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3, Vol. 22 Issue (3): 330-331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3.039

引用本文 

泮智勇, 许茂盛, 丁雪委, 王世威, 项萍, 丁国苗.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剂量降低及辐射优化[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3): 330-331.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3.03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2-12-12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剂量降低及辐射优化
泮智勇 , 许茂盛 , 丁雪委 , 王世威 , 项萍 , 丁国苗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摘要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下肢动脉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及防护优化的原则。方法 对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做的下肢CTA的40例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采用固定剂量扫描技术, 另一组采用Care Dose 4D低剂量扫描技术, 扫描结果均送至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方法进行后处理, 比较两者的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情况, 分别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固定剂量组的DLP为平均为1 150 mGy·cm, 低剂量组DLP平均为684 mGy·cm, 降低了40%。两组病人扫描的图像质量均良好, 符合诊断要求。讨论 通过本研究证实采用Care Dose 4D扫描技术, 使病人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图像质量完全符合诊断需要, 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下肢CTA中是可行的。
关键词螺旋CT    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    低剂量扫描    

下肢动脉疾病是动脉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多层螺旋CT的出现, 尤其是64层及以上CT的推出, CT血管成像术(CT angiography, CTA)已成为临床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最常用检查技术[1, 2]。但是随着多层螺旋CT的出现, 辐射剂量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CT检查辐射剂量占医学辐射剂量的40%, 如何降低病人的辐射剂量已成为CT扫描技师的工作重心, 笔者重点探讨如何减少64层螺旋CT下肢CTA扫描剂量及防护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间来我院做下肢CTA的40例随机分成两组进行检查。其中男性28例, 女性12例, 年龄23至88岁, 平均年龄60.1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扫描机, 取仰卧足先进扫描, 扫描范围从腹主肾动脉水平至足底, 扫描时间约40 s。扫描参数:准直器宽度为0.6 mm, 螺距为0.7, 旋转速度为0.33 s/转, 重建层厚1 mm, 重建间隔0.6 mm, 算法BF25, 电压120 kV, 毫安秒分两组:固定剂量组140 mAs, 低剂量组采用Care Dose 4D技术。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优维显370 mgI/mg)约100 ml (1.5 ml/ kg), 注射速率为4 ml/s, 以腹主动脉第4腰椎水平作为感兴趣区, 监测对比剂浓度的动态变化以触发扫描, 触发阈值为160 HU。扫描结束后将薄层重建图像传入工作站, 分别采用多平面重建(MPR), 容积重建(VR)和仿真内镜(VE)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并由两位高年制主治医生进行图像分析。并记录每次扫描的DLP、CTDI值, 比较辐射剂量大小。

2 结果

按照下肢动脉自然分支及CTA图像成像质量要求由两位医生分别对每例进行评判, 评判标准按甲级:下肢动脉各级分支显影良好, 无或极少量静脉回流, 图像完全符合诊断要求; 乙级:下肢动脉主干显影良好, 远端血管显影稍差, 图像基本符合诊断要求; 丙级:下肢动脉显影较差, 伴有明显的静脉回流, 图像噪声较大, 结合原始图像能做出临床诊断; 丁级:下肢动脉显影差, 不能做出诊断。评判结果固定剂量组甲级为18例, 乙级为2例, 丙级和丁级均为0例; 低剂量组甲级为14例, 乙级为5例, 丙级为1例, 丁级为0例。两组扫描图像均能用于诊断,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辐射剂量比较:固定剂量组DLP 1 150 mGy · cm, CTDIvol 10.7 mGy; 低剂量组DLP 684 mGy·cm, CTDI vol 6.3 mGy。两组比较, 剂量减少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下肢CTA图像显示情况及辐射剂量对照表
3 讨论

CT血管成像(CTA)基本原理是经周围静脉高速注入碘对比剂, 延迟一定时间, 在靶血管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 用螺旋CT对相应区域进行快速容积扫描, 所得数据经计算机处理, 合成三维视觉影像。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 图像质量好, 对末梢血管的显示清晰, 随着64层螺旋CT在临床上的应用, 其对下肢血管扫描的快捷、准确、无创等优势得到了临床上广泛的认可。但由于下肢CTA的扫描范围长, 采用固定毫安成像, 辐射剂量大, 经研究电离辐射具有致癌的危险, 如何能在保证诊信息量不丢失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辐射剂量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3, 4]

Care Dose 4D技术是通过在线实时动态调节曝光剂量, 在扫描时根据人体体型、解剖结构、组织密度不同自动调节毫安量, 降低X射线发射功率, 既可提高射线利用效率、降低辐射剂量, 又能提高图像质量[5]。由于下肢动脉解剖部位特点是上厚下薄, 上宽下窄, 体型变化比较大, 特别适合采用Care Dose 4D技术来降低下肢CTA成像的辐射剂量, 尤其能降低接近足部层面的毫安量。本文固定剂量扫描组采用140 mAs, 从扫描开始到结束毫安量保持不变, 辐射剂量较大, 20例中DLP平均为11.8 mGy·cm, 低剂量组采用Care Dose 4D技术后, DLP从11.8 mGy·cm降到6.9 mGy·cm, 剂量减少了40%。图像质量无明显变化, 均能用于诊断。

由于下肢血管解剖的特殊性, Care Dose 4D技术特别适合用于正常体重或稍胖的病人。因管电流适中且有适度脂肪组织的衬托, 对比剂充盈下的血管结构能显示清楚。但是对于过瘦患者因自动管电流降的太低, 血管旁又缺少脂肪组织的衬托, 噪声增加, 使胫前、胫后动脉及以下血管显示较差, 影响图像质量, 如本文中低剂量组1例图像显示差,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通过采用不同的软组织算法和分段血管重建, 来弥补因剂量不足引起的图像显示不清。另外因下肢动脉走行距离长, 且每个人的循环时间又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扫描前, 要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扫描方案。CT技师应根据合理、可接受、尽可能低(ALARA)的辐射原则, 优化CT扫描方案, 避免重复扫描, 降低病人的辐射剂量, 以期达到合理的剂量控制。

综上所述,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低剂量扫描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无创、快速、准确及安全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芸, 金朝林, 王翔. 64层螺旋CT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7, 23(11): 1 452-1 454.
[2]
王克礼, 李智勇, 刘晓峰, 等. 多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J]. 放射学实践, 2006, 21(1): 67-69. DOI:10.3969/j.issn.1000-0313.2006.01.020
[3]
郭滢, 葛英辉, 史大鹏, 等. 64层螺旋CT自动毫安技术对降低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辐射剂量的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9, 29(6): 624-626.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9.06.023
[4]
秦维昌, 刘传亚, 亓恒涛, 等. 重视医用X射线检查低剂量成像方法学的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42(10): 1 013-1 014.
[5]
Mulkens TH, Bellinek P, Baeyuere M, et al. Use of all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 mechanism for dose optimization inmulti- detector row CT examinations:clinical evaluation[J]. Radiology, 2005, 237(I): 21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