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4, Vol. 23 Issue (3): 235-23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4.03.018

引用本文 

于芝华. 核潜艇艇员核应激心理及医学对策[J]. 中国辐射卫生, 2014, 23(3): 235-23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4.03.018.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01-17
核潜艇艇员核应激心理及医学对策
于芝华     
解放军第401医院崂山分院护理部(原409医院), 山东 青岛 266101
摘要目的 理论上探讨核潜艇艇员核应激心理, 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医学对策。方法 根据核事故对人群社会心理影响的一般规律, 以及核潜艇的生存环境的特点, 总结核潜艇艇员的心理特征。结果 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早期心理干预的医学对策。早期核潜艇艇员的筛选也是关键。对于出现异常行为的人员, 要有相应的医疗干预手段。结论 核辐射防护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的防护, 心理防护同样重要。随着涉核人员的增加, 核应激心理的防护更加重要。
关键词核事故    心理影响    对策    

核潜艇在我国国防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核动力保持着较好的安全记录, 但全世界核潜艇已发生各类核事故200多起, 其中数十起为重大核事故。核事故引起的危害程度可能比辐射本身导致的后果更加严重, 不仅影响身心健康, 还可能引起正常社会生活和生产秩序混乱、造成重大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1], 核事故对艇员的心理影响导致心理紊乱、植物神经失调、甚至引起精神疾病的发生, 它与受到照射剂量无关, 主要受艇员心理承受能力所限制, 如果不注意防治或处理不当, 可造成不必要的非战斗减员、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广泛重视, 不仅影响到个人生活质量, 也影响平时部队的安全稳定, 更对战争中战斗力的发挥和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系统, 可根据平战时两种不同时态的不同心理需求, 负担起不同的任务。

1 核事故对人群社会心理影响的一般规律

核辐射事故对人群社会心理影响远比对其身体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和损失要大。

1.1 核事故带来的"恐核"心理影响甚远

人们对核事故了解较少, 常扩大其危害程度、加重心理负担。从历史上看:日本广岛、长崎遭原子弹袭击及核武器实验事故, 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大面积污染, 并引起射线损伤的确定效应和随机效应, 持久危害健康和生命, 使人们产生了"恐原"、"恐核"等心理效应。压力极大, 甚至产生"射线恐怖"; 从现实上看: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同样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心理影响, 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众人盲目抢购食盐的所谓"羊群效应"。从社会学角度看, 恐慌本质是一种社会信任危机, 是个体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丧失信任之后的应激性反应。

1.2 核事故导致"心理应激临床综合症"

核事故时, 人们对核防护知识了解不足, 认为无法控制、无处藏身、发生是非天然的、是可怕性的灾难, 感到无所适从、心神不定。产生焦虑、恐慌、心理紊乱"心理应激临床综合症"一系列表现。

1.3 远期效应产生心理负担

核辐射不仅可引起受照射者的近期损伤, 还可诱发远期效应(肿瘤、白血病), 使人们留有长期心理负担, 表现为消极、多疑、情绪不安等所谓的"隐形恐慌"和"慢性心理应激"。

1.4 无法预见造成应激过于强烈

核事故发生突然, 不像其他灾害可以预见, 心理应激强烈。超过一定心理承受能力便可引起精神错乱、反应性精神病等精神疾病的发生[2]

2 核潜艇事故对艇员的心理影响特点

核潜艇艇员是由经特殊选拔的人群组成, 其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对核事故的反应有其自身特点。

2.1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年龄段

核潜艇艇员相对较年轻, 平均年龄20岁左右, 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对时间反应较快、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另外, 核潜艇艇员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大部分经专业院校培训, 对核事故核辐射及污染的危害在心目中占主导地位、易加重心理负担。他们平时受到良好的政治教育, 已具有为军队和国家的利益, 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准备; 并且根据国家《核安全防护条例》要求, 大部分艇员经过应急核事故演练, 相对增加了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2.2 后顾之忧

艇员大多为未婚青年, 核事故后对自身健康及遗传效应等随机效应考虑较多, 易导致慢性心理应激"。

2.3 核潜艇及其有关岗位的特殊性

由于军事核事故的特点, 可能为抢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核设施或关键战位人员, 部分岗位人员需在应急照射条件下工作。此部分人员对发生事故时的心理负担显著高于其他同事。另外由于核潜艇场地狭小, 有时在远海中救援困难, 加重艇员的心理恐慌和焦虑情绪[3]

3 核潜艇核事故时急性心理应激与精神异常的分类

发生严重核事故时, 艇员都有可能产生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导致身心创伤和代偿失调, 甚至产生精神异常。主要有以下几类:

3.1 正常身心应激反应

属一过性生理应激反应, 很快完全恢复。

3.2 躯体应激反应

表现为躯体各系统一过性的应急症状如颤抖、多汗、纳差、尿频、高血压、呼吸急促等, 多较快恢复。

3.3 心理应激反应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不适症状如惊恐、悲观、失眠、精神淡漠、感情脆弱、兴奋、烦躁、情绪低落、抑郁等, 需适当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才能康复。

3.4 精神异常

表现为精神官能症、癔病症、抑郁症、辐射恐惧症、甚至有躁狂症、反应性精神病等, 需专科治疗。

4 对策

根据核潜艇核事故的具体特点及国外核事故对公众心理影响的经验教训, 为减轻艇员不良心理影响和后果,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改善认知水平、提高角色适应性是其心理干预的重点。心理干预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环境习服训练, 以生理适应带动心理适应。加强心理卫生工作, 以人格完善提高工作潜能。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诱因也各不相同。因此, 心理干预应按照针对性、具体化、系统化的原则进行。战时心理干预的重点, 广泛、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人员影响重大, 社会对军队和军人的评价越公正, 态度越积极, 军队战斗力就越能得到有效地发挥。采取以下对策:

4.1 坚定信念

加强对艇员的政治教育、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发扬不怕牺牲, 英勇奋战的光荣传统。正确对待国家、军队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增强战胜核事故的信心和决心。

4.2 提高认知能力, 平时应急预演

加强核防护知识宣传和专业知识培训, 使艇员对核辐射的性质, 危害及防护措施有正确的、科学认识, 不再使核辐射神秘化, 增强艇员对事故的承受能力。加强艇员应急核事故的演练, 使他们对核事故的各种行为情况初步了解, 以免真正发生核事故时惊慌失措[4]

4.3 卫勤救援保障及时可靠

加强卫勤救援工作, 提高核事故时的卫勤保障能力, 解除艇员后顾之忧[5]

4.4 心理测试入伍把关

对核潜艇艇员这一特殊人群, 采取心理选兵, 即在征兵时加心理测试, 如应用《心理评价量表》和《核辐射心理评价量表》内容、符合一定条件者方可入伍, 提高核潜艇艇员的心理素质水平。

4.5 核潜艇艇员核事故时精神异常的救治

在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专业医生指导下救护, 展开综合治疗, 使精神病护理与一般护理相结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力求简单易行、方便、快捷。要针对不同症状个别对待, 给患者信任感, 使患者有可信赖性。心理治疗主要是语言心理矫治, 进行解释、说服、劝告、启发、诱导。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可选用抗焦虑药安定、多虑平; 抗狂躁药碳酸锂; 抗忧虑药丙咪嗪;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

对经治疗仍有严重精神症状者, 转精神病专科治疗, 对有攻击行为者应专门护理。

参考文献
[1]
刘耀先, 郝钢. 若干核化事故典型事例[J]. 国外防化科技动态, 2002, 5: 27-29.
[2]
徐勇. 核事故和放射性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现状与展望[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 21(10): 587-588. DOI:10.3969/j.issn.1004-4663.2005.10.005
[3]
鲁永杰, 杨翊方, 王海军. 核舰船核事故海上应急状态与医学应急响应[J]. 海军医学杂志, 2005, 26(3): 198-201. DOI:10.3969/j.issn.1009-0754.2005.03.003
[4]
李建华, 黄郑华. 核辐射事故及其应急救援的特点[J]. 辐射防护通讯, 2005, 25(6): 22-25. DOI:10.3969/j.issn.1004-6356.2005.06.005
[5]
马明强. 核事故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的探讨[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3, 19(6): 506-507. DOI:10.3969/j.issn.1001-9561.2003.0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