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6, Vol. 25 Issue (1): 64-6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6.01.025

引用本文 

陈维, 王进, 王福如, 史晓东. 一起192Ir源丢失事故导致人员意外受照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1): 64-6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6.01.025.

基金项目

江苏省"十二五"科教兴卫工程(ZX20110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5-07-17
修回日期:2015-09-25
一起192Ir源丢失事故导致人员意外受照的调查与分析
陈维 , 王进 , 王福如 , 史晓东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防护所, 江苏 南京 210009
摘要目的 探讨一起放射源丢失事故的发生和处置过程。方法 现场调查找出可能受超剂量照射人员; 通过临床观察与血象检查结果, 排查人员健康情况; 结合实验室检查估算人员受照剂量。结果 本次事故导致1人急性放射病和局部放射性损伤, 多人意外照射。结论 核与辐射技术应用是一把双刃剑, 合理应用和妥善管理迫在眉睫。
关键词辐射事故    卫生应急    调查    

近年来,因应用不当或管理不善造成的放射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危及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现就2014年一起192 Ir放射源丢失事故的调查作一总结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事故经过

2014年5月7日凌晨3点某公司进行现场探伤作业期间丢失用于探伤的放射源192 Ir一枚,据提供该源出厂时活度为3.77 × 1012 Bq(102 Ci),经历了约三个半衰期,推算事发当天源强约9.6 × 1011 Bq(26 Ci),8日傍晚探伤公司才发现丢源,随即自行查找,未果,9日凌晨向监管部门报告,于5月10日下午18: 00安全回收。

1.2 方法 1.2.1 现场调查

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有可能受超剂量照射人员进行逐一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单位、工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活动情况(活动时间和范围)和临床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发烧、精神状态、皮肤变化等)。所有可能受超剂量照射人员进行三次血常规筛查,其中部分人员做了生物剂量测量。

1.2.2 实验室方法

检测样本为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K2)抗凝静脉血1 ~ 2 ml。血样由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要求在2 h以内完成检测。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采用常规的静脉微量全血培养法,镜检时每份标本观察形态良好,分散度适中的中期细胞100个。微核测定采用甲基纤维素法,镜检时每份标本观察1000个细胞。

2 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月7日上午8: 00左右王某在车间大门外发现192 Ir放射源,将放射源放入右侧上衣下口袋。至11: 30下班骑车带回家中,将其放置家中后院内; 5月9日中午11: 00,王某让其妻将源拎至离家500 m左右的父亲家库房中; 5月10日早晨6: 00,王某从其父家中将放射源丢至离家1 ~ 2 km处杂草丛中。直至5月10日10: 00被找到。

由于192 Ir放射源丢失后的处于不断移动的复杂状态,有可能受超剂量照射人员范围较广,现按时间顺序将192 Ir放射源丢失后有可能受超剂量照射人员分为三类进行描述:第一类为工厂工人,以同工种的工人和在辐射源周围工作的工人为关注人群; 第二类为居住在王某家和其父亲家的人员,以王某妻子为主要关注对象; 第三类为10日上午在放射源丢弃地附近除草的人员。我们调查了王某及其父亲家、工厂内相关人员活动和墙体的屏蔽情况,测量了王某及其父亲家、工厂内相关人员活动地点与放射源的距离,估算出各类人员最大可能的受照剂量(表 1)。

表 1 三类可疑受照人员基本情况的描述

表 2描述了本次调查所有人员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绝对值的结果,同时对三类人员(包括王某本人)调查中的不适主诉(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发烧、皮肤、精神状态等)进行了总结。第一类人员及王某中共发现1人白细胞计数偏低,2人淋巴细胞绝对值偏低(其中包括王某本人),主诉不适者23人; 第二类和第三类人员中均未发现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偏低者,主诉不适者分别为9人和5人。排查发现,1名白细胞降低者因原发性疾病所致。2名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偏低者之一,王姓工人连续三天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为0.6 × 109 /L、0.6 × 109 /L、0.8 × 109 /L,怀疑其为捡源人员,及时将这一线索提供给了公安人员。

表 2 三类人员血常规和主诉不适的分布情况

在受照后第6天采集了王某、其妻及家人的外周血,用培养加秋水仙素法检查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结果只发现捡源者王某的一人异常,在表 34中详细列出了王某的生物剂量估算结果。

表 3 受照者王某生物剂量估算(Gy)

表 4 受照者王某外周血染色体畸变(Dic + r)数细胞分布情况
3 讨论

本次事故属于一起意外照射事故。据统计辐射事故中80%为责任事故,本次亦不例外。事故导致1人急性放射病和局部放射性损伤,多人意外照射。

为了便于估算损伤程度和提供最初的治疗依据[1],根据需要对三类人员进行医学检查如血细胞计数、细胞遗传学检查等。造血系统是电离辐射最敏感的组织,人体受照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绝对值的减少是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报道,受照剂量小于0.1 Gy时,血液学无变化。受照剂量在0.1 ~ 0.25 Gy时,淋巴细胞数有暂时性降低,白细胞总数变化不明显[2]。我们对三类人员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在一类人员中发现1人白细胞计数偏低,2人淋巴细胞绝对值偏低(其中包括检源者王某本人),第一时间了解了人群的受照情况同时为公安机关提供关键的办案线索。对小于1.0 Gy的照射,照射剂量与临床症状头痛、头晕、乏力、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临床症状除与照射剂量有关外,与受照者个体对射线的敏感性不同亦有关,亦不排除因缺乏辐射危害相关知识,产生对辐射恐惧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照者全身受到不均匀照射的情况下,完全依据早期临床症状来判定损伤程度是不可取的[3-5]。本次调查的第一类人员中主诉不适者23人,第二类和第三类人员中主诉不适者分别为9人和5人。我们认为本次的调查的人员不适症状亦不排除因缺乏辐射危害相关知识,产生对辐射恐惧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是反映辐射损伤的敏感指标,利用照射离体人血所建立的染色体畸变(“双+环”)的剂量效应曲线估算事故条件下的受照剂量,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估算生物剂量的“金标准”,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较为准确估算剂量的范围为0.1 ~ 5.0 Gy,且在照后8周内取血估算剂量没有明显误差。采用此方法估算王某的全身生物剂量1.52 Gy。捡源者王某将放射源放入右侧上衣下口袋,造成右侧大腿局部皮肤红斑、水疱,估算局部受照剂量64 Gy,结合照后局部皮肤的改变,符合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本次放射源丢失事故在周围居民中引起恐慌,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我们应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积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①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对那些违法的单位和主要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各放射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按章办事。③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类传媒宣传有关法规、防护知识等,定期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办班培训,提高法制观念和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13-2006核发与放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原则[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5-2009过量受照人员的医学检查与处理原则[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3]
刘长安, 邵玉霞, 贾廷珍. 受过量照射工作人员的医学管理[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3, 23(5): 387-38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3.05.033
[4]
赵欣然, 江波, 傅宝华, 等. 《过量照射人员的医学检查与处理原则》解读[J].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2, 36(4): 207-209. DOI: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4.003
[5]
叶根耀. 国内外辐射事故的临床诊治新进展[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1): 81-8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4.0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