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4, Vol. 23 Issue (2): 150-152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4.02.020

引用本文 

卢林, 李延忠, 徐影, 方四新. 电磁辐射对人体免疫和遗传效应的影响[J]. 中国辐射卫生, 2014, 23(2): 150-152.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4.02.020.

基金项目

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课题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3-10-27
电磁辐射对人体免疫和遗传效应的影响
卢林 , 李延忠 , 徐影 , 方四新     
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安徽合肥 230061
摘要目的 调查电磁辐射对从业人员免疫功能和遗传效应的影响。方法 抽取电磁辐射作业人员外周血进行血液和生化检测, 并与普通人群对照。检测电磁辐射作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 并与普通人群结果比较。结果 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谷丙酶(ALT)、谷草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BUN)、尿酸(UA)、肌酐(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随作业年限增加, 葡萄糖(GL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淋巴细胞比率(LYM)、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电磁辐射作业组补体C3、C4升高(P < 0.01), IgG升高(P < 0.05), IgM下降(P < 0.01)。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与电离辐射组比较(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工龄5~10a组与对照组比较(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表明电磁辐射可以能引起人体免疫和遗传效应的改变, 随着辐射剂量的积累增加对机体健康影响加重。
关键词电磁辐射    问卷调查    免疫因子    微核率    染色体畸变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家电和电子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时候, 同时也带来了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一种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能量流, 它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它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 当电磁辐射超过人体的安全辐射剂量时, 就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1], 本课题试图通过辐射作业人员与对照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 旨在为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我中心体检的服务对象中选择从事电磁辐射行业的作业人群205例为研究对象, 男169人, 女36人, 年龄23~51岁, 工龄1~30 a, 按工龄分为5 a以下, 5~10 a及10 a以上三个组, 主要接触微波辐射和高频电压。普通作业人群92例为对照组, 年龄18~60岁, 放射从业人员(电离辐射组)471人, 年龄18~60岁, 各组均排除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和遗传性疾病, 且各组间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

1.2 身体状况及电磁辐射知晓率调查

通过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电磁辐射作业人员一般情况和身体免疫体征、电磁辐射知晓率, 见文献[2]。

1.3 检查项目

对作业人员进行查体(浅表淋巴结、皮肤、心脏、肺、肝、脾)、心电图、眼晶体检查, 见文献[2]。

1.4 血清分析

用Dimension Xpand Plus生化分析仪对两组人员静脉血清ALT、AST、TBIL、TBIL、TP、ALB、CR、BUN、UA、GLU、TG、TC进行检测, 比浊法对两组人员检测静脉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补体C3、C4检测; 用SYSMEX XT-1800血球分析仪检测两组人员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淋巴细胞比率(LYM)、中性粒细胞比率(NENT), 用Uritest尿液分析仪定性检测两组人群亚硝酸、葡萄糖、隐血、蛋白质、胆红素、尿胆原、酮体、白细胞。

1.5 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分析

对各组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培养, 分析其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情况。

1.6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用SPSS 17.0进行χ2, t检验。

2 结果 2.1 血清生化分析结果

电磁辐射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谷丙酶(ALT)、谷草酶(AST)、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BUN)、尿酸(UA)、肌酐(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随作业年限延长葡萄糖(GL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接触组与对照组生化分析结果比较
2.2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结果

电磁辐射组与对照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补体C4结果比较, 电磁辐射作业组C3、C4升高明显, IgG结果升高, IgM下降, 见表 2

表 2 接触组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结果比较
2.3 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检测结果

电磁辐射组、电离辐射组、对照组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比较, 电磁辐射组与电离辐射组比较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电离辐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电磁辐射组与对照组比较随辐射剂量增加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 3

表 3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检测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比较
3 讨论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多篇报道电磁辐射的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3-5], 但电磁辐射对作业人员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未见相关报道, 也未见电磁辐射对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和免疫功能影响的系统报道。文献[2]已有论述电磁辐射作业人员对电磁辐射知晓率明显高于非电磁辐射场所工作人员, 提示电磁辐射作业人员有潜在作业危害认识。调查电磁辐射作业组主诉头痛、头晕、疲倦、头昏、健忘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均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伤关, 提示电磁辐射对神经系统[6]和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 电磁辐射作业组头痛情况随着工作年限增长而增长, 提示接触时间越长损害增加。电磁辐射组心动过缓发生率增加明显, 可能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损伤, 迷走神经紧张度增高有关[7]; 电离辐射对眼晶体影响早有报道[8], 调查发现电磁辐射作业组眼晶体白内障及混浊情况, 随着工作年限增加有所增多, 有无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电磁辐射组与对照组血清生化检测结果比较, 电磁辐射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谷丙酶(ALT)、谷草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BUN)、尿酸(UA)、肌酐(CR)增高明显, 血清酶改变有报道细胞膜离子通道在电磁场作用下较易受影响[9, 10], 其结构或功能异常, 导致细胞内渗透压改变, 从而引起细胞肿胀, 特别是Ca2+进入细胞内, 引起细胞膜泡状突出, 膜孔隙增大, 酶开始从细胞内向外溢出。本研究认为电磁辐射场所作业对人体多脏器功能产生影响, 从而导致人体酶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改变, 随作业年限延长, 葡萄糖(GLU)发生增高, 排除血糖升高与年龄有关外, 提示作业年限延长可能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增多。

电磁辐射对机体生理指标影响一文[2]提示淋巴细胞比率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率显著降低可能与电磁辐射影响细胞的免疫功能, 导致淋巴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加有关[11]; 电磁辐射对人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及功能影响[12]; 电离辐射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检测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影响早有报道, 微核是辐射敏感指标, 它来源于染色体断片, 微核率的高低直接反映染色体的损伤程度, 但其影响因素较多, 在机体处于慢性小剂量照射时, 微核随时间推移不断丢失和形成, 个体差异复杂, 变化不一,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11], 本研究发现电磁辐射对遗传效应影响低于电离辐射组, 5~10 a工龄电磁辐射组微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此段工龄人员工作能力较强, 工作强度较大有关, 而微核发生率增加与辐射的累积剂量有关。

免疫球蛋白是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 国内有报道低强度短波工作场所调查结果却出现免疫抑制[13], 这说明不同强度电磁辐射对人体免疫功能产生的效应不同, 侯殿俊等[11]报道IgG在增高的同时, IgM有随工龄延长而下降的趋势, 这与免疫应答时, IgG表现突出的观点吻合, IgA也呈现增高与本文观点一致。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中具有酶活性, 不耐热的糖蛋白, 辅助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本研究认为电磁辐射使机体对刺激反复记忆, 从而产生和促进了免疫学效应, 促使电磁辐射作业组C3、C4、IgG, 升高这与某些研究报道结果相似[14], 至于这种效应在机体内如何产生和促进的机制,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认为长期电磁辐射对作业人员肝、心、肺等脏器有慢性损伤, 免疫功能下降促使C3、C4、IgG, 代偿性升高; 易感冒、易患疱疹情况随工作年限增加, 可能与长期电磁辐射环境作业使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综上所述, 电磁辐射可能对作业人员脏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机体生理指标发生改变, 免疫功能下降, 建议作业场所增加防护设施, 作业人员适当采取局部防护措施, 减少作业时间, 提高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袁正泉, 李锋, 王登高, 等. 低强度超短波电磁辐射对机体影响[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4, 22(4): 267-269. DOI:10.3760/cma.j.issn.1001-9391.2004.04.008
[2]
李延忠, 赵科侠, 楼云, 等. 电磁辐射对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1(22): 49-51.
[3]
陈洪宇, 李玉玲, 白亚玲, 等. 电磁辐射对生殖健康的影响[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9, 17(7): 1-2.
[4]
王秋丽, 杨晓倩, 季静, 等. 手机辐射对孕鼠及子代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8(1): 151-153.
[5]
范纯武, 赵锐, 张颖, 等. 电磁辐射对人体生物效应的u-MRA研究[J].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5, 2(6): 543-545.
[6]
曹祥元, 陈莉, 朱国标, 等. 毫米波生物效应的初步探讨[J]. 中华物理医学杂志, 1997, 19: 245. DOI:10.3760/j:issn:0254-1424.1997.04.001
[7]
林锦明, 李敏, 黄丽蓉, 等. 对讲机微波辐射对作业人员心电图的影响[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 25(6): 529-530. DOI:10.3969/j.issn.1001-5914.2008.06.018
[8]
徐侠, 吴军, 王会.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职业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2): 1642-1643.
[9]
Geletyuk VI, Kazachenko VN, Chemeris NK, et al. Dual effects of microwaves on single Ca2+ -activated K+ channels in cultured kidneycells[J]. Vero.FEBS Lett, 1995, 359: 85-88. DOI:10.1016/0014-5793(95)00002-Q
[10]
Alekseev SI, Ziskin MC. Effects of millimeterwaves on ionic currents of Lymnaea neurons[J]. Bioelectromagnetic, 1999, 20: 24-33. DOI:10.1002/(ISSN)1521-186X
[11]
侯殿俊, 乔建维, 李洁清, 等.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J]. 职业与健康杂志, 2003, 19(8): 1-3.
[12]
周新民. 电磁辐射对人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及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J]. 中国疗养医学, 2008, 17(5): 298-299. DOI:10.3969/j.issn.1005-619X.2008.05.039
[13]
徐培基, 陈健, 蒲京遂. 短波辐射对人体影响研究[J]. 解放军预防医学, 1998, 16(6): 405-409.
[14]
袁正泉, 王登高, 李锋, 等. 低强度超短波电磁辐射对机体的影响[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1, 23(2): 168-171. DOI:10.3321/j.issn:1000-5404.2001.0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