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3, Vol. 22 Issue (3): 358-35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3.047

引用本文 

王吉, 应丹琦. 16层螺旋CT重组技术及随访在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3): 358-359.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3.04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2-12-30
16层螺旋CT重组技术及随访在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王吉 1, 应丹琦 2     
1. 台州市路桥区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浙江 台州 318058;
2. 浙江省台州医院路桥院区
摘要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21例胸部外伤患者均行首次常规CT检查和隔2~4周及以上行16层螺旋CT扫描, 均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CPR)、表明遮盖法(SSD)等重组技术。结果 所选病例外伤后均通过首次16层螺旋CT常规扫描和隔期复查; 首次发现肋骨骨折36根, 隔期复查新增60根肋骨骨折或骨痂生成。16层螺旋CT早期不能发现的隐匿性肋骨骨折均发生在肋骨腋前线前。结论 隐匿性肋骨骨折在16层螺旋CT常规扫描易出现误漏诊, 通过CT三维重组技术及隔期复查, 可以作为明确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关键词螺旋CT    肋骨骨折    复查    骨痂    

随着交通事故或其他外伤的增多,肋骨骨折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而肋骨骨折的有无和多寡在临床治疗及法医学上十分重要。常规CT为横断面图像,肋骨被切成小段,并且扫描层厚较厚,对一些细微骨折仍十分困难[1-4]。笔者收集21例临床怀疑肋骨骨折而常规CT检查正常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16层螺旋CT重组技术及随访在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胸部外伤患者首次行16层螺旋CT未发现肋骨骨折,经2~4周以上再行16层螺旋CT扫描时发现明显骨折或骨痂形成的患者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2.86岁,均有胸部外伤史。

1.2 方法

全部病例首次CT常规检查(外伤后0.5 h~3d),隔期(2~4w及以上)复查行16层螺旋CT检查; 仪器为SIMENSEmotion16层螺旋CT,扫描参数:130kV,50mAs,8.0mm层厚,采集16×1.2mm,0.8mm螺距。扫描范围从锁骨上缘至髂骨翼上缘水平(扫描范围适当根据临床诊断要求调整),扫描结束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层厚1.5mm,重建增量0.8mm,卷积核30、中等平滑,窗值为bone,并应用SSD、VR及CPR技术重建三维图像,调节阈值和窗宽、窗位,结合临床要求,任意调整角度,使图像显示最佳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2.1 21例病例均经临床及影像复查证实有96根骨折

首次检查和隔期检查均行VR、CPR、SSD技术处理,均由二位高年资主治医师确认。胸部外伤首次常规CT检查诊断肋骨骨折36根; 在隔期复查病例中,新发现明显骨折或局限性密度增高骨痂生成者有60根。

2.2 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情况

2处位于腋前线后; 复查60根骨折均位于腋前线前,其中2例合并创伤性湿肺,2例合并胸骨骨折,2例合并少量气胸,3例合并胸腔少量积液,1例单肋二处骨折,8例位于两侧前肋,11例位于肋骨骨折邻近上位和(或)下位肋骨。图 1~6某患者外伤后不同时期CT扫描重建图像。

图 1 外伤后半小时VRT,未见明显骨折现象

图 2 外伤后半小时左侧第3肋骨CPR,未见明显骨折线影

图 3 外伤后半小时第4肋骨CPR,未见明显骨折线影

图 4 外伤4周后VRT,左侧第2~第5肋骨骨痂形成

图 5 外伤后4周后复查左侧第3肋CPR,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改变

图 6 外伤后4周后复查左侧第4肋CPR显示骨痂密度影
3 讨论

肋骨骨折在胸部外伤中最常见,隐匿性肋骨骨折在CT常规检查中没有骨皮质的中断,或者没有局限性密度增高和(或)密度减低,但相应处软组织肿胀,其征象不能作为诊断肋骨骨折的诊断关键性依据。

胸廓解剖由12对肋骨组成,左右对称,后端与胸椎相关节,前端仅第1~第7肋借透明软骨与胸骨相连接,称为真肋; 第8~第12肋称为假肋,其中第8~第10肋借肋软骨与上一肋的软骨相连,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离,又称浮肋。肋骨为细长弓状的扁骨,前肋大部分由骨松质组成,借助相互交错的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作用肋骨近似于弯曲平行排列,受到强外力的作用时,最易引起骨折。本组资料显示16层螺旋CT早期不能发现的隐匿性肋骨骨折均在肋骨腋前线前。强外力作用的受力中心处肋骨骨折线比较明显,易于常规平片CR、DR发现。在隐匿部位的肋骨有轻微的骨皮质中断,此类骨折在多层螺旋CT扫描下也不难被诊断。但在受力点外围的肋骨,由于胸廓弹性强,前肋发生弯曲,骨皮质未见明显中断,而病变区出血、水肿和微小骨小梁断裂,属于比较隐匿的骨损伤,常规CT很难显示损伤情况,容易漏诊、误诊。虽然MRI是检测骨髓水肿最敏感的影像方法,可以显示早期和轻微的骨髓水肿,对腰椎、腕关节、膝关节等部位的骨挫伤确诊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胸廓随着呼吸运动,不能长时间固定受检部位,运动伪影的存在,对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明确诊断也有很大难度,临床上,特别是基层医院很难推广应用。

但随着骨折愈合的自然过程,隔2~4周以上多层螺旋CT复查对肋骨骨隐匿性骨折定性和定量很好的确诊方法。同时,多层螺旋CT强大的三维重建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对原始数据进行层厚1.5mm图像,实现任意切面图像的各向同性,真正能够客观、多角度、立体地显示肋骨的解剖结构和细微损伤,几乎100%能对肋骨骨折的形态及程度作出正确的诊断; CPR通过对肋骨骨折从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曲面及任意方向观察,增加了观察角度和维度,可对肋骨骨折的形态及程度作出明确的判断,对细小骨折敏感。SSD、VR重建的是三维立体图像,能够形象、完整的显示骨性胸廓的全貌,通过旋转角度观察各肋段,为肋骨计数、定位提供方便。

因此,肋骨骨折诊断在胸部外伤早期影像学检查中,只作为对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并非医学鉴定的结论性依据。通过隔期复查,原来没有明显骨折的部位发现骨痂生成,且在严格对比审核和排除原有陈旧性骨折和骨肿瘤等情况下,可以明确肋骨骨折的定性和定量诊断。另外,外伤早期时告知患者16层螺旋CT检查对肋骨骨挫伤误漏诊可能性存在的原因,也可以避免出现医患纠纷。对单纯性肋骨骨挫伤患者、交通事故和打架斗殴患者的鉴定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淑丽, 王林森, 孙鼎元, 等. 多层螺旋CT在肋骨微细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12): 1289-1292.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5.12.013
[2]
陈忠庆, 程波, 刘非凡, 等. 肋骨CT三维重建对急诊肋骨骨折漏诊的预防[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7): 1494-1495. DOI:10.3969/j.issn.1009-6647.2007.07.059
[3]
王金勇, 仲继刚, 张丽君.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肋骨及肋软骨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 影像与介入, 2011, 18(16): 98-99.
[4]
杨其根, 毛其华, 华晓. 多层螺旋CT在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7, 8(6): 383-392. DOI:10.3969/j.issn.1009-6817.2007.0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