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防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较准确地提供职业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信息。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水平和管理水平[1]。现将大连市2012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以大连市9个行政区域内接受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 涉及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两个领域。其中医学应用包括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和介入; 工业应用包括工业辐照、工业探伤和其它(包括料位仪维修、含密封源仪表维护和荧光分析仪等)[2]。
1.2 监测仪器与方法使用GR-200A型LiF (Mg, Cu, P)热释光探测器进行双元件监测, 探测器的规格为:圆片状, 直径4.5 mm、厚0.8 mm; 剂量盒型号为TLD 469型; 测读仪器为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剂量计应佩戴于左胸前, 每3个月为一个监测周期。在每个监测周期内测读的监测值为Hp (10), 可以用于对人员所受的有效剂量进行估计。此外, 在实验室中放置探测器, 每月进行一次本底测量, 计算一年内每月本底的平均值, 依据退火时间间隔, 来扣除天然辐射带来的影响。
1.3 监测与评价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3-5]; 基本标准与技术规范:《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 128-2002)[2]。
1.4 质量控制措施对剂量元件定期筛选, 使元件分散性控制在5%以内, 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元件, 应及时予以剔除并更换; 2012年参加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盲样比对, 结果合格; 对监测系统定期进行计量认证, 并对监测系统每年进行一次检定, 保证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对于异常数据, 首先应对原始记录和操作过程进行核查, 排除测量环节的问题后, 及时与用人单位联系, 查明原因后剔除虚假数据, 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对年受照剂量超过20 mSv的工作人员, 还应进行主要受照器官或组织的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的估算[7]。
2 结果 2.1 2012年度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水平2012年集体有效剂量为2.2人·Sv, 年人均有效剂量为1.12 mSv/a, 人均年剂量小于探测下限MDL (0.11 mSv/a)、MDL~1 mSv/a、1~5 mSv/a、5~10 mSv/a、10~15 mSv/a的人数分别占总监测人数的10.2%、55.6%、30.6%、0.04%和0.001%, 超过15 mSv/a和20 mSv/a的人数均为0。医学应用的监测人数占总人数的51.9%, 工业应用占48.1%, 且医学应用人均年剂量高于工业应用, 见表 1。
医学应用不同工种间的人均年剂量差别不大, 但可以看出医学应用人均年剂量值最高为摄片(1.38 mSv/a), 其次为介入(1.28 mSv/a)和医用X射线诊断(1.27 mSv/a), 相比之下, CT (1.05 mSv/a)最小。值得关注的是, 有效剂量大于5 mSv的放射工作人员中有80.4%分布于医用X射线诊断和摄片两个工种, 见表 2。
工业应用中工业探伤的监测人数为798人数, 占工业应用人数的84.4%, 同时也成为工业应用集体剂量的主要贡献者, 人均年剂量值最高者为工业探伤(1.08 mSv/a), 其次为加速器运行(1.06 mSv/a), 见表 3。
2012年我市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剂量为1.12 mSv/a, 低于国家规定限值的1/10, 未发现超年剂量限值的人员, 这同时也说明我市医学应用工作人员的防护条件是安全有效的。医学应用人均年剂量1.23 mSv/a, 小于2009年大连市放射诊疗职业人员人均年剂量1.54 mSv/a[7], 说明医学应用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有所下降, 但与2010年北京市0.29 mSv/a[8]的医用辐射人均年剂量相比, 其数值仍然偏大, 笔者分析可能与两地的异常值判定标准不同有关, 相对严格的异常值判定可以将更多的异常监测数据排除, 从而使人均年剂量值偏低。随着临床X射线诊断技术的应用, 摄片已经成为人均年剂量最高的工种, 此部分剂量应引起足够重视。虽然牙科放射学的人均年剂量值(1.08 mSv/a)相对较低, 但相对于其从事放射相关工作的时间和强度, 其剂量值值得深入分析与调查, 并加强此部分放射工作场所和人员的监督和监测。工业应用, 对本市来说工业探伤是今后防护工作的重点环节。
[1] |
林永钦, 张群芳, 刘祖森, 等.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中的作用[J]. 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4): 433-434.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7.04.029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http://www.csres.com/detail/60466.html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S]. 2005.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 2002.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5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 2007. http://www.moh.gov.cn/mohzcfgs/pgz/200804/29276.shtml
|
[6]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http://www.csres.com/detail/61776.html
|
[7] |
叶倩鸥, 郭璇, 董倩倩. 大连市放射诊疗职业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3): 292-293. |
[8] |
冯泽臣, 娄云, 马永忠, 等. 2010年北京市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J]. 首都公共卫生, 2012, 6(2): 69-71. DOI:10.3969/j.issn.1673-7830.2012.0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