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3, Vol. 22 Issue (4): 505-50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4.022

引用本文 

张巍, 李士雪. 医疗机构辐射安全文化评价研究进展[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4): 505-50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4.022.

通讯作者

李士雪,E-mail:shixueli@yahoo.com.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3-04-14
医疗机构辐射安全文化评价研究进展
张巍 1, 李士雪 2     
1.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 济南 250014;
2.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2

随着放射技术医学应用的广泛开展,放射防护和辐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为加强管理,国家制定颁布了相关的法规标准。但想要实现高标准的安全,仅有政策上的手段是不够的,关键还要依靠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行为表现[1]。这种态度和行为即指安全文化。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专家将其中人为错误所起作用进行分析后,提出安全文化的理念。“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2]。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 1990年建议书[3]也明确指出: “实施委员会建议的第一步,在许多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使涉及(放射源)从设计到退役的所有操作的每个人均建立一个‘立足于安全’的态度。这只能通过花相当大力量的培训,使人们意识到安全是每个人的职责并且是高层管理者所至为关心的问题才能达到。管理者与劳动者代表的密切联系可起很大作用”。总之,在辐射应用领域只有倡导辐射安全文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

时至今日辐射安全文化的提出已二十多年,人们对其重要性也已渐渐熟悉,但是我国医疗行业辐射安全文化建设究竟处于什么阶段,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作者查阅了国内外安全文化研究的文献资料,现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安全文化理论的发展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1986年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并于1991年发表名为《安全文化》的报告(INSAG - 4)[4]。在此报告中,安全文化的概念被定义为“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5]在关于“核电的防护与安全基本原则”中提出辐射安全文化的定义: “辐射安全文化是指人员和单位,在保证防护与安全这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得到与其重要性相称的重视方面的素质与态度的总和”,进一步将安全文化扩展到所有应用电离辐射的实践。

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的另一个方面,是如何针对一个组织的安全文化状况进行评价。IAEA分析了安全文化的发展,于1984年出版《ASCOT指南》明确了安全文化的评价方法,并给出了若干有关安全文化的评价指标。2008年,该机构对《ASCOT指南》进一步修订,颁发了SCART指南(SS - 16)[6],系统提出了安全文化评价的目的、基础、方法和过程。除了国际组织,很多专家也进行了相关研究。道格拉斯·韦格曼等[7]认为安全文化是由一个组织的各层次、各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所长期保持的,对职工安全和公众安全的价值及优先性的认识。组织的安全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要么是良好的要么是不良的,不是有或没有的问题,并提出5个通用的评价指标:组织承诺、管理参与、员工授权、奖惩系统和报告系统。

2 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研究 2.1 安全文化评价体系构建

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一个组织的安全文化水平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为了对一个企业或机构的安全文化状况进行评价,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在安全文化理论的指导下,有不少专家学者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安全文化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张仙保[8]在阐释安全生产五要素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从安全物质、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观念与行为三个方面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张翠荣[9]从经济与安全目标、物本崇拜与人本至上角度对煤炭企业安全文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从企业内部、长期建设和全员参与三个方面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观点。马有才[10]从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及安全文化的功能的角度,对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黄吉欣[11]从安全文化的界定出发,利用“文化的三圈层理论”结合建筑业的特点,构建了社会、企业、项目和工人四个层面的企业安全文化模型。张建新[12]以山东航空公司为例,探讨企业安全文化的组成及其关系,通过研究安全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安全文化的组织领导、规章制度、操作执行等各构成要素,提出了民航运输企业实施安全文化的战略。

目前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核工业、煤炭、航空、建筑、化工等企业。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方法是将企业安全文化与行为规范融合,在严格的管理程序中形成安全文化体系。通过长期、持久地影响和控制人们的行为方式,达到自觉地按共同的行为准则来决定自觉的行为的最终目的。

2.2 安全文化的评价维度和指标

研究者通常在价值观与态度层面上确定安全文化的评价指标和维度。Cooper等学者[13]通过对包裹生产厂员工的调查,认为对安全的管理态度、对风险的感知水平、工作节奏、管理活动、安全员的地位、安全培训的重要性、安全的社会地位是安全文化的7个评价维度。Williamson[14]通过对重、轻工业车间的调查得到4个维度:对安全的个人动机、积极的安全准则、风险判断、乐观。Berends[15]通过对两个化学工厂和一个钢铁公司的调查得到5个评价维度,分别是对安全安排的自信、对安全准则的遵守、对安全的认知度、个人的积极努力和关于安全的交流。Coyle等[16]从费用和管理、公司政策、责任、培训、工作环境、程序及个人权威七个方面对一个为老人提供健康保护和社会服务的组织的进行评价研究。郝育国[17]分析了海运安全文化的实施层次,提出了海运企业安全文化的10个评价指标体系。苏志东等[18]阐述了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阶段、关键事项及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若干具体因素,建立了定量的安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看出,由于调查研究以不同行业和人群为基础而得到有所差异的研究结果,但管理态度、培训、风险认知和安全准则是学者比较认同的。另外安全文化的评价体系因为行业不同而有各自的评价指标,需要根据所属的行业和关注的领域进行科学而专业的设计。

2.3 主要评价方法

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的研究方法,目前主要有如下研究:李林[19]运用SMART原则确定了从3个测量维度、5个方向、18个评价指标构建了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采用问卷调查及专家评分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评价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的安全文化进行研究。宋晓燕等[20]通过分析影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各种因素,获得对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进行现状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确定相关因子的影响力排序后,采用AHP与安全文化检查表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企业的安全文化。郝占刚[21]和王升宇[22]分别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模糊结构元方法对煤矿集团的安全文化建立评价体系。王亦虹等[23]针对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和条件约束,选择主成分分析法与因素重构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了相应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实用模型。马千里等[24]以系统论的思维方法,整体探讨安全文化的评价因素,结合AHP方法和模糊(Fuzzy)综合评价理论,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行科学的评价。针对医疗卫生行业,郑祖安等[25]对放射治疗技术人员进行了辐射安全文化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医院放射治疗技术人员在辐射管理、环境、工作过程等诸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进行分析。

2.4 确定发展阶段

安全文化的建设过程,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逐步实现的,不会存在越级进入更高阶段的情况。1998年,IAEA发表了第11号安全报告《在核能活动中发展安全文化:帮助进步的实际建议》[26],指出企业发展和强化安全文化需经过三个典型的阶段:第一阶段,安全是被动的,主要基于法律法规的约束; 第二阶段,好的安全绩效成为组织的目标,并且从根本上以安全策略或安全目标的形式给出组织的目标; 第三阶段,安全被认为是一个人人都有责任的不断改进的过程。为科学准确的评价组织或机构的安全文化水平,国内多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做了如下的研究和划分:在毛海峰[27]将企业的安全文化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当评价结果≤ 11分时,企业处于安全文化发展的低级阶段———无管理秩序阶段; 当评价结果为12 ~ 26分时,企业安全文化处于初级阶段———被动约束阶段; 当评价结果为27 ~ 41分时,企业处于安全文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主动管理阶段; 当评价结果大于41分时,企业的安全文化处于高级阶段———自律完善阶段。司马俊杰[28]将企业的安全文化水平划分为5个级别:当总分≤ 45分时,企业处于最低级———安全文化函待提高阶段; 当总分为45 ~ 60分时,企业处于较低级———安全文化需要建设阶段; 当总分为60 ~ 75分时,企业处于中等级———安全文化需要发展; 当评价总分在75 ~ 90之间时,企业处于较高等级———安全文化还能改善; 当评价总分> 90分时,为最高级———企业安全文化应该保持。王亦虹[29]将企业安全文化分为四个阶段:自然本能(评价值低于0. 55);严格监管(0. 55 ~ 0. 7);自主管理(0. 7 ~ 0. 85);互助团队(0. 85 ~ 1)。

3 辐射安全文化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国有放射源总数142770枚,用源单位12 412家,各类辐射源设备11万台,这些数字每年还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30]。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由于某些人为或技术因素的影响,发生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辐射事故。对我国放射事故及原因分析得知,80%以上的事故由人为因素造成[31]。胡莲芝[32]对江苏地区1960 ~ 1993年放射事故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28起各类辐射事故中,医疗卫生、科研等部门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46. 4%。各类事故中因安全意识淡化、管理混乱造成的事故达19起; 因人员素质差、防护知识缺乏、违章操作失误等原因造成的事故有6起; 因设备质量差或故障造成的事故有3起。

医疗卫生行业中,辐射技术应用规模大,影响面广。X射线诊断、临床核医学、介入治疗学和放射治疗等医用辐射因直接施用于人而使其辐射防护和安全颇具特殊性。多年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目标,管理和组织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目标,但要从根本上保障安全,最终还要靠辐射安全文化建设。

4 医疗机构辐射安全文化现状

经查阅文献看出,安全文化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并在煤炭、建筑业、民航运输业、工程管理等企业和机构得到初步的重视和发展。但在医疗卫生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统一的辐射安全文化体系,从卫生管理、辐射防护等角度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的也不多。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4.1 应用专业多

辐射技术的医疗应用专业多,主要有X射线诊断、放射治疗和核医学三大学科,每项专业有细分很多小的分支。不同的辐射医学工作在辐射防护和安全要求上各有侧重,并各有自己的运行体系。因此,辐射安全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评价起来也有难度。

4.2 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

根据我国的放射卫生法规,医院实行等级制度,不同级别的医院承担不同的辐射医疗服务工作。等级低的医院辐射工作相对单一,工作量相对较轻,等级越高从事的辐射医疗服务越全面,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越繁重。因此,对于不同的医院对辐射防护和辐射安全文化的要求不尽相同,造成医院间的辐射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

4.3 人员素质差异

医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存在差异。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教育体制和医疗就业环境,使得学历的高低和医院级别的高低相对平行,使得不同医院间的从业人员素质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就业后对专业技术和安全防护等专业的再教育亦不同,使得员工不能形成相对统一的安全文化水平。即使在一个医院内部,医务人员也因为职位不同、层级不同和工种不同形成不同的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

4.4 重视不足

上级主管部门对辐射安全文化水平建设重视不足。我国目前针对辐射防护的法规和标准已基本健全,其中也已多方提及辐射安全文化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对医院辐射安全水平的评价缺乏可行性。上级主管部门也把监管目光重点放在工作人员的管理、设备的监督检测等方面。

5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辐射安全文化建设己经成为医疗卫生领域实现安全服务的有效载体和手段。辐射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群健康的理念,不管是患者、医务工作者还是上层管理者,都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只有提高对辐射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倡导人性化管理,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及辐射技术的医疗应用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长安, 王文学, 贾廷珍. 贯彻《职业病防治法》, 发展辐射安全文化[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3, 16(1): 54-56. DOI:10.3969/j.issn.1002-221X.2003.01.032
[2]
IAEA. Safety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Design. Safety Standards Series No. NS-R-1[P]. Vienna: IAEA, 2000.
[3]
李德平, 孙世荃, 李树德, 等译.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60号出版物,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1990年建议书[R].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3: 77-78.
[4]
IAEA. Safety Culture: A Report by the Intenational Nuclear Safety Advisory Group. Safety Series No. 75-INSAG-4 [P]. Vienna: IAEA, 1991.
[5]
FAO, IAEA, ILO, OCED/NEA, PAHO, WHO.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 安全丛书No. 115[S].维也纳: 国际原子能机构, 1997. 19-295.
[6]
IAEA. SCART Guideline, Reference Report for IAEA Safety Culture Assessment Review Team[R]. 2008.
[7]
Wiegmann Douglas A, Zhang Hui, et al, A synthesis of safety culture and safety climate research[R]. Technical report arl-02-3/FAA-02-2,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atlantic city international airport, NJ, 2002(6).
[8]
张仙保. 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7): 81-86. DOI:10.3969/j.issn.1003-3033.2006.07.015
[9]
张翠荣, 王莹莹. 关于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深层思考[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3(4): 104-108. DOI:10.3969/j.issn.1672-7169.2006.04.024
[10]
马有才.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J]. 安全与环境学报增刊, 2006, 6(7): 44-46.
[11]
黄吉欣, 方东平, 何伟荣. 对建筑业安全文化的再思考[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8): 78-81. DOI:10.3969/j.issn.1003-3033.2006.08.014
[12]
张建新, 于海田, 熊剑波. 民航运输企业实施安全文化战略的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6): 79-85. DOI:10.3969/j.issn.1003-3033.2006.06.015
[13]
Cooper MD, Philips RA. Validation of a Safety Climate Meas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ritish.
[14]
Williamson AM, Feyer AM, Cairns D,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Safety Climate: the Role of Safety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J]. Safety Science, 1997(25): 15-27.
[15]
Berends JJ. On the Measurement of Safety Culture(Unpublished graduation report)[J].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ndhoven, 1996, 13-17.
[16]
Coyle LR, Sleeman SD, Adams N. Safety Climate[J].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1995, 26(4): 247-254. DOI:10.1016/0022-4375(95)00020-Q
[17]
郝育国. 海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及其评价体系探讨[J]. 中国航海, 2003(4): 66-69. DOI:10.3969/j.issn.1000-4653.2003.04.017
[18]
苏志东, 赵云胜.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及其业绩指标体系探讨[J]. 煤矿安全, 2005(9): 68-70. DOI:10.3969/j.issn.1003-496X.2005.09.026
[19]
李林, 曹文华, 毕海普. 基于SMART原则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2): 121-129. DOI:10.3969/j.issn.1003-3033.2007.02.022
[20]
宋晓燕, 谢中朋, 漆旺生.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18(7): 144-148. DOI:10.3969/j.issn.1003-3033.2008.07.025
[21]
郝占刚. 一种基于DEA的煤矿安全文化评价模型[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8, 22(1): 17-20. DOI:10.3969/j.issn.1672-5956.2008.01.005
[22]
王升宇, 张万俭, 曹坤. 基于结构元方法的通化矿业集团安全文化评价[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3): 259-262. DOI:10.3969/j.issn.1008-391X.2010.03.011
[23]
王亦虹, 夏立明. 基于人因失误理论构建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 30(12): 177-180.
[24]
马千里, 付光, 付明. 基于系统论的企业安全文化[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1): 169-175.
[25]
郑祖安, 尹松青, 王道雄, 等. 放射治疗技术人员辐射安全文化研究[J]. 职业与健康, 2010, 26(6): 693-695.
[26]
IAEA. Safety Reports Series No. 11[R]. 1998.
[27]
毛海峰.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J]. 现代职业安全, 2003, 8: 24-25.
[28]
司马俊杰, 隋秀华, 苗德俊. 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及其评价[J]. 煤炭安全, 2006, 9: 68-71.
[29]
王亦虹.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研究[J].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2007, 7: 106.
[30]
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 公安部三局. 全国放射事故案例汇编(1988-1998)[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1]
范深根. 我国放射事故概况与原因分析[J]. 辐射防护, 2002, 22(5): 277-281. DOI:10.3321/j.issn:1000-8187.2002.05.005
[32]
胡莲芝. 江苏地区1960-1993年放射事故调查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5, 4(4):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