7] |
牛昊巍, 孙全富, 李小娟, 等. 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 34(9): 700-703.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4.09.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