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5, Vol. 24 Issue (3): 268-27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5.03.035

引用本文 

宋昌龙, 丁洪深, 罗磊. 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后山东大气环境γ能谱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4(3): 268-27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5.03.035.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10-15
修回日期:2015-01-26
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后山东大气环境γ能谱分析
宋昌龙 , 丁洪深 , 罗磊     
山东省核与辐射安全监测中心, 山东 济南 250117
摘要目的 调查朝鲜第三次地下核试验对山东省大气环境的影响。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方法。结果 对所有共计43个气溶胶样品、24个气碘样品及4个沉降物样品进行分析, 排除干扰后, 气溶胶、气碘、沉降物中均未检测出核试验裂变产物。结论 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对山东省大气环境放射性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核试验    裂变核素    无源刻度    HPGeγ能谱仪    

2013年2月12日,朝鲜宣布进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试验,试验地点在朝鲜吉州郡丰溪里核试验场,距离中国边境100多公里。地下核试验场虽然通常设有可包容核裂变产物释放的屏障[1],一般仅对试验地点周围有限范围内的局部环境产生影响,但在“冒顶”或其他事故时,可能通过大气扩散等方式对试验场外环境产生放射性影响。因为丰溪里核试验场距离山东省只有500多公里,所以此次核试验若有泄露,通过大气扩散对山东省环境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较大。为评价朝鲜第三次地下核试验对山东环境放射性影响情况,进行大气环境的放射性水平测量意义重大。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 1.1.1 采样点的选取

根据丰溪里核试验场地与山东省的地理方位、气象条件、人口分布等情况,按照辐射应急监测方案安排,选取济南市经十西路145号、济南市经十路12956号、烟台市芝罘区青年南路118号、烟台市莱山区海韵路12号、威海市环翠区光明路92号、威海半月湾等六个采样点进行气溶胶、气碘、沉降物等样品的采集。

1.1.2 样品的采集

2013年2月12日至2013年3月12日,各采样点共采集气溶胶样品43个、气碘样品24个、沉降物样品4个。各采样点样品采集数量分布见表 1

表 1 应急监测采样数量表
1.2 样品的测量与分析 1.2.1 测量方法、仪器

应急采样所用设备、辅材以及环境等各有不同,导致所采样品的几何形状、材质均有差别,故样品分析采用了全能峰效率曲线法[2]。气溶胶滤膜、沉降物样品直接装入样品盒,碘盒用聚乙烯薄膜封装。然后检查待测样品密封性并表面去污2 ~ 3次,最后将样品盒放在HPGeγ能谱仪探头正上方,样品盒轴心与探头轴心重合。用HPGeγ能谱仪测量样品,保存能谱图。建立无源刻度模型,并由此对仪器效率进行刻度,得到效率刻度曲线,然后用全能峰效率曲线法得出测量结果。测量仪器为Ortec公司生产的HPGeγ谱仪,仪器详细性能参数见表 2

表 2 测量用HPGeγ谱仪主要性能指标
1.2.2 无源效率刻度

为满足应急监测较高时效性和准确性的要求,针对不同应急监测样品的几何形状、材质等制备相适应的效率刻度源是不现实的,因此此次应急监测工作中对仪器的刻度采用无源刻度软件计算得出。无源刻度软件采用肖刚教授开发的GammaClib软件,该软件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的比较表明,在80 keV以下,对于各种样品源,相对误差不大于10%,在80 keV以上,相对误差小于5%[3]

利用GammaClib软件,考虑所采集样品的几何形状、材质等因素,建立与样品相对应的无源刻度模型,并由此对仪器效率进行刻度,得到效率刻度曲线。气溶胶、气碘、沉降物样品的效率刻度曲线分别见图 1图 2图 3

图 1 气溶胶样品效率刻度曲线

图 2 气碘样品效率刻度曲线

图 3 沉降物样品效率刻度曲线
1.2.3 核素选择

核试验的核裂变产物有上百种[4],考虑到应急监测的时效性,不可能对所有裂变产物都进行测量,因此选择适合测量的裂变产物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说来,所选取的测量对象应满足如下条件[5]: ①必须是裂变产物或其子体; ②天然本底没有或者很低; ③裂变产额及γ发射几率较高; ④较长的半衰期; ⑤能形成气体或者气溶胶。考虑上述因素,选取了95Zr、103Ru、106Ru、125Sb、131I、141Ce、144Ce、137Cs、140Ba为此次应急监测的监测对象。

1.2.4 短半衰期核素的校正

在此次应急监测所选取的95Zr、103Ru、106Ru、125Sb、131I、141Ce、144Ce、137Cs、140Ba等核素,有一些核素的半衰期很短,如95Zr的半衰期为64.4 d,103Ru的半衰期为39.4 d,131I的半衰期为8 d,140Ba的半衰期为12.8 d。因此,在样品分析过程中,需通过衰变校正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样品测量结果的修正主要考虑三个时间段,分别是样品采集时间、样品处理和放置时间、样品测量时间。由公式(1)对样品测量结果进行衰变校正,即由仪器测定的放射性核素活度A0计算得到样品采集时大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活度A。

(1)

式中: t1为样品采集时间,t2为样品处理和放置时间,t3为样品测量时间,λ为核素的衰变校正系数。

1.2.5 方法依据

《空气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WS /T 184 - 1999); 《用半导体γ谱仪分析低比活度γ放射性样品的标准方法》(GB 11713 - 89);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T 61 - 2001)。

2 监测结果 2.1 干扰的排除

对所有共计43个气溶胶样品、24个气碘样品及4个沉降物样品进行分析后,排除干扰后,未发现95Zr、103Ru、106Ru、125Sb、131I、141Ce、144Ce、137Cs、140Ba等放射性核素的全能峰有明显计数。但是能谱图中610.33 keV附近有明显的全能峰计数,而103Ru发射能量为610.33 keV的特征γ射线。但是样品中是否真的存在103Ru核素吗?可知103Ru除了以5.76%的分支比发射能量为610.33 keV的γ射线之外,还以91%的分支比发射497.08 keV的γ射线[6]。若610.33 keV的γ射线是103Ru发射的,那么能谱图中497.08 keV处也会有明显的全能峰计数。但所有样品能谱图中497.08 keV处均未见明显的全能峰。

更进一步对610.33 keV处产生全能峰进行分析,判定在610.33 keV处的全能峰实际为核素214Bi造成的干扰。是因为214Bi为天然核素226Ra的子体,在大气环境中普遍存在,而214Bi可以以41.7%的分支比发射609.32 keV的γ射线[7]; 由表 2可知,测量用的两台仪器的分辨率(FWHM)分别为1.7 keV和2.3 keV,大于两条射线的能量差,所以仪器对两条射线分辨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对103Ru的误判。

2.2 监测结果

气溶胶、气碘、沉降物中均未检测出核试验裂变产物。气溶胶样品的监测结果见表 3,沉降物样品的监测结果见表 4,气碘样品的监测结果见表 5

表 3 朝鲜核试验应急监测山东地区气溶胶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监测结果(mBq/m3)

表 4 朝鲜核试验应急监测山东地区沉降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监测结果(Bq/m2d)

表 5 朝鲜核试验应急监测山东地区气碘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监测结果(mBq/m3)
3 结论

① 朝鲜第三次核试验为地下核试验且当量较小,据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估计,此次朝鲜核试验当量为8000 t[8]。②此次核试验为地下核试验,地下核试验通常有较好的核裂变产物包容屏蔽,在未冒顶时,泄漏量很少。③核试验场所在地丰溪里核试验场距山东各采样点直线距离均超过500公里,距离较远,空间上大气稀释明显,大气中裂变核素浓度低于仪器检测限。④山东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核试验发生时西北风为主导风向,山东省不位于试验场的下风向,因此扩散到山东省范围内的可能性很小。①朝鲜第三次核试验为地下核试验且当量较小,据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估计,此次朝鲜核试验当量为8000 t[8]。②此次核试验为地下核试验,地下核试验通常有较好的核裂变产物包容屏蔽,在未冒顶时,泄漏量很少。③核试验场所在地丰溪里核试验场距山东各采样点直线距离均超过500公里,距离较远,空间上大气稀释明显,大气中裂变核素浓度低于仪器检测限。④山东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核试验发生时西北风为主导风向,山东省不位于试验场的下风向,因此扩散到山东省范围内的可能性很小。

参考文献
[1]
李鹏.解读朝鲜核试验的环境威胁[N].北京科技报.北京.2013年2月25日.34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184-1999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
[3]
肖刚.高纯锗探测器无源效率刻度方法、软件与应用综述[A]//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2012.
[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训练教材编辑工作委员会.核试验放射性核素监测核查技术[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5]
陈军, 朱文凯, 周百昌, 等.朝鲜核试验后环境放射性污染的γ能谱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8.
[6]
刘运祚. 常见放射性核素衰变纲图[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89.
[7]
马崇智. 放射性同位素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8]
赵连锋, 谢小碧, 王卫民, 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3-04/25/c_124628175.htm.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