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5, Vol. 24 Issue (6): 687-68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5.06.049

引用本文 

张晖, 柴瑞新, 殷旭, 高帅, 李秉政. 普通64排CT“双低”剂量心脏冠脉成像[J].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4(6): 687-68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5.06.04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5-02-17
修回日期:2015-05-23
普通64排CT“双低”剂量心脏冠脉成像
张晖 , 柴瑞新 , 殷旭 , 高帅 , 李秉政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影像科,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摘要目的 与常规前瞻性门控冠脉CTA成像对比, 探讨低电压、低对比剂用量(双低)心脏冠脉CTA成像在普通64排CT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双低"技术对50例BMI ≤ 25 kg/m2患者行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常规组)、B组(双低组)。A组使用100 kV, 350 mg I/ml, 对比剂注射流率4.0 ml/s, 50 ml注入量; B组使用80 kV, 270 mg I/ml, 对比剂注射流率4.0 ml/s, 40 ml注入量。比较两组冠脉各个节段的CT值和放射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心率、BMI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患者受照剂量差异非常显著。结论 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扫描80 kV较100 kV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均显著降低, "双低"剂量冠脉CTA在普通64排CT使用是可行的。
关键词冠脉CAT    双低剂量    CT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快速发展,冠脉CTA已经成为有效地、无创性冠脉筛查手段之一[1]。但是传统的回顾性心电门控触发扫描技术的相对高剂量, 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2-3]。随着CT探测器技术的发展, 低剂量技术日益成熟,有效地降低了被检者的受照剂量[4]。但是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的老64排CT设备在基层医院仍广泛应用,关注这些设备的辐射剂量意义重大。本研究使用常规100 kV前瞻性心电触发门控扫描方式与80 kV前瞻性心电触发门控结合低对比剂浓度心脏冠脉CTA成像方式进行比较,探讨“双低”剂量扫描在普通64排CT使用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入组标准

2014年5月-6月临床怀疑冠心病,要求行冠脉CTA者,体重指数≤25 kg/m2, 在检查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体重指数≥25kg/m2,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率不齐,冠脉搭桥术后。

1.1.3 分组

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分别30例,性别、年龄随意搭配。A组使用100 kV, 350 mg I/ml, 流速4.0 ml/s, 50 ml对比剂;B组使用80 kV, 270 mg I/ml, 流速4.0 ml/s, 40 ml对比剂。

1.2 检查方法

冠脉CTA检查使用GE公司生产LightSpeed VCT升级版,心率在60~70次/min, 检查前训练屏气。扫描前舌下含硝酸甘油0.5 mg, 扩张冠脉,提高细小分支显示率。常规定位扫描和冠脉钙化积分扫描,使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触发点置于升主动脉根部,阈值100 kV, 当达到设定阈值后,机器延迟5 s自动扫描。对比剂注射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流量4 ml/s,对比剂注射完成后以相同流率注射生理盐水50 ml。前瞻性心电门控, 心电脉冲窗宽设置在70% R-R间期。辐射剂量采用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DLP ×转换系数[成人为0.014 mSv/(mGy·cm)]。

1.2.1 影像后处理

采用GE ADW4.4工作站冠脉自动处理软件,对影像进行VR、MPR、MIP处理。

1.2.2 影像质量评价

① 定量评价:采用双盲法,由2位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对所有检查进行量化处理,分别测量前降支、旋支、右冠脉三大分支的近段、中段和远端CT值,测量兴趣区避开管壁和钙化斑块。以左冠开口处脂肪组织的CT值作为软组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作为主动脉测量值,其标准差作为影像噪声。分别计图像的对比度噪声率、信噪比,计算公式为CNR =(管腔CT值-脂肪组织CT值)/噪声、SNR =主动脉CT值/影像噪声。②定性评价:冠脉图像质量按照Likert[5]评分发分为:1级:血管显示良好,边缘清晰,无断层。2级:存在轻度搏动伪影。3级:存在中度搏动伪影。4级:血管显示不清, 存在严重搏动伪影。

1.2.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数据,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受线量、图像质量、管腔CT值和对比度噪声率和信噪比的差异; 使用Kappa分析不同观察者对影像评价的一致性。

2 结果

所有组内患者均为一次性完成冠脉CTA检查,A组分级1级23例、2级7例; B组1级26例、2级4例;两组均无3级病例。A、B组患者在年龄、BMI、心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主动脉、前降支、旋支和右冠的平均CT值(表 2)主动脉、冠脉三大分支的近、中和远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主动脉级冠脉分支CT值

表 3 两组病例的SNR与CNR比较

表 4 不同kV值患者受照剂量

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SNR与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受照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B组受线量显著低于A组。两组患者平均碘摄人量:A组17.5 g; B组10.8 g。

本研究2名观测者的一致性比较好(Kappa = 0.79)所评价的冠脉分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 1-3), 所有影像质量良好,可满足诊断要求。

图 1 前降支未见异常

图 2 回旋支未见异常

图 3 右冠脉未见异常
3 讨论

2006年美国FDA网站发表了美国心脏病委员会的一项声明:10 mSv的CT辐射剂量会使1/2000的患者发生恶性肿瘤[6]。因此,在保证诊断质量前提下,减少患者受线量是每一位影像医师必须要考虑的事,特别是冠脉CTA检查。临床上比较常用的降低剂量的方法包括:迭代重建算法、大螺距扫描、前瞻性门控触发扫描、降低扫描kV值和mA值等。对于在临床占有率比较高的老64排CT,没有迭代算法,而冠脉CTA检查占有量非常大,降低这部分设备在冠脉检查中患者照剂线量的意义非常重大。有研究发现[7],CT检查的辐射剂量与kV的平方成正比,所有在临床实践中大多以降低扫描kV值来降低受照剂量。但是随着kV值的降低,影像信噪比下降。本研究采用低kV技术结合低浓度对比剂,有效地解决了低kV值影像噪声大的问题。在普通64排CT中一般的降低剂量的方法是降低扫描kV值,使用最多的是用100 kV替代120 kV扫描,配合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较传统的回顾性心电门控触发扫描可降低患者受照剂量70%。若再降低kV值,因对比剂浓度相对大会产生比较明显的伪影。作者采用低浓度对比剂, 80 kV扫描管电压,有效地解决了射线伪影,同时患者碘摄人量也相应减少。在低于100 kV管电压时康普顿散射效应的权重值下降, 光电效应权重值升高,使低kV与低浓度对比剂组合得以在临床中应用,在冠脉CTA中虽然kV值降低,对比剂浓度下降,目标血管CT值并没有因碘浓度低而相应下降, 反而因kV值下降CT值略有增加。而碘离子摄入减少,对患者的肾功能损害则相应减轻。在对比剂的不良反应中, CIN (对比剂肾病)与对比剂的使用剂量存在相关性,约占医源性肾病的10%左右[8]。CIN的发生可能是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是肾髓质缺血、缺氧损伤或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而后者与对比剂的理化、免疫特性和对比剂粘滞度相关。化学结构相同时,其粘滞度与碘浓度成正比关系,降低碘浓度可以有效地预防CIN的发生。

在本组病例中,使用80 kV检查,配合使用低浓度对比剂,并没有出现血管管腔对比度下降, 反而因光电效应增加,血管腔CT值略有升高。影像的SNR与CNR变化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 80 kV与270 mg I的组合在冠脉CAT检查是可行的,在没有迭代处理技术的老一代64排CT当中值得推广。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偏少,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来验证结论; 部分病例缺乏与冠脉造影的比对,不排除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情况。

综上所述,老一代64排CT在冠脉CTA检查中使用80 kV与270 mg I对比剂组合,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受线量、碘离子摄入量。在得到符合检查要求的影像资料同时,较大幅度降低了辐射剂量。“双低”剂量冠脉CTA在普通64排CT使用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Vanhoneacker PK, Heijenbrok - Kal MH, Van Heste R, et al. Dignostic performance of multi - decteor CT angiography for assess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eta - analysis[J]. Radiology, 2007, 244(2): 419-428. DOI:10.1148/radiol.2442061218
[2]
Einstein AJ, Henzlova MJ, Rajagopalan S. Estimating risk of cancer associated with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64 - 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J]. JAMA, 2007, 298(3): 317-323. DOI:10.1001/jama.298.3.317
[3]
Gerber TC, Carr JJ, Arai AE, et al. Ionizing radiation in cardiac imaging: a science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Cardiac Imaging of the Councilon Clinical Cardiology and Committee on Cardiovascular Imaging and Intervention of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J]. Circulation, 2009, 119(7): 1056-1065.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08.191650
[4]
Stefan Ulzheimer. Stellar detector performance in computed tomography[J]. Somatom Sessions, 2011, 11(1): 61-66.
[5]
Neefjes LA, Dharampal AS, Rossi A, et al. 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exposure using different low - dose scan protocols in dual -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randomized study[J]. Radiology, 2011, 261(3): 779-786. DOI:10.1148/radiol.11110606
[6]
Budoff MJ, Achenbach S, Blumenthal RS, et al. Assess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y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cardiovascular imaging and intervention,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 and committee on cardiac imaging,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J]. Circulation, 2006, 114(16): 1761-1791.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06.178458
[7]
Tack D, Gevenois PA. Radiation dose from adult and pediatric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 Berlin: Springer, 2007: 276.
[8]
presson PB, Tepel M. Contrast - induced nephropathy: the pathophysiology (review)[J]. Kideny Int, 2006, 69(Suppl 1): S8-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