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4, Vol. 23 Issue (2): 140-142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4.02.016

引用本文 

高芳, 高向东, 刘继平, 杜改燕, 邢蓉. 某医院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分析与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2014, 23(2): 140-142.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4.02.01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3-11-27
某医院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分析与探讨
高芳 , 高向东 , 刘继平 , 杜改燕 , 邢蓉     
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 山西太原 030013
摘要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卫生防护现况进行分析, 探寻临床核医学诊疗实践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提出对策。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 根据其特点, 结合放射卫生管理实践经验, 分析探讨影响人员健康的诸多因素。结果 该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年个人剂量不超过2 mSv, 年有效剂量估算不超过5 mSv。结论 该核医学科选址适宜, 布局合理, 诊疗人员配备适当, 监测结果符合标准要求, 放射卫生管理较完善。但对注射后患者管理和放射性废物防护工作仍要加强。
关键词核医学    放射防护    现况分析    

随着核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 作为一门新兴综合交叉学科, PET技术、SPECT和PET/CT设备的广泛应用, 以及放射性药物的创新和研发, 在达到临床医学诊疗目的的同时, 许多放射性危害因素, 如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污染及废物等影响着放射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安全。在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领域, 已有许多研究与报道[1-4]。笔者根据就临床核医学的特点, 对某医院的核医学实践进行分析, 从核医学科分区与布局, 核素与设备的应用, 诊疗情况调查, 医务人员的配备和场所监测等方面, 探讨影响人员健康和诊疗质量的因素, 并提出防护管理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项目

重点调查医院核医学科新、改、扩建工作场所的选址、布局、功能分区等是否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 放射诊疗人员配备及个人剂量监测、健康监护状况; 开放型放射工作场所外照射剂量和表面污染水平监测结果; 使用放射性核素, 开展核素显影、同位素治疗、敷贴治疗等诊疗情况。

1.2 仪器

RM 2030型X、γ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仪、451P型Χ、γ射线电离室巡测仪、PCM-100型α、β表面污染仪均经国家标准剂量学实验室标定。

1.3 方法

采取现场卫生学调查, 填写调查表。参照《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GBZ 161- 2004)规定的布点原则进行外照射剂量监测; 在污染物表面连续测量, 测得污染物表面污染水平; 敷贴器贮源箱表面韧致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依据(GBZ 134- 2002)《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测量。

2 结果 2.1 临床核医学场所

该核医学科为单独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建筑。建筑物内大体划分为两个工作单元。地上为住院区, 地下为功能检查区包括回旋加速器机房、PET/CT室、SPECT/CT机房。

2.2 诊疗项目与使用的放射性核素

开展的项目及诊疗情况见表 1, 表 2

表 1 临床核医学诊疗类别与年诊疗量

表 2 临床核医学使用的放射性核素
2.3 监测结果 2.3.1 PET/CT机房周围辐射水平监测

PET/CT机房内有一台Discovery STE型PET/CT, 监测时治疗床上有3.7 × 108Bq (10 mCi)的18F患者。结果见表 3。探测器灵敏体积中心在距地面高度1 m和距墙外表面约30 cm处进行测读, 每个点测五个数据, 取平均值。

表 3 PET/CT机房周围辐射水平监测结果

对回旋加速器机房周围的质控室、放化室、加速器门口、控制室、库房、房顶、气瓶室、南墙外等进行γ外照射和中子剂量监测。监测时回旋加速器正在生产18F, 总量为3.29 × 109Bq (89 mCi)。其监测结果均接近天然辐射本底水平, 附加照射很小。对放射化学实验室内的合成柜周围进行了测量。测量时, 合成及分装的放射性核素为18F, 总活度为3.29 × 109Bq (89 mCi), 距合成柜30 cm处测得合成柜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为0.18 μSv/h, 略大于本底值。见表 4, 表 5

表 4 PET/CT注射室周围辐射水平监测结果

表 5 PET/CT注药后候诊室周围辐射水平监测1)
2.3.2 SPECT机房周围剂量水平监测

SPECT机房内有一台NM/CTQO型SPECT, 监测时治疗床上有5.55 × 108Bq (15 mCi)的99mTc, 监测注射室时, 内有5.55 × 108Bq (15 mCi)的99mTc, 测量SPECT候诊室时内有2.22 × 109Bq (60 mCi)的99mTc, 结果见表 6

表 6 SPECT机房周围剂量水平监测结果

对钼锝发生器(母牛室)内各屏蔽防护设施进行了监测。测量时内有活度约为9.62 × 109Bq (260 mCi)的99mTc源。测量铅玻璃、手套筒中间、右侧面、左侧面等位置, 其测量值均在0.14~0.96 μSv/h (已扣本底值0.09 μSv/h)。

2.3.3 131Ⅰ病房周围剂量水平监测

该核医学设置两间131Ⅰ治疗病房, γ外照射监测结果见表 7。监测时131Ⅰ病房内有两位当日口服过131Ⅰ的病人, 两人服药总活度约8.5 × 109Bq (250 mCi)。

表 7 131Ⅰ病房周围剂量水平监测结果
2.3.4 核医学科表面污染监测

对核医学科的PET/ CT注射室、PET/CT注射后候诊室、SPECT注射室、SPECT注射后候诊室、留观室和钼锝发生器的表面污染水平进行了监测。位置包括窗台、注射台、凳子、沙发和床等, 结果显示:SPECT注射室的注射窗台上放置的塑料垫表面污染水平为16 Bq/cm2, 其余监测点的表面污染水平最高为0.82 Bq/cm2。《电离辐射辐射防护的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规定控制区放射性污染控制水平位40 Bq/cm2、监督区为4 Bq/cm2

2.3.5 敷贴器贮源箱表面辐射剂量监测

贮源箱内存放活度为5.2 × 1010Bq的90Sr源(计算后活度)。距贮源箱表面5cm处的测量均值2.28 μSv/h, 1m处的测量均值0.46 μSv/h (已扣本底值0.09 μSv/h)。

2.4 人员情况 2.4.1 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配备

在22名工作人员中具有医师执业资格为12人, 其中主任医师2人, 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以下8人、副主任技、药、护师共4人。主管技、药、护师5人, 还有1名后勤人员。

2.4.2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与健康监护情况

核医学科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每年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监测周期为3个月。2012年监测结果见表 8。人员每两年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及防护知识培训工作, 并存入健康监护档案。

表 8 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该核医学科为独立建筑, 在改、扩建时严格遵循分区原则。在三大块诊疗区域内, 基本做到放射性剂量从高到低, 医患人员流向划分合理, 有效避免交叉污染与照射。各分装室设置操作放射性核素或药物的通风厨, 特别是操作131Ⅰ和125Ⅰ药物在自动分源装置中进行, 极大的降低了空气中放射性气溶胶沉积。有独立的衰变池。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 该核医学科各场所的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在2 × 107~4 × 109Bq之间, 为乙级放射工作场所。但是作为PET/CT与SPECT应用较多的医院(表 1显示), 核医学科场所卫生通过间设计不合理, 是需要改进的环节。同时, 连接各高活区与衰变池的废液管道走向, 尤其是地下部分, 屏蔽防护不可忽视。

该核医学工作场所, 是砖混结构。各关键房间与区域的出入门均为2 mmPb屏蔽门。从各场所的监测结果与放射工作人员各岗位的实际工作量估算, (如PET/CT每周开机时间按照30 min/次, 周工作人员负荷最多为100人次/周计算等)综合照射的影响, 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不超过5 mSv。尽管如此, 对给药后患者的防护与管理是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受照的关键环节。如何控制用药后患者随意出入, 这不仅在管理层面, 还应设置防护措施, 以防止病人与病人之间, 病人与陪护人员之间, 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叉污染与照射。科室要配齐多种辐射监测设备, 工作人员上岗时要佩戴个人剂量报警仪和个人剂量计, 对离开控制区的操作人员进行表面污染检测, 并做好记录。发现放射性污染要及时进行洗消处理。

该核医学科诊疗人员, 无论从知识结构, 还是从年龄、工种分类(医、技、药、护、后勤等)上配备比较合理。如按照完备的临床核医学诊疗方案进行诊疗, 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患者就诊需求。对于改、扩建的核医学项目, 该医院均能按照法规要求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和验收(SPECT/CT正在进行评价中), 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证》, 同时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法规与防护知识培训, 健康体检与个人剂量监测, 完善了制度与档案。

参考文献
[1]
杨新芳, 赵进沛, 刘士敏, 等. 医院核医学项目的放射防护现状与管理对策[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2): 172-173.
[2]
赵尧贤, 吴寿明, 宣志强, 等. 放射性核素诊疗工作场所设计与放射防护措施评价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4): 420-421.
[3]
贺强, 陈大伟, 杨晓光, 等. 某医院核医学病房放射防护评价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4): 421-422.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7.04.021
[4]
郭进瑞, 陈新弟, 翁振乾, 等. 某医院核医学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2): 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