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3, Vol. 22 Issue (3): 369-37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3.043

引用本文 

柳雄伟, 李凯江. 放射性脑病的CT影像表现[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3): 369-37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3.04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3-05-13
放射性脑病的CT影像表现
柳雄伟 1, 李凯江 2     
1. 丽水市云和县人民医院 CT 室,浙江 云和 323600;
2. 海盐县中医院放射科,浙江 海盐 314300
摘要目的 探讨放射性脑病的CT影像表现, 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放射性脑病的CT表现, 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放射性脑病的CT表现及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从好发部位、病灶情况及结合临床表现相比病灶情况表现较轻的特点来看, 仍具有一定特异性。结论 放射性脑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认识该CT表现有助于与其他肿瘤鉴别。
关键词放射性脑病    CT    诊断    

放射性脑病(radiatio nencephalopathy,REP)最初由Fisher等人在1930年首次报告,是一种因各种原因而进行头颈部放射性治疗后所产生的神经系统损害,是头颈部肿瘤放射性治疗后的严重并发症,文献报告发病率约为0.9%[1]。随着肿瘤放射治疗的普及,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多程放疗的应用,放射性脑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放射性脑病是脑部放射性损伤的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放射性脑病有时从临床、病史、影像上难以和肿瘤复发或脑转移鉴别,往往出现误诊,现将我们总结的34例放射性脑病病例报告如下,探讨CT在放射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6~65岁,平均51.2岁。脑星形细胞瘤术后9例,脑膜瘤术后3例,嗅母细胞瘤术后1例,鼻咽癌低分化鳞癌21例。从放疗到发病0.5~7a不等,中位时间4.5a。

1.2 临床表现

放射性脑病有一个显著的特点[2]:影像学表现常常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明显的影像学病变可仅有轻微的临床表现。放射性脑病据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型、大脑型及脑干小脑型。病灶在大脑半球者为大脑型,病灶在脑干、小脑者为脑干小脑型,本组病例多有头晕、复视、言语不清、走路不稳、共济失调。

1.3 CT表现

放射性脑病据CT表现分水肿坏死及液化囊变两种类型。本组水肿坏死型23例,其中3例无明显强化,14例增强扫描有强化,6例患者有占位效应,病灶呈片状,边界不清; 液化囊变型11例,病灶呈类圆形,边界清,无占位效应及增强表现。

1.4 扫描技术条件

采用日立 pronto SE 螺旋 CT,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扫描时间2.0s,扫描层厚5mm,扫描层距5mm,无间隔扫描,均做平扫及增强扫描。

2 结果

放射性脑病的CT表现:高剂量靶区周围低密度环形水肿带扩大,周围脑髓质呈指状水肿带,严重者一侧半球低密度,伴有中线移位,甚至形成脑疝。见图 1 ~图 3

图 1 鼻咽癌放疗后7个月平扫示右侧颞叶范围较大的低密度指压状水肿带,

图 2图 1病人鼻咽癌放疗1后7个月增强扫描示水肿区域内未发现占位

图 3 嗅母细胞瘤放疗术后一年平扫示中线结构向健侧移位,侧脑室受压,周围脑髓质呈指状水肿带。
3 讨论

放射性脑病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根据文献[3]报道有3种可能性:①放射线直接损伤脑的神经组织; ②放射线引起血管损伤而产生缺血性改变; ③免疫性损伤。病变可放射性直接损伤和继发于脑血管损伤所致,病灶多局限于放射野内,以白质受累最为明显。有学者认为:白质与灰质相比,血供相对较少,故对放疗的敏感性更高。故水肿范围以脑白质为主。

本病临床上分3个主要阶段:原发性放射损害期、潜伏期和严重变态反应期。潜伏期长短不一,从放射后至20年不等。本组患者从6个月~7年不等,与文献[4]报道相符。

本组患者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大脑型主要表现为精神智能障碍、头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升高、继发性癫痫、肢体偏瘫等; 脑干小脑型主要表现为头晕、复视、言语不清、走路不稳、共济失调。

放射性脑病的CT表现主要为水肿坏死及液化囊变两种形式。水肿坏死型病灶边界不清、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有明显血脑屏障破坏,大面积坏死水肿有占位效应; 液化囊变型表现为病灶类圆形,边界清,周围无明显水肿,无占位效应,增强无强化。此两型实为脑组织水肿、坏死、囊变病理演变过程的影像体现[5]。文献报道[6]放射性脑病病灶的影像特点为与放射部位相符; 以白质受累为主,皮质受累轻; 病灶范围不符合血管支配,其水肿、增强、占位效应及不符合血管分布的表现是影像易误诊为肿瘤的原因之一。随病程进展,病变处血脑屏障被破坏,胶质细胞增生及肉芽组织形成,病灶周围可出现花环状、线状迂曲强化影。谢爱民等[7]在电镜下观察到强化区域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疏松、断裂,基底膜暴露; 病灶周围常有水肿带形成,表现为指套状或佛手状。较大病灶处可因压迫周围脑组织而出现占位征。病灶中的囊性变则是放射性破坏与自身代偿的共同作用后的综合结果。

放射性脑病患者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好发于颞叶,以不规则形多见。CT用于放射性脑病的诊断,患者多处于病情比较严重的程度。放射性脑病的诊断主要根据CT检查,以其典型的CT检查异常与其轻微的临床表现不一致为特征。本病病情多缓慢进行性加重,潜伏期长、进展缓慢为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故临床上极易误诊为脑瘤复发或转移。前者病变多在放射野内,呈双侧性,一般颅底无骨质破坏; 而后者常见于大脑半球的皮质及皮质下区,好发于顶、枕叶,分布无一定规律性,颅底有明显的骨质破坏。CT显示病变的形态和水肿与放射性脑病可有相似之处,根据放射性脑病的占位效应较肿瘤轻,其水肿范围形态与照射野有关,再结合病史,多能做出诊断。

综上所述,放疗病史、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是临床诊断放射性脑病的主要指标,尤其是影像学检查更是为REP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放射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从好发部位、病灶情况及结合临床表现相比病灶情况表现较轻的特点来看,仍具有一定特异性。CT不失为诊断放射性脑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对于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很难与肿瘤复发及转移鉴别的病例,可行PET检查,代谢旺盛的为肿瘤复发转移,代谢低下的为放射性脑坏死[8],必要时行立体定向脑组织活检确定其病变性质。

参考文献
[1]
毛志达, 黄燕坤.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43例[J]. 癌症, 1994, 13(1): 75-76. DOI:10.3321/j.issn:1000-467X.1994.01.002
[2]
Chong VF, Fan YF, Mukherji SK. Radiation-induced temporal lobechanges:CT and MR imaging characteristics[J]. AJR, 2000, 175(2): 431-436. DOI:10.2214/ajr.175.2.1750431
[3]
王柠, 王志强. 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J]. 新医学, 2002, 33(5): 261-263. DOI:10.3969/j.issn.0253-9802.2002.05.002
[4]
丁家周, 易书贵, 蔡浩, 等. 放射性脑坏死[J]. 中国肿瘤临床, 1991, 18: 382-383.
[5]
刘雅洁, 易俊林, 欧阳汉, 等.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MRI表现[J]. 中国放射肿瘤学, 2000, 9(4): 225-228. DOI:10.3760/j.issn:1004-4221.2000.04.002
[6]
张雪林, 阎卫平, 邹常敬, 等.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MRI诊断[J]. 中国放射学杂志, 1995, 29(10): 658-662.
[7]
谢爱民, 王平, 席卫平.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CT及MRI表现[J]. 放射学实践, 2003, 18(6): 397-399. DOI:10.3969/j.issn.1000-0313.2003.06.004
[8]
林红, 许国英, 慕容慎行, 等. 放射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0, 34(2): 186-187. DOI:10.3969/j.issn.1672-4194.2000.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