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5, Vol. 24 Issue (6): 644-64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5.06.029

引用本文 

张金帆, 黄恒, 郭键锋, 杨颖琪. 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4(6): 644-64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5.06.02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5-05-24
修回日期:2015-07-15
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张金帆 , 黄恒 , 郭键锋 , 杨颖琪     
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广东  深圳 518049
摘要目的 根据电动汽车管理现状和电动汽车的原理, 确定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发现存在的管理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方法 分析我国现有各项法律法规, 结合各政府部门管理、标准制定和社会关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发现存在的问题。结果 从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监管模式、宣传引导等方面展开分析, 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结论 为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电动汽车    电磁环境    监督管理    

近年来, 在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大背景下, 电动汽车以其节能、环保、轻便、价廉等优势悄然兴起, 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1]。虽然许多地方政府对电动汽车制定了管理办法, 但是仍集中在产品质量、企业服务要求、车辆牌照以及行驶证驾驶证管理等几类方向[2-5], 而针对电动汽车的电磁环境监管仍非常欠缺。面对群众对电动汽车电磁环境是否安全的质疑声, 面对电动汽车在社会上的大量使用及市场份额的快速提高, 完善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监管, 保障环境和人身的健康安全已经势在必行。

1 电动汽车介绍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 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 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现阶段电动汽车主要分为三大类[6]: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uel Cell VehicIe, FCV), 纯电动汽车(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BEV)以及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 HEV)。

电动汽车的组成包括: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驱动力传动等机械系统、完成既定任务的工作装置等。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 也是区别于内燃机汽车的最大不同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虽减少了尾气排放, 但增加了电磁环境污染的风险, 社会各界对电动汽车电磁环境是否安全的质疑声也因此越来越多。

2 电磁波危害

电磁波是一种以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而传递能量。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 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敏感, 因此, 电磁波可以对人体造成影响和损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和电磁波的特性, 一般把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效应分为热效应、非热效应。

在一定强度电磁环境下工作生活过久, 电磁波的干扰使人体组织内分子原有的电场发生变化, 给组成脑细胞的各种生物分子以一定程度的破坏。人们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值的剂量下, 体内细胞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 导致病变, 可能造成儿童白血病、智力残缺, 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癌细胞增殖, 影响人的生殖系统, 视觉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健康[7-12]。一般来说, 过量超强度的电磁场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比较少见, 有文献报道低强度、长期慢性积累的损害, 可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和遗传、视觉系统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等造成多方面的复杂性的损害, 还会引发生育畸形和癌变[13-15]

3 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监管存在问题 3.1 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电磁环境污染已成为全国性的问题, 关于电磁环境污染的纠纷也与日倶增, 特别是大城市更为严重, 但目前全国仅有几部关于电磁环境的地方立法[16], 国家并未出台针对电磁环境的法律法规。针对电磁环境仅有原国家环保总局1997年颁布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该管理办法因只是国家环保部门发布的部委规章, 级别低且内容严重滞后, 针对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的规范细则更是完全缺失, 难以满足现在的管理需求。

3.2 技术标准缺失

目前我国电磁环境的国家标准只有《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 这是一部环境质量限值标准。针对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的排放标准、监测方法、技术规范属于完全空白, 无法对电动汽车的电磁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3.3 监管模式和责任部门未明确

未明确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的监管部门, 各政府部分针对电动汽车的监管仍局限在产品质量、企业服务要求、车辆牌照以及行驶证驾驶证管理等方面, 而电动汽车的电磁环境监管却处于群众反映强烈、政府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3.4 群众反映强烈, 缺乏科学认识

自从电动汽车走进人们的视野, 因其具有特殊性使电动汽车电磁环境污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电磁环境污染不同于其他环境污染, 它不能让人们直观感受, 但又不能忽略它的危害性, 使得人们对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的各种不科学不准确的猜疑和解读也越演越烈。正确引导群众科学认识电动汽车电磁环境变得刻不容缓。

4 解决对策探讨 4.1 完善法律法规和环保管理细则

由于国家立法的复杂性, 对于电磁环境污染严重, 矛盾突出的地区, 可以首先结合地方实际需要, 加快相应的地方电磁环境立法, 并为国家立法提供经验。继而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 结合地区实际情况, 制定地方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的专项管理办法, 最后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 地方环保部门联合相关责任部门制定地区的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环保管理细则, 形成从前期设计、中期生产、后期运行全过程的管理体系。

4.2 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

构建电动汽车电磁环境技术标准体系, 能够为健全更科学合理的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管理工作机制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 鉴于电动汽车电磁场的复杂特殊性, 电动汽车的电磁环境技术标准应涵盖以下内容:①各典型位置从静态至射频段电磁环境分频监测方法。②各典型位置从启动至高速不同运行条件下监测方法。③各典型位置不同频段不同速度下的综合场强排放标准和峰值限值。④研究电动汽车电磁场快速监测方法, 为电动汽车电磁场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4.3 建立针对性的监管制度

对电动汽车电磁环境可以按阶段分别进行管理, 并借鉴燃油汽车尾气的管理模式[17]。在前期的设计阶段, 新型电动汽车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充分考虑电动汽车的电磁环境污染状况, 给出公正准确的评价和科学可行的建议, 并将其作为电动汽车设计需考虑的必要因素; 在中期的投产阶段, 每一款电动汽车应该对所有评价指标的进行详细验收监测, 以确保达到相应标准要求才能投人市场; 在后期的使用阶段, 建设电动汽车电磁场监测站, 形成电动汽车快速监测方法, 并根据监测情况实施电动汽车的电磁辐射红绿标制度。

4.4 加强政府各部门的联合协作, 形成立体联动执法模式

电动汽车以其属于机动车但又不同于常规燃油动力机动车的特点, 使其监管涉及环保、交通、市场监管和交警等多个监管部门。首先必须准确地对电动汽车的特性进行自我定位, 继而明确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监管的牵头部门和其它责任部门的职责和分工, 最后制定各部门的工作细则, 形成联合协作监管执法模式。

4.5 科学宣传电磁环境知识, 引导群众走出认识误区

联合政府各责任部门、电动汽车生产商制定《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知识宣传册》, 并不定期举行宣传解释活动, 组织群众到电动汽车生产基地进行参观, 向广大市民科学宣传电磁环境知识, 减少广大市民的疑虑; 在电动公交、的士的交通宣传视频上增加电磁环境的知识科普专题, 解析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的常见问题; 在各类电动汽车4S店增加电动汽车电磁环境宣传栏, 并提供宣传册供购车市民取阅。希望通过广泛的宣传、科学的引导、耐心的解释使群众正确认识电动汽车, 消除市民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5 结束语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油价的逐步走高, 以及传统汽车环境污染问题, 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业关注的焦点。无污染、无噪音、方便高效、经久耐用的电动车, 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但是汽车技术进步、电动汽车的发展却面临电磁环境污染的新问题, 随着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和越来越高的环保要求, 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和纠纷也随之产生。通过探索电动汽车电磁环境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法, 为填补电动汽车的环境保护空白和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和谐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建成. 电动汽车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对策[J]. 江苏安全生产, 2013(5): 27-28.
[2]
阜阳市经济委员会.电动汽车管理暂行办法[Z].阜阳: 2009, 03.
[3]
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动汽车管理办法(暂行)[Z].邢台: 2013, 10.
[4]
娄底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娄底市电动车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暂行)[Z].娄底: 2011, 05.
[5]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德州市小型纯电动汽车管理暂行办法[Z].德州: 2013, 07.
[6]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管理总局.GB/T 19596-2004电动汽车术语[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7]
Ogal V B, Novoselova E G, Cherenkov D A, et al. Activity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of the spleen of mice exposed to low-intensity of extremely high-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J]. Hadiats Biological radioecology, 2003, 43(5): 531-534.
[8]
姜槐. 工频磁场与癌症发生的关系以及对健康影响的研究[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1999, 17(6): 322-323.
[9]
吴瑞英, 姜槐, 董海涛, 等. 高等真核细胞受极低频磁场辐照后基因差异表达的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1999, 17(6): 331-334.
[10]
许正平, 姜槐. 电磁场对生物体的影响及可能干预途径[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2, 20(1): 313-317.
[11]
曹晓哲, 赵梅兰, 王德文, 等. 电磁脉冲对大鼠肾上腺超微结构损伤的研究[J]. 电子显微学报, 2002, 21(1): 17-20. DOI:10.3969/j.issn.1000-6281.2002.01.005
[12]
郭鹞. 电磁辐射对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影响[J]. 疾病控制杂志, 2004(1): 1-3. DOI:10.3969/j.issn.1674-3679.2004.01.001
[13]
Radii K Parera D, Rose D M. No effects of pulse radio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on melatonin, cortisol, and sdected markers of the immune system in man[J]. Bioelectromagnetics, 2001, 22(4): 280-287. DOI:10.1002/(ISSN)1521-186X
[14]
Stagg R B, Hawel L H, Pastorian K, et al. Effects of immobilization and concurrent exposure to a pulsed-modulated microwave field on core body temperature, plasma ACTH and cortisosteroid and Brain ornithine decarboxylase, Fos and Jun mRNA[J]. RadiationRe-search, 2001, 155: 584-592.
[15]
Popov S S, Dolzhanov Aia, Zuev V G. Morpho functional status of large cell hypothalamic nuclei following chronic exposure to wide-range electromagnetic impulses[J]. Aviakosrn Ecological Medicine, 2001, 35(4): 70-71.
[16]
王建, 彭晓武. 国内外电磁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3, 30(2): 162-166.
[17]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深圳经济特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Z].深圳: 201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