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6, Vol. 25 Issue (5): 624-62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6.05.048

引用本文 

周志强, 贺文俊, 张大为, 张周兵. 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MPR)在股骨颈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5): 624-62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6.05.048.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3-15
修回日期:2016-06-23
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MPR)在股骨颈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周志强 , 贺文俊 , 张大为 , 张周兵     
宜昌市夷陵医院, 湖北 宜昌 443100
摘要目的 利用64排螺旋CT分析在股骨颈疝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飞利浦Ingenuity 64排螺旋CT, 对25例患者行双髋关节螺旋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 又叫多平面重组成像。结果 64排螺旋CT及多平面重组(MPR)能全面、多方位显示股骨颈疝的3项主要CT表现:①病灶部位:位于股骨头基底前外侧皮质下11例、股骨颈基底前外侧皮质下16例、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前外侧皮质下4例。②病灶形态:圆形8例、类圆形20例或"8"字形3例, 周边有硬化环的骨质缺损区, 9例邻近的皮质与病灶相连见局限性裂隙样缺损。③病灶大小:约3~10 mm, 平均6mm。结论 64排螺旋CT及多平面重组(MPR), 大大提高了股骨颈疝窝的显示率和影像特征, 对股骨颈疝窝诊断及鉴别诊断, 提供了有力依据, 可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在股骨颈疝诊断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多平面重建(MPR)股骨颈疝    

股骨颈疝窝,又称股骨颈疝凹,由国外学者Pitt于1982年首先报道[1],到至今国内外文献中也只有少数报道。国内高振华等对较大病例的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基础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2]。以前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及受多种因素影响,传统的X射线片和普通CT往往不易发现和较少确诊,日常工作中股骨颈疝窝常误诊为股骨头缺血坏死或退变性囊肿等其他骨关节病,而随着螺旋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弥补了X射线片与普通CT的不足,股骨颈疝才被人们进一步认识,而64排螺旋CT以其先进的容积扫描技术和强大的后处理功能,特别是多平面重组(MPR)可准确、全面地观察股骨颈疝窝的大小、数量、形态、位置等特征性影像表现作出正确诊断。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增加其诊断或鉴别诊断水平,本文收集对经临床和64排螺旋CT诊断的25例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资料加以回顾性总结,探讨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在股骨颈疝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13.12 - 2014.6诊断的25例股骨颈疝窝病人的64排螺旋CT图象加以分析。25例病人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5 - 60岁,平均42.5岁。20例为单侧单发病灶,1例为单侧3发病灶,4例为双侧单发病灶,共有31个病灶。25例病人均无临床症状,因其他原因就诊而偶然发现。

1.2 方法

本组采用飞利浦Ingenuity微平板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25例患者行双髋关节螺旋扫描。患者采用仰卧位,常规扫描参数: 120 kV,300 mA,64 × 0.625 mm/0.625 mm/1.0/0.625 mm(探测×准直/层厚/螺距/重建间隔),为保证图像光滑清楚,重建间隔0.5 ~ 1.0 mm,使图象重叠范围>50%[3],矩阵1024 × 1024,以骨算法。再将CT扫描数据传入EBW星云太空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又叫多平面重组等。同时将重建图象在X、Y、轴上旋转,进行矢状面、冠状面、斜面、曲面观察,并摄取显示病灶效果最佳的图片。

2 结果

64排螺旋CT及多平面重组(MPR)能全面、多方位显示本病的3项主要CT表现: ①病灶部位:位于股骨头基底前外侧皮质下11例、股骨颈基底前外侧皮质下16例、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前外侧皮质下4例。②病灶形态:圆形8例、类圆形20例或“8”字形3例,周边有硬化环的骨质缺损区,9例邻近的皮质与病灶相连见局限性裂隙样缺损。③病灶大小:约3 ~ 10 mm,平均6 mm。见图 1

图 1 髋关节CT影像图

本组25例中共发现31个病灶,与普通X射线平片比较病灶多出21处,有显著差异,与普通CT轴位像比较病灶多出5处,也有明显差异,同时显示局限性裂隙样缺损的特征更多有9例,64排螺旋CT及多平面重组(MPR)能更多、更全面、更清晰、多方位显示股骨颈疝窝的细节。本组25例患者均未做特殊治疗,随访无变化。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股骨颈疝窝是发生于股骨颈的一种良性病变,发病率低,好发于中年人,单侧单发,男性多见,运动员或有运动史者发病率较高。临床无明显症状,常因其他原因偶然发现[4]。目前,国外学者认为[1],股骨颈疝窝是由于髋前囊力学和磨损的影响在股骨颈前上1/4产生的一个由骨胶原纤维结缔组织、新生软骨和反应性新骨组成的反应区,其内有液体存在。反应区内常出现隆起以及邻近的关节囊增厚、粗糙,并有皮质缺损区,暴露出髓质腔和骨小梁。国内有学者认为[2],股骨颈疝窝系股骨颈反应区的组织和(或)液体在前部关节囊和髂股韧带以及髂腰肌(腱)的机械性压迫下,通过骨皮质疝入松质骨内而形成的窝状骨质缺损。病理上,股骨颈疝窝内主要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并可伴黏液样变[1]

3.2 CT表现

股骨颈疝3项主要CT表现: : ①病灶部位:位于股骨头基底前外侧皮质下11例、股骨颈基底前外侧皮质下16例、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前外侧皮质下4例。②病灶形态:圆形8例、类圆形20例或“8”字形3例,周边有硬化环的骨质缺损区,9例邻近的皮质与病灶相连见局限性裂隙样缺损。③病灶大小:约3 ~ 10 mm,平均6 mm。(。高振华等发现,病灶或相邻上下层面上病灶相邻皮质大多可见与病灶相连的局限性裂隙样缺损,并将此作为诊断此病的特异性征象[2]。本组25例病灶中9例发现有此征象,这与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的较好应用有密切关系。

3.3 64排螺旋CT在股骨颈疝诊断中应用价值

骨关节疾病X线平片是首选检查方法,但普通X射线片空间分辨率虽高,但由于多组织相互重叠,密度分辨率低,就是多体位摄片,仍难以显示骨关节疾病的真实情况。普通CT轴位扫描具有密度分辨率高,影像无重叠等优点,但普通CT轴位像扫描层厚较厚,且提供的任然是二维图像,对以较小股骨颈疝窝不能显示,对于股骨颈疝窝的细节显示也不够全面,对于疝窝的周围情况显示仍不理想。也影响了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同时也就影响了对部分患者治疗方案的合理预判。而64排螺旋CT扫描是依靠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容积扫描和数据的采集,获得丰富的图象数据,得到了体轴方向的具有良好分辨率的容积扫描[5],它可以进行多平面重组(MPR),也可以进行3D VRT重建。多平面重组(MPR)能多角度细致地显示ROI,使ROI区的病变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关系能较全面细致地观察清楚。128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对股骨颈疝窝可进行矢状面、冠状面、斜面、曲面的观察,显示疝窝部位、大小、形态、边缘等细节及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弥补了X射线平片和普通CT轴位扫描的不足,对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或评估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在取得完整扫描信息的基础上、在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大大提高了股骨颈疝窝的显示率和影像特征的显示,对股骨颈疝窝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可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所以128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在股骨颈疝诊断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Pitt MJ, Graham AR, Shipman JH, et al. Hemiation pits of the femoral neck[J]. AJR, 1982, 138: 1115. DOI:10.2214/ajr.138.6.1115
[2]
高振华, 刘吉华, 孟悛非, 等. 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 531-534.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5.05.020
[3]
扬星, 马彪, 苏勤, 等. 螺旋CT三维的重建方法及技巧[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33: 492. DOI:10.3760/j.issn:1005-1201.1999.07.015
[4]
臧建, 陈志刚, 杨根东, 等. 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6, 22: 1246. DOI:10.3969/j.issn.1002-1671.2006.10.024
[5]
刘怀军主编. 螺旋CT与三维图像诊断学[M].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