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I已经广泛应用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清除残留甲状腺及转移灶的治疗。但因131I同时释放不同能量的γ射线, 使得患者同时又成为一个移动的辐射源, 对周围环境造成辐射污染。这就成了患者及其家属乃至医护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本组实验通过对服用大剂量131I进行治疗的DTC患者, 在不同时间、不同距离、不同屏蔽条件下的实际辐射剂量率情况, 以了解患者本身实际的辐射剂量水平, 来加强自身防护。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患者32例, 男11例, 女21例, 年龄30~65岁。经病理证实均为DTC患者, 并经过彩超、CT、骨扫描及131I全身显像证实为多发转移, 服用131I剂量均为7.4 × 109 Bq(200 mCi)。
1.2 方法分别在无屏蔽、铅衣、铅屏(10 mm铅当量)、混凝土墙(35 cm厚)四种条件下0 m、1 m及2 m不同距离进行测量。每次测量前先测定周围环境本底, 要求<0.3 μSv/h, 测量时嘱患者直立位, 辐射测量仪置患者腹部正中水平, 连续测量三次, 取平均值。测量时间为患者服用131I后10 min、2 h。辐射测量仪为上海贝圣电子技术有限公司BS2010型直读式个人X、γ辐射剂量仪, 出厂日期2010年12月10日。
1.3 统计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患者服用131I 10 min, 2 h后, 分别在无屏蔽、铅底、铅屏、混凝土墙四种条件下0.1及2 m不同距离进行测量, 所得结果, 见表 1, 表 2。结果表明, 所有患者服用大剂量131I后, 即时辐射剂量率是最大的, 随后下降。各组间经统计学检验, P均<0.01。距离越远辐射剂量越低, 屏蔽防护效果铅衣<铅屏<混凝土墙。
服用大剂量131I的DTC患者, 国家《临床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6) 》中规定: “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 应在其体内的放射性活度降至低于400 MBq方可出院”。欧洲一些国家根据测定计量当量率制定131I治疗DTC患者的出院标准, 他们认为距离患者身体任何部位1 m距离辐射剂量率在5~40 μSv/h可以出院[1]。国内易艳玲等[2]按国内400 MBq标准估算的参考剂量率水平为40~50 μSv/h。以控制该患者家庭与公众成员可能受到的照射”。但这样却增加了医务人员的辐射剂量。医护人员的查房、护理、抢救等措施的实施又不可避免的要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因此做好防护工作十分重要。防护三原则即: “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及屏蔽防护”。作为专业工作人员都非常清楚。但辐射本身摸不着看不见, 没有一个直观量的概念, 再加上很多地方单位很少有完善的实时监测报警设施, 很多情况很多人员都没能科学合理的做好防护, 无意间接受了额外不必要的辐射。
本实验选择甲状腺癌常用最大治疗剂量7.4 × 109 Bq(200 mCi)进行测量, 以观察医护人员可能受到的最大辐射剂量。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0 m距离辐射剂量10 min时达到(8 100 ± 545) μSv/h, 2 h后降到(3 800 ± 317) μSv/h水平。患者在服用131I后即时其身体辐射水平是最大的, 之后随着131I自身衰变以及人体生理代谢, 辐射剂量逐渐降低。随着距离的延长, 辐射剂量水平明显下降。可以看出距离防护是非常简单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医护人员及家属都非常适用。
但如患者在服用131I后可能几分钟内就出现呕吐反应, 医护人员就不得不近距离接触患者, 且患者的辐射水平正处于起始高峰期, 这时距离防护就派不上用场, 只能采取其他两种防护方法:时间防护与屏蔽防护。时间防护只能尽可能的缩短接触时间, 别无他法。此时有效的防护手段只有屏蔽防护。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日常工作人员穿的铅衣在这样大剂量131I面前防护作用非常有限, 在0 m距离仅能降低辐射20%左右。这点往往被很多工作人员所忽视, 因为日常核医学工作中最常采用的防护措施就是铅衣, 使用便捷, 无论哪种核素, 无论多大剂量, 往往都采用铅衣这同一种防护措施。实际对于131I, 铅衣并不能给我们工作人员起到有效的防护。而常被我们忽视的铅屏及混凝土墙却有非常好的防护效果, 在0 m距离铅屏能降低辐射95%以上, 混凝土墙能降低辐射99%, 且达到解除隔离40 μSv/h水平以下。郭进瑞[3]等为某医院新建核医学科碘-131治疗病房的辐射防护屏蔽设计, 就是按一个病人服用最大量131I 7.4 × 109 Bq(200 mCi)来计算, 与源距离1、2、4、3.5 m的墙体及天花板厚度分别为35、28、28及30 cm, 铅当量分别为22、17、17及18 mmPb。最普通的混凝土墙却给了我们最好的保护。
了解了服用大剂量131I的患者实际辐射水平, 能够让我们更有效的做好放射防护, 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损伤。
[1] |
Eruopean Commission. Radiation protection following iodine-131 therapy (exposures due to out-patients or discharged in-patients) [S]. Directorate General Environment Nuclear Safety and Civil Protection, 1998.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 核医学诊断与治疗规范[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292-295.
|
[3] |
郭进瑞, 陈新弟, 金益和. 某医院新建核医学科的辐射防护屏蔽设计[J]. 核科学, 2006, 12: 9-10. DOI:10.3321/j.issn:0258-0918.2006.01.002 |